罗屏,字建屏,号翠螺轩主。1943年10月生,福建连城文亨人。自幼客居漳州,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历任马鞍山市美协主席、画院院长、文联主席等职。现为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安徽省文史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擅长中国画人物,兼擅山水、花鸟画,作品入选第四届、第六届全国美展。先后八次在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收藏于毛主席纪念堂、加拿大哈密顿美术馆、日本群马美术馆等。
罗屏的艺术成果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艺术界名人录》、《近现代人物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等50部美术大辞典,大画集和年鉴之中,各网站也刊登有数千条的介绍,1994年,《世界文库》和香港《华人艺术报社》分别授予罗先生“当代名人”和“优秀华人艺术家”荣誉证书。2008年,罗屏的《奔月》图被奥主委选制成奥运花型金银币全球发行。
《八仙過海》
靜心清欲,回归本我一一罗屏道释人物画赏析
文/海清
道释画,是指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本土的道教与印传佛教逐渐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两大精神支柱,信仰者众多。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宗教形式,至隋唐时更加繁荣兴盛。上至人类始祖,天界众神,三清天尊,下至帝王将相,神医名士等都是道教供奉的真神,于百姓大众更觉亲切。
《添妆图》
罗屏画道释人物自钟馗始。九十年代初期,台湾几家画廊看到罗屏的人物画后慕名前来寻访,希望罗屏能创作一组以钟馗为主题的作品。钟馗是民间耳熟能详的道释人物,因为有捉鬼驱邪,镇宅保平安,纳福等传说,许多台湾人都喜欢把钟馗人物画请到家中,挂在客厅或者玄关。罗屏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与悉心创作,以《钟馗嫁妹》《钟馗送福》《钟馗行扇》《钟馗夜巡》等一系列喜庆题材的人物画作纷纷出品,一时间风靡台湾市场。
《钟馗行扇图》
罗屏的钟馗人物画秉承了大众心目中的钟馗形象:铁面虬鬓,豹头环眼,相貌奇异,正气浩然。却又别出心裁的加入或调皮可爱的“小鬼”,或者温柔美丽的小妹,再衬以水墨渲染的背景。粗犷和柔美,严肃与可爱,浓与淡组成了画面的独特韵律美,再加以夸张,强调和变形,使人物形象扎实准确又生动活泼,使画面多出了一丝柔和,几分新意,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钟馗嫁妹》
自此罗屏的人物画又多了许多新的题材,继钟馗之后,他又陆续创作出《拜相图》《八仙过海》《华山对弈》《献寿图》等道教人物画。其中《八仙过海》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道教神话故事。只见惊涛骇浪之上,云腾鹤鸣之中,赴王母蟠桃宴归来的八位仙人大显神通,或醉眼惺忪,或吟诗举杯,或悠然吹箫,或坦胸露腹,或广袖飘飘,或眉开眼笑,腾云驾雾往蓬莱仙境而去。罗屏运用高超的中国画笔墨技巧,以綫造型,色墨相辅,情景交叠间形神交融,滔天巨浪之上的各位仙人姿态不同,神情各异,恣意翩翩,跃然纸上。此画一出,立即吸引了各地书画爱好者的追捧,争相收藏,成为罗屏人物画作品中的又一代表作。
《祝福图》
2012年,应上海造币厂之约,罗屏又开始了罗汉图的创作。佛教绘画在我国流传已久,最初的罗汉形象因由印度引进,其造型基本都属于天竺模式的胡貌梵像,如五代前蜀高僧贯休的《十六罗汉图》等。自五代两宋起,王齐汉,李公麟,王凯等画家开始取中国人形象来画罗汉。至北宋,罗汉像已经成为当时所供奉佛教图画的代表样式之一,同时也成为文人士子观赏鉴玩,遣兴抒怀的新形式,风靡一时。至明末清初,“四大画僧”弘仁,八大山人,石溪,石涛,不仅在中国绘画史上佔有显赫地位,对后人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当代画僧几近断绝,罗汉画像已成绝响。罗屏查阅了大量佛教史画资料,借鉴古人,力求新意,历时整一年,终于创作出大型人物画《十八罗汉图》。
《十八罗汉图》局部
在这幅巨作中,画家充分发挥中国画的构图特点,伴著自己的思索与创作,于清逸线条之中刻画宝相尊严,于祥云缭绕之中尽显禅宗之气,笔墨挥洒之中佛性慈爱力透纸背,并通过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意境来共同构筑画面的艺术效果,将佛教文化崇尚的真,善,美的情怀刻画的淋漓尽致。光耀著佛教文化的璀璨精深,解读著佛教文化普度众生的大慈悲。这之后,《五大应真》《降龙伏虎》等罗汉题材的人物画作也相继问世,引起了画坛高度关注。观赏者通过画作,静心清欲,脱离烦恼,回归本我,自性自在。
《五大应真》
画家选择了素材,素材成就了画家。道释人物画成为罗屏人物画创作的又一巅峰时代,体现了国富民强时期中国民众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任斗转星移,历久弥新!
醉春图 69x69cm 2009年
心神交融 妙趣倜傥——我画古典人物的思考
文/罗屏
始自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纹样,中国人物画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特别是两晋以降,历代画家前延后纳,代代相承,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绘画形式。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伴随中华民族的大跨越,也使中国画坛多彩多姿、璀灿夺目。绘画是观赏艺术,必需满足各层次的欣赏需求。我选择传统笔墨和写实的手法正基于此。以现代人的情感来驾驭传统,再现今人心中的古人形象,力图心神交融,别开生面。
拜相图
在取材方面,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尤为重要。我喜爱美好祥和的题材,乐于表现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一)文人逸事;如太白邀月、东坡品茗、陶令采菊。(二)仕女名花;如西施、昭君、貂婵、贵妃等。(三)道释神仙;如钟馗嫁妹、逍遥八仙。这是历代画家反复表现的题材,而人类探究心理和欣赏需求始终随时代而变化,要不落俗套就要求变求新,正所谓冲破藩篱,另运机枢。在表现形式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画的构图特点和笔墨技巧,同时以线造型,色墨相辅,追求笔情墨趣、水乳交融的效果。比如《太白醉菊》,人物主体细线勾勒,严谨生动。衣裙景物用意笔写之,活泼洒脱。几块浓湿重墨压住画面,拂去轻浮。背景虚淡空朦,既烘托主体又增加层次,使画面骤生现代感。画面的艺术效果,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意境”来共同构筑的。所谓“意境”,即艺术家的理想和感情同客观事物相契而产生的境界。是中国绘画的生命和灵魂。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追求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以诗的句法音韵,巧妙地融入笔墨和章法之中,既丰富了“意境”的内涵,也使画家的才学和情性得到扩张。
华清池 90x90cm 2012年
为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在选题和确定表现式的前提下,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例如:1.对比的方法:如《揽月》图,粗犷和柔美,线与面,疏和密,轻与重,高与低的对比。组成了画面的韵律美,突出了主题。2.形象的塑造,用西画的素描与速写,糅以传统结构线描方法,加以夸张、强调和变形,使人物形象扎实准确又生动活泼。如《唐人饮八仙》图,众多人物姿态不同,神情各异,就需在造型上下功夫。3.利用山水、花鸟画的技法来表现衣裙与背景,使人物置身于典型环境之中。或行吟山林、倚石傍花,或嗓茗抱琴、驱蹄寻芳。不同的人物衬以不同的花木,用背景铺设情节,如《华清池》、《红楼咏菊》等。人物、景物和道具融为一体,映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也使主题突出鲜明,画面更加丰厚。4.使用特殊手法制造肌理,呈现笔墨难以驾驭的效果。如《山果图》领口、衣袖花纹用矾水勾筋,草地毡帽借用水彩画的撒盐法,脸手吸收西画的冷暖色,山果和腰带以粉色冲开墨线,背景树干用积水法,先笔蘸清水写之,而后纸面施彩,纸背衬色。笔简意赅,而画面丰富,意趣倍增。正是这种“笔墨情趣”的追求,组成了中国绘画的形式美,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揽月图 69x69cm 2003年
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引进和回归”,或是“继承和创新”都需有传统和生活两根“杆子”撑腰。加之植根本土,放眼世界,以文哲、科技诸多学养来提高自己善思善变的能力。就能使自己的画作“神飞扬,思浩荡”,透露出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
梅影高士 100x69cm 2012年
琴台照月 69x69cm 2010年
四贤图·爱莲 97x45cm 2011年
四贤图·拜石 97x45cm 2011年
四贤图·采菊 97x45cm 2011年
四贤图·唤鹅 97x45cm 2011年
松风鹤畅 52x138cm 2012年
松源丽人 145x365cm 2013年
玉簪赋 69x69cm 2010年
折桂图 69x69cm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