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20年,河南95后女孩,40万卖身救父,如今怎样了

《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扎心的台词:这世间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偏偏,世间患这种病的人不在少数,有的还病入膏肓。

2020年,一个年轻的女孩就被“穷”逼上绝路。

她的父亲得了重病,急需40万做手术。

但,家中“穷“”字当头,别说40万,就是4万块,她们也拿不出来。

于是,当年,这个95后女孩独辟蹊径,在网上发布一条视频。

谁愿意给我40万救父亲,我就嫁给谁。

短短一个小时,这条视频的留言已超过20万条。

有人质疑,此女打着“卖身救父”的噱头,恶意炒作,博取社会大众的同情。

也有人认为,这是大孝之举,值得钦佩。

当然,围观者中,看戏之人居多。

(冯双双)

在一片乱哄哄的口水战中,这个95后女孩一夜之间被推上风口浪尖。

她叫冯双双。

自那时起,一直戴着“卖身救父”的“桂冠”。

如今,事情过去两年,她“卖身救父”的结果如何?

父亲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她过得怎么样?真的嫁了吗?

冯双双是个农村女孩,来自河南平顶山。

她的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家中还有年迈的奶奶和幼小的弟妹。

人多田少,光靠种地,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为了改善家里穷困的现状,冯双双的父亲赶着打工潮,进城务工。

而母亲,则负责守好大后方。

男主外女主内,是典型的农村家庭模式。

作为农村人,夫妻俩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所以,即便生活艰难,他们也咬紧牙关,坚持供孩子们上学。

冯双双并不是一个会读书的天赋型选手,虽然在学习上很刻苦,但成绩始终不出彩。

2013年,她高考失利,向父母提出要外出打工。

但父母认为,她应该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能考上大学,哪怕考上二本都行。

可冯双双态度坚决,拒绝了父母的建议:

我不上学了,反正成绩也不好,不如早点工作,也好帮家里减轻负担。

(冯双双)

随后,冯双双到郑州投奔表姐,去一家服装店做营业员。

干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这份工作没技术含量,工资起伏幅度也不大。

就是干得再好,也挣不了多少钱。

她想多挣钱,早点帮衬家里。

2014年,美容行业发展火爆,许多从业人员的工资也比许多行业高。

况且,做美容的话怎么也是门技术活,所谓“一技在手,吃喝不愁。”

于是,冯双双果断辞掉营业员的工作。

她没钱去专业的美容培训班学习,便去了一家美容院做学徒。

都说做学徒很累很苦,但对冯双双来说却不尽然。

出身农村,苦活累活都干过,跟在大太阳底下干农活比,美容店里的条件已经强了太多倍。

在许多人抱怨天天干杂活,又累又没报酬的时候,冯双双却干得津津有味。

先学技术后赚钱,不付出点儿辛苦,凭什么能学到东西。

因为能吃苦,肯学习,加上冯双双的性格又好,她得到不少小姐妹的帮助。

5个月后,她顺利转正,成为一名新手美容师。

转正后,冯双双开始每天琢磨,怎样服务好顾客,怎样才能拿到高工资。

她想多存点钱,早日让父母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因为长相清秀,又有销售经验,做美容的手法到位,冯双双很讨顾客欢喜。

她的业绩越来越出色,老板对她青睐有加,工资自然水涨船高。

甚至有些时候,她的工资会比其他小姐妹多上几百块。

钱,让她心情愉悦,也让冯双双更有奔头。

2020年,冯双双25岁

她早已凭借多年努力,在美容行业站稳脚跟,收入稳定。

冯双双期待的好日子正在慢慢到来。

然而,母亲打来一个电话,这个家庭刚刚探头的幸福又被打回原形。

母亲哽咽着说:

你爸爸,现在晕倒不省人事,在平顶山医院抢救,怎么办啊?双……

如五雷轰顶一般的消息,让冯双双渐渐有了起色的人生,顿时陷入一片黑暗。

是啊,她该怎么办?

经过一系列检查,冯双双的父亲被确诊为:

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双侧肾动脉狭窄、肾功能不全、高血压3级(高危组)。

病情十分紧急,医院建议他们转院郑州治疗。

远在老家的母亲没了主心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

(昏迷不醒的冯父)

冯双双快刀斩乱麻,接受医生建议,将父亲转院郑州。

一到医院,父亲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医生通知冯双双:

不救,肯定没希望;救,还有一线希望,但要争分夺秒。

病人情况很危急,还需要做支架手术

冯双双和母亲都认为,只要能把父亲治好,无论花多少钱都可以。

愿望是真情实意的,现实是冰冷残酷的。

每天的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一天下来就要一两万块钱。

与其说是在治病,不如说是在烧钱。

为了省钱,冯双双和母亲在医院楼道里打起了地铺。

虽然一直在持续治疗,但父亲的病情不见好转,反倒有所加重。

更糟糕的是,家里的积蓄见底,眼看已经无力支撑父亲的治疗。

冯双双把周边的亲戚朋友都借遍了,还是筹不齐给父亲后续治疗的费用。

医生的一段话,又给冯双双不堪重负的生活雪上加霜。

医生说:

想要保命的话,前期至少需要20万的费用 。

支架手术费、康复费用,总体也在20万左右,你们要尽快准备。

20万+20万=40万。

这,无疑是天文数字。

况且,现实情况难以把握,真用起钱来,只会有多无少。

母亲崩溃大哭,想做手术却没钱,而不做人就没了……

在生死面前,人生不再是单纯地向左向右走,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关于金钱的考验。

父亲恢复意识后,得知自己的病情,趁妻子和女儿不注意,偷偷地拔掉了身上的管子。

好在冯双双和母亲发现及时,才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冯双双对病床上的父亲说:

你没了这个家怎么办,奶奶、妈妈他们怎么办?

你不要担心没钱,我会想办法,你只要好好治病就行……

有句话说,父母是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墙倒下,我们就会直面死亡。

而在渐渐老去的父母面前,儿女们又何尝不是一堵墙,一堵挡在父母与死神之间的墙。

(正在医院楼梯口休息的冯母)

虽为女儿身,但冯双双迎风而立,全力以赴地为父亲遮风挡雨。

为了防止父亲再想不开,冯双双和母亲24小时不离身的轮守在病房。

她不怕身体辛苦,没钱才是最大的苦,是内心煎熬、无能为力的苦。

能借不能借的,她都借过了;有希望没希望的,她都试过了。

可离40万,还相差甚远。

母亲常常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楼道里哭,作为一个农村妇女,看着丈夫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眼见女儿低三下四地凑钱。

她的内心,像是被汽车来回碾压一般刺疼。

本该是父母为女儿撑起一片天,却不想,女儿反而要为父撑起一片天。

自己到底该庆幸,还是该可悲?

医生和护士建议,冯双双可以通过公益平台筹钱,这对解决大额手术费用很有帮助。

医生的话,犹如沙漠里的甘露,让冯双双和母亲看到了一丝希望。

随即,他们向相关平台申请筹钱,祈求能早日凑足父亲的治疗费。

然而,在这个爱心都可以成为商品的社会,人们对这样的新闻近乎麻木。

几天下来,转发的都是亲戚朋友,捐款人寥寥无几。

冯双双再次陷入绝望中,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才能凑足40万。

医院就像一面镜子,照尽世间人情冷暖。

穷,成为许多人面对病魔时最卑微的姿态。

日思夜想之后,冯双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卖身救父

2020年5月,某一天的晚上10点左右,冯双双在网上发布一条视频。

她在视频中哭着说:

我爸现在躺在ICU,每一天基本上要花一到两万。

只要谁能帮我救我爸爸,我愿意嫁给他。

古有董永卖身葬父,今有冯双双卖身救父。

除了尊严,再没有什么能换来给父亲治病的钱。

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即使放弃尊严、放弃幸福,对冯双双来说,又有何难?

(冯双双的父亲躺在病床上)

这条视频迅速爆火,网友纷纷发声。

除了同情,随之而来的还有恶意揣测。

许多人心疼她,可他们也是和冯双双一样的普通人。

40万,同样是他们眼中的天文数字,谁又能一次性拿出那么多钱呢?

有人怀疑她蹭流量炒作自己,想通过卖惨博取同情和关注。

也有人被冯双双的孝心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无偿捐款。

母亲知道女儿所做的这一切后,躲到楼道里默默哭泣。

一边是性命垂危的丈夫,一边是女儿的幸福。

她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挽救丈夫,同时又能保住女儿的幸福。

与此同时,冯双双卖身救父的视频引起媒体者注意。

为验证真假,记者主动上门拜访。

面对记者,冯母哭红着双眼说:

为了救她爸,她牺牲太多了,她跟我说只要谁能拿40万救她爸,她立马就嫁。

我们家往上再挖三代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啊……

媒体开始跟拍冯双双,这个95后女孩“卖身救父”的故事细节被媒体分享出来。

这件事被证实后,越来越多的人伸出援手,都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拉一把这个孝顺的女孩。

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冯父的治疗费在短短几天内就已筹齐,甚至超过40万。

随后,冯父第一时间被送进手术室,手术非常成功。

2020年8月,冯双双的父亲终于出院了。

只不过,还是需要靠大量的药物来维持健康。

当初,冯双双许下的“卖身救父”的诺言,至今都没有人上门,向她讨要任何回报。

他们在感受到社会大爱的同时,还把多出来的善款捐给了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冯双双和母亲一同照顾父亲)

而冯双双面对未来,也有了新的人生规划。

她想做一名护士,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帮助父亲恢复健康。

2021年6月,冯双双通过考试进入河南一所卫校学习。

如今,距离她“卖身救父”的视频事件已经过去两年。

但仍有人质疑,当年的冯双双就是在炒作。

对此,她曾解释:

我有幸被光照亮过,我也想拥有能照亮别人的能力。

今年,27岁的冯双双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有人说,冯双双是现实版的“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她对父亲的孝,让人动容。

也有人认为,冯双双牺牲自己的幸福,为父亲换取健康,是一种并不可取的做法。

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又愿意去走这条路呢?

冯双双卖身救父的故事,又让我想起曹于亚割肾救父的故事。

那个故事,同样让人落泪。

2006年11月,19岁的曹于亚正在备战高考。

正在埋头努力的她,突然接到父亲曹洲德患上尿毒症的消息。

曹于亚出生于四川邻水,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时才能回家。

而曹于亚和弟弟妹妹,从小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作为家中老大,曹于亚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有人说,从小就识得人间疾苦的孩子,往往是最懂珍惜机会的。

曹于亚即是如此。

在学校,她是三好学生;在父母眼里,她最懂事。

(曹于亚)

可是人生无常,谁都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

就在一家人齐心协力地奔向好生活时,曹父却倒下了。

因为长时间艰苦劳作,曹父的身体越来越差。

每次,家人劝他去检查,他总说:“没事,小毛病。”

却不料,小病拖成大病,曹洲德被确诊为尿毒症晚期,并且两个肾都已经开始衰竭。

而医生给出的唯一办法就是:换肾。

但,想要换肾谈何容易?

50多万的治疗费,对于一辈子以打工谋生的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还有那可遇不可求的肾源,更是一座大山。

有人为了找到合适的肾源,要等上一两年,甚至更久。

曹洲德想:既然是命里注定,那还不如不折腾,省点钱给孩子们上学。

母亲彭素碧将父亲的想法告诉了曹于亚,曹于亚完全否定了父亲的这种想法。

她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爸爸,那家会是什么样子。

她对父亲说: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无论如何你都不能放弃,我们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病床上的曹洲德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小棉袄长大了。

只是病魔并没有给他喘息的时间,随着病情持续恶化,他的生命已经危在旦夕。

有一种想法,突然在曹于亚的心中油然而生:

我是爸爸的女儿,我可以给爸爸换肾啊!

曹于亚越想越觉得可行,随即,她找到医生表示:

我可以割一个肾救我爸爸,这样爸爸就不需要再等。

医生认真地看着眼前这个穿校服的女孩,告诉她:

法律规定,不满十八岁不可以捐肾,并且手术存在很多风险。

曹于亚坚定地对医生说:

我今年19岁,可以捐。

只要能救爸爸,多大的风险我都不怕。

曹洲德和妻子听到女儿要割肾救父后,怎么都不愿意。

(曹于亚和父亲曹洲德)

曹洲德说:“我四十多岁了,而你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不能毁了你的一生。”

曹于亚的母亲更是不同意女儿割肾救父的行为,丈夫重要,可女儿也同样重要啊!

要是手术不成功,她不仅没了丈夫,说不定也会失去女儿。

双方都不肯让步,曹于亚对父母说:

我少一个肾可以活,但爸爸没有健康的肾就会死,那我和弟弟妹妹就没爸爸了……

女儿的懂事和孝顺,让这对正经历着人生劫难的夫妻,感到阵阵心痛。

与此同时,医生也在给夫妇俩做思想工作。

在医生和女儿的劝说之下,夫妇俩终于松了口。

曹洲德在手术同意书上颤抖着手签下自己的名字。

母亲为了尽快凑足手术费用,又一次次地东借西求,四处借钱,甚至卖掉新修不久的新房。

2007年1月,曹于亚和曹洲德父女俩同时被推进手术室。

幸运的是,手术十分顺利,曹于亚也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成功向父亲捐肾的第一人。

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接下来的康复期才是最关键的。

没有了房子,一家人连个落脚地都没有,只能借住在亲戚家。

而每个月,光是父亲的医药费就需要4000多元。

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带着弟弟外出打工。

妹妹因为年纪尚小,被暂送到亲戚家。

虽然曹于亚才做完手术,但照顾父亲的责任也只能交给她。

为了不耽误学业,又能照顾父亲,思前想后,曹于亚向学校申请,带着父亲一起上学。

学校感动于曹于亚的孝心和责任心,特意安排出一间教师宿舍,给她和父亲住。

(曹于亚与学生们)

不仅如此,学校还免除她的学杂费,为她组织捐款,以解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曹于亚捐肾救父的消息不胫而走。

当地政府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先是将他们一家纳入农村低保,后来又亲自为曹于亚颁发了31000元的慰问金,以示帮助。

但由于缺课太多,又要分心照顾父亲,原本成绩优秀的曹于亚高考发挥并不理想,成绩仅在省控艺术类专科线。

相关部门鉴于曹于亚同学思想品德十分突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顽强拼博的时代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2007年7月18日,结合当地建议,相关部门以“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者”为由,给予曹于亚奖励。

当地录取领导小组在认真阅读和了解过曹于亚的事迹后认为,曹于亚同学感人的至孝至爱是难能可贵的。

同时给予曹于亚同学政策性加分20分。

加分后,曹于亚的成绩达到她第一志愿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调档线。

(曹于亚)

而学校也欣然同意录取曹于亚为2007级新生,并且还免除她三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让她没有任何负担地上大学。

同年9月,曹于亚还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对于荣誉,曹于亚坦言: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做了点平凡事,面对这样的荣誉,我有点不好意思。

我只是尽了一个女儿应尽的孝心,父亲给了我那么多,我只是回报了一点点,不算什么。

不过,最让她开心的是,父亲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而打工还债的弟弟,也在社会的帮助下重回校园。

曹于亚并没有因为获得的特殊待遇而骄傲,反而以此激励自己。

在校期间,她的各项表现都很突出。

她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佳“留守学生自强之星”、 四川省十大“感动校园”人物、四川省优秀青年等。

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志愿者。

2008年迎奥运知识竞赛、5·12地震赴灾区慰问演出等各类活动中,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凭着出色的表现和优异成绩,她还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0年,她被学校推荐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继续深造。

毕业后,曹于亚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任教。

她希望能呆在父母的身边,尽好孝心。

更希望用知识,回馈家乡和社会。

2014年,曹洲德的身体已经慢慢恢复。

懂医术的他在丰禾镇开了一家名叫“感恩堂”的理疗馆,主治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对于有低保、五保等的理疗者,曹州德都会优惠很多,甚至免费。

在外地打工的母亲彭素碧,也回来帮着丈夫打理这家店。

因为夫妇俩为人和善,手艺好,生意很不错。

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曹于亚说:

我们一家人能有今天,都是社会大家庭给予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曹于亚一家人)

如今,15年过去了。

曹于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兑现着自己回馈社会的诺言。

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家人过着平淡幸福的生活。

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

而是当孩子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

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

那儿女存在的意义呢?

当父母想到孩子的时候,内心是不是同样有力量,有温暖?

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冯双双和曹于亚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父亲重生,给予父母一生的感动,也给予世人正向的能量引导。

生女如斯,父复何求?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但愿我们所谓的孝顺,不是失去时的顿悟,不是回不去时的忏悔。

孝顺,应该是有温度的。

到底多少度,取决于儿女的珍视程度。

我们曾经是儿女,我们也必然是父母。

血缘亲情,一脉相承。

在亲情这条路上,但愿我们都是带着温度去行走。


作者:朱小鹿&廿一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