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海外潮汕人地缘社团漫谈



  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谋生发展的足迹。而在他们离家出海到达大样彼岸的同时,以地缘为联系纽带的大小不一的社团组织,也陆续在异国他乡建立起来。
  潮汕地区漂洋过海的华侨,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在本土的潮人约有1000万,分布于海外及港澳等地的潮人,也大体是这个数字。这就成为世界各地潮人地缘性社团创建的广泛社会力量。
  无论是海外人和港澳潮人乡亲,他们漂泊异地,拼搏奋斗,惨淡经营,创建基业,取得今日在全球华人社会中辉煌的成就,与居住地潮人建立的各类社团机构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所有的不同性质的华侨团体中,地缘社团发挥的团结互助功能最为突出,是当年华侨社会的重要支柱。
  地缘社团是以地域观念和同乡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组织,习惯上称为同乡会或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就国内而言,最早出现于明代。在南京、北京、苏州等地创建的潮州会,始于明末清初。潮汕各地华侨远涉重洋,定居国外,就将这一地缘认同的同乡群体组织,迅速移植到所在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之根深叶茂,服务潮人,造福侨社。
  海外潮人地缘社团是历史的产物,其演变发展过程,曲折多样。一开始,这类地缘性质的团体,并不以潮州会馆的名义进行联络组织。潮人早期出洋,将在家乡一直崇奉的偶像神位香火,敬移到国外居住地,不少庙宇就成为既是同乡拜神祈福的神社,也是他们聚集议事的场所,如新加坡的粤海清庙、吉隆坡的韩江家庙。因此,早期在东南亚各地建立的神庙,可以说是100多年前海外潮人地缘社团的雏形。此外,还有在联结潮人先秦的"公司"、"社"、"房"以及会党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起来的同乡会和会馆,如新加坡的"义安公司"、"潮安同志社"、纽约的"潮州房"等。会党头目控制某些同乡组织,也是屡见不鲜的事。
  东南亚各地的潮人地缘社团,创建于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到20世纪初,已形成一定的组织规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潮人在海外人力、财力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到二战前,新成立的同乡团体陆续增加,遍布东南亚各地,形成了"潮帮"势力举足轻重的局面。长期以来,潮人在世界各地的地缘群体组织,虽然性质相同,目标一致,但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历史长短不一,人数有多有少,活动内容各有偏重,影响作用也有不同。但它们却始终起着联合侨众,团结侨力,谋求侨益,维系侨心的作用。
  早期潮侨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外帮。他们到达目的地后,既得不到祖国政府的保护,又受到殖民者的歧视欺压,成为无依无靠的海外孤儿。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寄人篱下的情况下身,便以共同的地域单位和共同的方言为纽带,自发联结起来,实行团结互助和自我治理。早期的潮人地缘社团在当地乡亲的支持下,发挥了群体多功能的作用,如包括安顿同乡"新客",解决食宿,推荐就业,助贫治病,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其平安落脚于新环境。同乡组织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联络乡谊,维护权益,排忧解难,促进互助,协调关系,共谋福利,捐助公益,兴办文教,祭拜神明,安葬乡亲。同时也热心关切乡,举凡赈济救灾,兴办学校,支援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海外潮侨社团无不慷慨解囊,尽心尽力。诚如新加坡潮人侨领林义顺等人所说的,筹建同乡团体能够"联络乡谊,增进感情","舆情得达,公益可兴","会集有所,团结自坚",不至于被人讥笑为一盘散沙。
  泰国是潮人在东南亚各国中人数集中、凝聚较久的居留地。在曼谷和某些府县,至今潮俗不变,乡音未改。曼谷有名的"唐人街"地区,早有泰国"小潮州"之称。而作为泰华群体潮人首要组织机构的泰国潮州会馆,在泰国华人社团中,历来发挥着权威性的作用。这个地缘性组织成立于1938年,下设十几个委员会,还有各股各组,功能齐备,管理完善,在海外很少能见到如此庞大的地缘组织机构。泰国潮馆不仅是当地潮属各县同乡会的"龙头",而且还是潮、滇、桂以及海南、广肇、台湾、江浙、客籍九属会馆的"大阿哥",在泰华社会享有较高的威望。
  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成立于1929年。大约在1819年以前,潮人已陆续在这里披荆斩棘,开垦种植。后来人数不断增加,自发成立了义安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潮州八邑会馆的前身。会馆的宗旨是联络同乡,团结互助,兴办公益慈善事业。随着会务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该馆成为新加坡潮人社团的最高领导机关。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很早就留下了潮人开垦拓殖的足迹,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世代传续的"潮人村",富有潮汕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地域方言,百余年来历久不衰。1934年成立的马来西亚潮州两和公会,是当地潮人的最高组织,属下的大小地缘团体约40多个。
  近百乃来,潮人还接踵前往越南、老挝、柬埔寨,从事开矿、经商各个行业,形成了一个颇有势力的"潮州帮"。潮州地缘社团也分设各地,尤其在越南的堤岸、西贡、会安等地,都成立了义安会馆或潮州会馆。
  潮汕各地与香港有交通之便。鸦片战争以后,旅港潮人日益增加。二战以前,他们主要经营南北生意,创建了巨大的业绩,为成立潮人地缘组织奠定了基础。1921年,香港潮州八邑商会宣告成立,后该为潮州商会。该会虽然旨在促进商务,发展经济,但同时积极联络乡谊,关心公益,兴学育才,救灾恤难,支援家乡。在诸位热心会务的商业巨子的领导下,港九两地的各类社团发展迅速,潮人的工商诸业成就斐然。
  在东南亚各地潮人地缘社团发展的重要时刻,40年代初期日本的南略,迫使各个团体停止活动。战后,它们又逐步恢复起来,有的还创建了新组织,在恢复中有了一定的发展。70年代中期,在印支三国涌现的难民潮中,潮人大量再移民到欧、美、澳各国,纷纷成立地缘社团,潮人在美国成立的同乡会就有十几个,形成了潮人迈出东南亚地区,迅速走向世界各地的新局面。
  二战后,海外各地的潮人地缘性社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变化发展时期。五六十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地的潮人相继入籍当地,成为所在国的公民,观念上的"落叶归根"所代替,多数人对地缘政治有随着他们对所在国归属感的增强而日益疏远。这种变化促使了华侨社团向华人社团的根本转变,即从祖籍国在国外的侨民团体,逐渐适应了业已变化了的新形式,更好地反映了华人华裔本土化的愿望,从而体现了潮人地缘社团的存在价值。
  随着社团性质的改变,潮人地缘团体既要敦睦乡谊,团结互助,谋求福利,弘扬文化;更要突破传统观念,逾越地域鸿沟,遵守法律,争取权益,融入当地,效忠国家,服务各族,为所在国的民族团结、社会福利、多元文化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潮人地缘社团的适应举措,主要表现上对原来章程的不断修改上,特别是对有关入籍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均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政治上鼓励华人议政参政,以公民赢得的权利义务,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为同乡申请公民权和更换居民证;马来西亚潮州联合公会协助乡亲进行选民登记。在经济上马潮联会支持华裔公民提出的经济权益要求,同时创办"马潮控股有限公司",以增强潮人的经济实力。在文教上各地潮团普遍设立奖助学金,捐办大中小学,举办文化康乐活动,对于培育人才和弘扬文化,不遗余力、多有建树。
  在推行新章程和开展社团活动中,潮人地缘社团十分重视作好融入在国和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工作。泰国潮人有潮州会馆的正确导向,既与祖籍国保持传统关系,又认同于当地,与各国人民和睦相处,模范遵守国家法律,竭力旅行泰国国民义务。泰华长期融合,亲如一家。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马潮联会曾发起潮人捐款;大力支持当地政府倡办马来亚大学;又捐献了新加坡国防基金。新马潮人支持政府和贡献国家的举动,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热烈赞扬。法国潮州同乡会和全体潮人,是所有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典范。前巴黎市长希拉克曾公开赞扬法国潮人"素以积极融入法国社会著称"。巴黎市政府还颁发奖章给潮人杰出代表黄明山、陈克光等人,表示"感谢他们对巴黎之经济活动、文化交流和移民融入等各方面作出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潮人地缘社团正在世界各地经过长期的联系和凝聚,到1981年由小联合发展到大联合,组成了世界性的潮人统一的大团体,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这标志着潮人地缘社团的国际化,也显示了全球潮人的壮大和崛起。
  回顾海外潮人地缘社团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演变发展历程,其所以能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复杂艰难环境中 ,求得存在和发展,对潮人的认同当地,对所在国事业的发展、祖籍国的繁荣昌盛,有所造诣和贡献,关键是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根据是时代和形势、环境的变化,调适更新,充实完善,朝着本地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目标前进。惟有如此,潮人地缘组织就能在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诸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