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清谈到关键词——融合,“所谓港片的没落,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即香港所有的电影人才都在发光发热,并且有了更大舞台。”正如没有谁的命运能够脱离时代独立存在,对港片、对配音都如此。
时光网特稿 TVB国语组配音演员祁岩,虽然不抽烟,但是检查身体时却被告知肺部有钙化点,原来是在录音室长期吸二手烟所致。80年代整天奔波在香港片场的他,也并不知道,他的声音才是姚晨心目中的“梁朝伟”。
如果《反贪风暴4》的配音导演晏晓陶没有说,恐怕当年脸红心跳看《玉蒲团》的男孩们,永远不会知道叶子楣和徐锦江做爱的呻吟声背后有多“搞”,这场戏是7个女配音员一起“喘”完的。
网红歌曲《卡路里》有一句歌词: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对早期港片配音员来说,则是每天早上问自己,今天我要去哪里?因为只有开工,才有饭吃。
TVB配音演员张艺是来内地上电视节目后才知道,他配的《寻秦记》、《无间道》等作品在影迷心中是怎样神级的存在,“但是对我们来说,配完之后就忘了,只是一个工作。”
叶清参加内地电视节目,他是《无间道》中刘德华的配音
叶清作品视频
为《花样年华》、《2046》配音的叶清还记得,有一年《大话西游》、《花旗少林》、《大三元》三部片撞档,配音演员们早上9点到晚上6点配《大话西游》,晚上7点到凌晨3点配《花旗少林》,凌晨3点钟再鏖战到第二天早上9点配《大三元》,连轴转了几天才把电影配完。
梁朝伟、刘德华、周星驰、郭富城、张曼玉的背后,是这些配音演员用声音在演戏。而在港星还未大规模造访内地的年代,小伙伴们的童年记忆几乎都来自“国语配音”。
TVB时期的祁岩
在港台影视剧盛行的80年代,电视剧一集45分钟,祁岩和同行们配一遍只要2小时,一天5集是基本工作量;一部电影则在4个工作日完成,即4个8小时。“如果谁老NG,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基本上就没得捞了”。
接受时光网专访的这些配音演员们,想起那时“昏天黑地”的日子,既搞笑、又辛酸。
梁朝伟“铁粉”姚晨:他不是我印象中那个声音啊
你追过这款梁朝伟吗?
这款呢?
关于港片配音,姚晨讲过一个小故事。当年她和曾志伟合作的《大电影之数百亿》吃关机饭,席间聊得开心,姚晨便拜托曾志伟为她要一张梁朝伟的签名,姚晨是梁朝伟的铁粉,小时候,甚至家里花盆上贴的都是梁朝伟的大头贴。
《侠客行》祁岩配音片段
曾志伟也豪爽,说:“你喜欢梁朝伟啊?那好,我打电话给他。”特别巧,平时这位大明星的电话不太好拨,那天一下子就通了,曾志伟把电话递给姚晨,但她脑子已经死机,不知道讲什么好,在“喂”了一声后,说出一句此生都后悔的话:“你吃了吗?”
《绝代双骄》祁岩配音片段
好在梁朝伟非常有礼貌地回:“我吃了,但是我听见你们那边很热闹,你们是不是在吃很多好吃的东西呀。”在答完“是啊”之后,姚晨又说出了第二句令她终生后悔的话:“我是看着你的电影长大的。”剧组的人都要炸锅了:“你这样说显得人家好老啊!”
多年后回忆起来,姚晨不无遗憾地说:“就那么一次通话都没把握住。”两人聊了些什么她差不多都忘了,只记得梁朝伟的声音跟印象中不太像,后来才意识到,一直刻在脑海里的原来是梁朝伟的国语配音,她笑道:“真人的声音好像少了一点磁性。”
梁朝伟《鹿鼎记》剧照
当一个朋友把这个故事转述给梁朝伟TVB时期的专属配音祁岩时,对他来说,已经是跟这位演员最“亲密”的距离了。韦小宝、张伟杰、小鱼儿、张无忌、石中玉等梁朝伟早期的经典角色都是祁岩配音,但他并没有跟梁朝伟有过直接的接触和交流,这也是那个年代配音界的真实写照,因为对这些幕后人员来讲,配音更像是一个谋生的工具——能开工,就有饭吃。
出身江西省话剧团的祁岩1978年随家人迁居香港,而八十年代的香江彼岸,正值影视发展的黄金期。“香港的电影、剧集可以卖到台湾地区、卖到新加坡,卖到东南亚,如果没有国语版,对方是不会要的,所以电视台、电影公司就要找一帮人来配音,慢慢形成了这样一个圈子。”
祁岩早年工作照
祁岩近照
那时一个配音员忙到何种程度?祁岩回忆:“我还记得亚视第一次试探性地推出国语新闻播报,是早上的7点到7点半,当时我跟于小华(TVB女配音演员中资历最老的艺员)是播音员。我每天5点半起床,赶到亚视播完新闻。8点钟转场,9点钟进无线配电视剧。一天下来,到了晚上9点又开始给嘉禾配成龙的电影,直到凌晨3点。基本上回家打个盹儿,又要起来播新闻去了。”
一件军大衣,一杯茶,跟同行相处的时间比自己的老婆(老公)都长。这是当时配音演员们的生活状态。香港录音室里冷气足,军大衣是标配,到哪儿都有开水,茶一泡好,找空档倒头就睡,等轮到自己上场,睁开眼马上就配,配完再去眯着。有时候几十个人歪七扭八,有睡沙发的,有睡凳子的,有在配音间睡的,场面蔚为壮观。
叶清就自曝练就了一身本领:“我能在‘逗号’的时候秒睡。比如一段场景,我说几句,你说几句,他再说几句,之后再轮到我。困的时候我能把台词说完就睡着,等你说完了,轮到我,拍我一下,我眼一睁,就把下面的都说了。”
周润发、张国荣、狄龙、吴宇森《英雄本色》工作照
戏多的时候一个配音间里有好几组开工,有配英文的,配广东话的,还有配国语的,像周润发、刘德华、成龙这样的大明星也会出现在录音间,大家互相都很客气。有一次周润发配音,发嫂等他,为了消磨时间,就跟配音员们打打扑克赌点小钱。发哥一收工就抱着老婆问:“怎么样啊?今晚输多少啊?”“输了几百块吗?好啊好啊,谢谢你们陪我老婆玩。”
从80年代投身配音界,到1992年离开TVB赴美,祁岩配了上千部电影、几千集电视剧,事实上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晏晓陶忘了是哪一年,她算了算,总共配了104部戏;叶清忆起最忙碌的日子,七八十个小时没办法睡觉,一直在录音棚里连轴转。
7个女生一起配完了徐锦江和叶子楣的床戏
祁岩在《雷洛传》中为刘德华配音
早年香港配音圈都是师傅带徒弟,配音员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训练自己,在量的积累中达到质变。80年代香港配音圈有六七个“山头”,即六七组人,相应的则会有六七个大领班(即配音导演),像邵氏、嘉禾、新艺城等公司都有固定的国语领班。每个领班手下有一组人马,领班接到戏后,会按照戏里的需要找演员,衡量标准有两个:一,这个人能不能配;二,预算够不够。
周星驰《盖世豪侠》祁岩配音片段
“不是说刘德华就必须是你配,配音员还没有到那样的地位。当然后来有了周星弛的专属配音、成龙的专属配音,那是市场打开了,是后话。早年基本上都是叫配谁就配谁,不会想是刘德华还是梁朝伟,就是一份工作。”祁岩说。
但是有一点,如果配的不行,也很难吃好这碗饭。那时领班的权力非常大,像邵氏的领班基本上都是有50年工作经验的老江湖,看一眼、听几句,就知道配音员底子行不行。如果谁想混日子,等待他的将是被换掉的命运。
成龙《A计划》剧照
偶有自我膨胀者想坐地起价,领班很多时候不会留情面。据说当年有一个配成龙的演员要求涨价,就被开除了。等到新版配音一出,领班拿给成龙看时,他一听声音不对,当时就火冒三丈,还爆粗口。“我拍的戏几千万你给我省这几万块钱配音?万一砸了锅,我卖不了,你负责啊?”所以说,虽然行有行规,但市场规律也在缓慢敲打着配音行业。
回想起那时在配音间的岁月,既搞笑、又辛酸。
《玉蒲团之偷情宝鉴》徐锦江剧照
晏晓陶记得在《玉蒲团之偷情宝鉴》中,有场戏是叶子楣和徐锦江做爱,一个镜头下来,时间挺长的。给叶子楣配喘气声和呻吟声,相当耗费体力,配音员喘一会儿大脑就缺氧、双手发麻。以前的片子不能用电脑剪接,如果配音员断掉,就得重新再来。后来是7个女生一起坐在麦克风前,把这场戏配完的。第一个配音员叫了一会儿,撑不住了,就捏一下旁边的女生,第二个再接着喘,以此类推。
曹查理《警察故事2》剧照
80年代,刚从相较封闭的内地去到香港,配床戏对祁岩来说“还有点恶心的感觉”。不过几年后就成“熟练工”了,当年香港黄色小生曹查理的国语都是祁岩配的。记得一起配音的小花旦邢金沙不会配,出不来声儿,祁岩就教她:“肚子疼你会吗?”邢金沙就“哎哟哎哟”地叫。时间就是金钱,一开配,祁岩就掐搭档的胳膊,配完戏,邢金沙的胳膊都紫了。
杨采妮、吴奇隆《梁祝》
给杨采妮配《梁祝》哭坟戏的时候,清场,只有晏晓陶和导演徐克两个人在录音室。“情绪完全进去了以后,眼泪已经把眼睛糊住了,但是不行,还得要看口型,口型不对又得重新哭一次,但是人如果那样哭几次肯定支持不住。”所以那场戏晏晓陶是一次完成的。只不过OK后还是刹不住闸,哭啊哭,徐克也不说话,等她平复后,把配音室的门打开,所有的男同事一起回过头来问:“你哭完啦?”
《飞鹰计划》里的池田昌子
在生产前一个星期,晏晓陶仍在工作。成龙的《飞鹰计划》里有个日本女孩,一直尖叫,她全程是捧着肚子配完的。《跛豪》也在同一时期,晏晓陶配偷渡客,叫声很惨,感觉孩子随时可能出生。一位前辈叮嘱她:“陶儿,你一定小心,我们随时准备打999。”
《西楚霸王》里的关之琳是晏晓陶配音
生完孩子之后的第七天,晏晓陶的师傅王蕙君打来电话:“陶儿,你来吧。”王蕙君清楚晏晓陶刚生完宝宝,“她一定是没办法了,才叫我去帮忙。我都答应了,另外两个同事却说不行。录音室那么冷,你以后年纪大了落下病怎么办?我们去跟她说”。后来那部戏没做。半年后,王蕙君生完孩子没几天,这位师傅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和一张嘴,去配了另一部戏,因为实在没人了……
花无百日红,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衰败了
《甜蜜蜜》里张曼玉的配音是晏晓陶,叶清配的是黎小军
晏晓陶工作照
网红歌曲《卡路里》有一句歌词: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对早期港片配音员来说,则是每天早上问自己,今天我要去哪里?
晏晓陶回忆:“我们那会儿一过完年,兜里的纸条已经揣到年底了。纸条上是要配的戏。差不多3月份,全年档期就排满了。”
1992年,祁岩的收入已经达到一个月四五万港币,“天天开工,一天至少一千块。一天有时候两组,两组差不多一两千块。”
在香港配音,“一组”的工作时长大概为八九个小时,早上9点(后来改成10点)到晚上6点是一组白班,晚上7点到凌晨3点是晚班,从凌晨3点到早上6点是大夜班。
即便这样辛苦,祁岩仍说“只要有音配我就去”。他至今记得邵氏领班毛威老师(也是配音员杜燕歌的老师)说过一句话:“祁岩,你记住,我们这一行是饱食要防饥食。现在电影好像挺蓬勃,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一下子就衰败了,那你就没收入了。”
《无间道》经典一幕,张艺配梁朝伟,叶清配刘德华
果然,花无百日红。
1993年香港电影的年产量还是242部,到了90年代中段就渐入萧条,从1995 年的160 多部,跌到2005 年的60 部。虽然2002年有《无间道》救市,但港片整体颓势难掩。
为《无间道》里梁朝伟配音的张艺就有切身感受:他在TVB的工作量多年来一直保持在每年800小时;外面的工作机会则明显变少了。
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出台政策,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可以享受国产片待遇,这给跌入谷底的香港电影打开了一扇救命大门。
CEPA规定,香港电影可以从大陆融资,香港资本可以控股大陆影院。商业上的利好条件,促使港人北上。而近年随着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内地屡屡成为诸多电影的“最大票仓”,对早已适应混血身份的港片来说,“国语版”不但成为标配,更是触达观众至关重要的一环。
《变形金刚》剧照,好莱坞大片的配音程序跟港片完全不同
多次为吴镇宇配音的内地演员陈喆介绍,一部港片从前期录音到后期出群杂,直至最后合成,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跟好莱坞大片的“速战速决”截然不同。
曾为《变形金刚》配音的姜广涛透露过一个颇为残酷的现状:“哪有时间让你准备?什么叫全球同步?美国这边片子还没最终做完呢,画面发过来,中国就得做了,做完全球一起上。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二三十个人,排着队录,恨不得下一个老师就在外面等着呢,给你一个小时你完不了,这次拖一点时间,下次就没你事儿了。”
“译制片属于片子已经成了,我们翻译过来,为的是同步上映。但港片不一样,它分粤语版和国语版,我们属于声音主创,是要上片尾字幕的。录的时候配音演员也相当于参与一次创作,甚至小到一句话都来来回回抠。对很多片方来说,即便是之前放出的预告,声音也必须跟正片一致,很少出现别人替声。”陈喆说。
林超贤等导演非常重视国语配音
不少大导演非常重视配音。比如陈可辛、林超贤、尔冬升、王家卫、刘伟强,都会跟场。在叶清看来,“注重这个部分,自然花得时间、精力就多,效果就更贴近导演想要的。如果导演不来,全部让配音导演说了算,那他就要非常了解导演的意图。各种情况都有,当然,也有不太重视配音的。”
像晏晓陶,已经转做配音导演多年,并长期跟杜琪峯、李仁港合作,可以说双方早就达成默契。叶清从《花样年华》、《2046》后,也一直与王家卫保持联络,2016年除了继续为《摆渡人》里的梁朝伟配音,他还是这部戏的配音导演。
所谓港片的“没落”,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
《无双》剧照
如今香港配音圈早已难觅当年辉煌,除了无线台会做一些培训,请内地对口的毕业生过去专职服务TVB之外,已经很少有本地年轻人搞这行了。
反倒是内地,“配音员的数量非常多,声音也非常丰富”,晏晓陶说。
早年内地配音演员配港片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不张嘴”。很多配音演员说话时,嘴里像含着半口水。因为粤语发音和国语完全不同,原本字正腔圆的风格突然被打消掉,配音员只能自己摸索着来。
后来大家发现不张嘴不是事儿,因为观众听不清楚,总不能靠字幕去理解吧?所以他们开始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尽量让状态松弛下来。
陈喆工作照
陈喆观察,像TVB国语组的配音演员“大部分就是那种松驰,而且是偏粤语范儿的国语发音方式”,所以现在如果一部戏里港台演员出演主要角色时,南方配音演员一般会成为首选,因为发音体系比较接近。
曾经有个知名香港演员向晏晓陶抱怨:“为什么我的电影到内地去,他们一给我配,就把我配成这样了?”跟一些香港导演合作时,对方也会提出要求:“陶儿,我不想要北京话。”
“他们认为字正腔圆就是北京话,我还解释,北京话不是这样讲的。而且很多时候不能全怪配音,导配也有问题,没有去引导。”后来晏晓陶跟那位香港演员聊完的结果就是:“你好好学习普通话吧。”
《家和万事惊》吴镇宇剧照
现在一提到配音演员,人们总爱带上某某“御用”二字,但其实除了像石班瑜这类在特殊年代和市场环境下成就的专属配音,专人专配的情况并不多见。
一个好的配音员都有两三把嗓子。当然也有契合度超高的声音,比如陈喆就评价《无双》里孙博的配音是“郭富城本城”,但此前很多郭富城的角色并不是他配的。陈喆也是从《勇士之门》才开始为吴镇宇配音,后来又配了《家和万事惊》。
用A还是B,是多方权衡的结果,比如声音合不合适、价位高低、是否有长期合作关系、片方满不满意等。
《花样年华》剧照,叶清为梁朝伟配音
就像叶清所说:“王家卫导演永远不是强调声音很好,他希望你声音的气质跟角色吻合。所有工作都是为电影服务的。像童自荣老师配完《佐罗》,你再听他配《少林寺》,还是会被情节所吸引,不会一直耿耿于怀这个声音是童自荣。因为人物的整个表演结合了声音、故事情节、画面、服装等,所有这些都为达到同一个目的——让观众进入故事。”
2003年合拍片《功夫》剧照
从90年代港片衰落、到2000年初港人北上,历经摸索、不适、挣扎、破局,生命力旺盛的香港影人已经在跟内地合作的过程中,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如今没有北涉的香港电影人恐怕只剩下个位数了。
纵观自己24年的配音生涯,叶清谈到一个关键词——融合。
“所谓港片的‘没落’,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即香港所有的电影人才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并且拥有了更大的舞台。”正如没有谁的命运能够脱离他所生活的时代而独立存在,对港片、对配音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