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圈儿说的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小伙伴们的印象中,或者是新加坡多年来始终如一的宣传中,新加坡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国家,这些所谓的传统文化或者叫民俗文化,是不是能申“非遗”呢?
其实,小圈儿还是有点小问题滴,毕竟虽然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和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但新加坡的传统民俗应该都是各国传过来的,并不原汁原味,只是换了个说话而已,根子并不在新加坡...
但今年,新加坡一反常态,要拿出6600万元实施首个文化遗产发展总蓝图,今年将开始推行“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中的首个五年计划,看到这里不知道纳税人们都有神马感受?
那么今天就跟着小圈儿详细品读一下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加坡在今年2月22日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通过签署这一国际公约,确保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作为缔约国,新加坡下来将致力于让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那么新加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
据说,包括各族群的传统艺术、民间习俗、节日庆典、宗教仪式、本地歌曲,还有传说中的饕鬄传统美食等。
这些有资格吗?
回顾一下往期吧!
2008年时,中国的昆曲、古琴艺术,日本的能乐、歌舞伎,韩国的清唱板索里和宫廷宗庙祭祀礼乐成功申请入遗。韩国在同一年让“江陵端午祭”入遗曾引发争议,但中国隔年成功让“端午节”也入遗,平息争议。像日本和食、韩国泡菜、中国书法、篆刻、剪纸、针灸,珠算、京剧、粤剧、南音等,都是被列入联合国名录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目前新加坡还未决定推动哪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遗,当务之急是先广泛征询新加坡公民的意见,携手草拟一份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最终被选定的入遗项目,必须能反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特质,被大家共同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相关文化遗产的能见度,最终目的是与国际社会分享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这次,“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由四大主题组成,分别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珍藏”和“我们的社群”。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社会,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甚至多到不胜枚举。过去,洗脚比较偏重于保护看得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些传统习俗、宗教仪式、古老手艺、民间艺术等,正因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消失。
今年初新加坡曾以投选方式,了解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结果有3000多人参与了投选,当中27%选了食物,18%投选习俗与节庆,另外18%认为传统表演艺术...
有民俗专家指出——
食物虽重要,但是传统文化学会更关注那些鲜为人知,即将失传或已经消失的本地传统习俗和民间手艺,例如不同华人籍贯的婚丧习俗,庙宇的宗教仪式等。所以应在这些习俗、仪式完全消失前,展开研究和记录工作。
有些习俗虽还有人在传承,但已忘了背后渊源与由来,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完整的记录这些习俗,不能等到失去后才来行动。
蹈火仪式就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拉面车”知道吗?
“拉车面”是早期人力车夫和三轮车夫的经济餐食,是在虾米熬出的汤汁中加入熟面,除了青菜便没有佐料的面食。
在新加坡,很多华人所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追本溯源,几乎都可以说是源自中国。以南音为例说,这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源自中国闽南地区,而新加坡的南音确实是随着早期移民来到新加坡。很多老人记得小时候住在“苦力间”,很多苦力思念家乡时便吟唱起南音,当时也能在丧礼上听到南音。
然而,新加坡著名南音团体湘灵音乐社在南音注入很多本地元素,例如加入印度塔布拉鼓或马来鼓等,俨然有别于中国的南音。湘灵的南音,算不算是新加坡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值得思考...
还有新加坡的海南鸡饭举世闻名,这道传统美食最早源自海南文昌地区。新加坡的海南人、福建人和广东人煮鸡饭的方式略有不同,例如海南人最早用老母鸡的鸡油来煮鸡饭,广东人会加入香茅,福建人则加入煎过的葱油,甚至一些斋堂用煎过的香兰叶和姜来煮没有鸡的鸡饭。
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总会受其他文化影响,也会因外在环境或条件的改变而试着变通。
申遗步骤有哪些?
①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新加坡已在今年2月22日签署公约。
②广泛征询意见,国家文物局与国人携手草拟一份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文物局下来几个月会上载清单,并不时更新清单上的项目。
③从清单选一项最能代表新加坡多元文化特性,最能凝聚国人,同时获大家认同和珍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申遗。
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要求把相关项目列入世界名录中。提出申请时得呈上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
⑤等候教科文组织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