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祭孔活动当始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 479 年),即孔子去世当年。《史记·孔子世家》有云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清代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汾所述《阙里文献考》亦云:“先圣之没也,弟子葬于鲁城北泗上。既葬,后世子孙即所居之堂为庙,世世祀之。” 可见最初的祭孔活动,只是孔门弟子及孔氏后人的家事。
帝王祭孔,始于汉高祖刘邦。《史记·孔子世家》:“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用乐(古代乐舞一体,用乐则必用舞)祭孔,则始于汉章帝:“元和二年春,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语)”。
祭孔乐舞之规格,迟至南北朝时期才逐渐确立。《南齐书》载齐高帝朝尚书令王俭议释奠:“元嘉立学,裴松之议应舞六佾,以郊乐未具,故权奏登歌。今金石已备,宜设轩县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乐用“轩悬”,舞用“六佾”, 成为后世最常见的祭孔乐舞规格。
祭孔乐舞有专用乐章,始于隋代。开皇二年,文帝“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以太庙祭祀所用“清庙歌辞”为基础,对雅乐的乐曲和歌辞都做了修订。
唐代,祭孔乐章增至七首。《旧唐书·志第十·音乐(三)》载皇太子亲释奠乐章五首,又有“享孔庙乐章二首”,注明“太乐旧有此词,不详所起”。玄宗年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祭祀乐舞规格也得到提升 :“乐用宫悬,舞用六俏”。
宋代祭孔乐舞的变化,主要有两次,分别发生在仁宗、徽宗年间。仁宗皇帝雅好制乐,一改宋初沿用后周乐章做法,“亲制郊庙乐章二十一曲,财成颂体,告于神明,诏宰臣吕夷简等分造乐章,参施群祀”,《宋史·志第九十·乐(十二)》有“景祐祭文宣王庙六首”,当属吕夷简等所造乐章之列。徽宗崇宁年间“专置大晟府”,并“令大晟府议颁新乐,使雅正之声被于四海”。《宋史·志第九十·乐(十二)》有大观三年释奠六首,以及“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等乐章,均为大晟府所作。
大观乐章为北宋徽钦二朝及南宋沿用,而“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则终宋一朝未尝启用,故曰“拟撰”。元初,“释奠宣圣,亦因宋不改”。成宗大德间,“复撰宣圣庙乐章”。根据《元史》的记载,大德“宣圣乐章”凡十六章,除新增的“沂国述圣公酌献”与“邹国亚圣公酌献”外,其余十四首歌词与北宋“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相同。
《元史·志第二十·礼乐(三)》有云,“释奠乐章,皆旧曲。元朝尝拟撰易,而未及用。”元朝“拟撰”的释奠乐章,凡十一章,与北宋“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一样,也不曾用于本朝。明洪武六年,太祖朱元璋“命詹同、乐韶凤等更制乐章”,将祭孔乐舞精简为六章:“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宁和》。初献,奏《安和》。亚献、终献,奏《景和》。彻馔、送神,奏《咸和》。”
另据(明)林亮俞等纂修、俞汝揖等编撰《礼部志稿》的说法,孝宗弘治年间,太常寺奏云 :“释奠先师孔子已准用天子之礼,增为八佾之舞,惟乐器之数尚用诸侯之乐,似为未称,请增文庙乐器人数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则至孝宗弘治年间,祭孔乐舞已是舞为八佾、乐用宫悬。
世宗嘉靖年间,“更正孔庙祀典,定孔子谥号曰至圣先师孔子”,,这意味着明朝自此不再沿用元武宗时加封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称号,而改称“至圣先师”,而祭孔乐章中的“惟王”也改为“惟师”。
清初,世祖顺治年间,“春秋上丁释奠先师,乐六奏,迎神奏咸平,奠帛初献奏宁平,亚献奏安平,终献奏景平,彻馔送神奏咸平”。基本袭用明代六章六奏的形式。但《清史稿》云:“惟先师庙祗文舞六佾”,则说明清初祭孔不用“武舞”,只用“文舞”。乾隆七年,朝廷对顺治乐章的歌词进行了修订,同时将乐章名称进行更换:“迎神昭平,奠帛、初献宣平,亚献秩平,终献叙平,彻馔懿平,送神德平”。同年,朝廷颁布了一套地方祭孔乐章,使之有别于国学所用祭孔乐舞。
光绪卅二年(1906 年),祭孔升为大礼。而此前一年(190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严重影响了各地的祭孔活动,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已经停止;1911 年清王朝覆亡,皇室主持的祭孔活动也就宣告终止。
大陆祭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文庙等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古老的祭孔仪式、舞蹈被人遗忘。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大陆其他地区陆续恢复祭孔。2006年,山东省曲阜市申报的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9月,教育部在报请国务院审议的《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拟将教师节日期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这份草案将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进一步研究修改后,将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如果审议通过,1985年设立至今的9月10日教师节将被改期,届时,祭孔将更加具有官方色彩。
台湾祭孔
1952年开始,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但并无可供遵循的祭孔礼仪。直到1968年初步订定“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释奠礼仪节”,并于同年在台北孔庙祭孔时试行;然后再经过两年的研讨改进,终于在1970年定案,并公布实施,沿用至今。
日本祭孔
日本汤岛圣堂1922年被指定为国家史迹,多久圣庙1921年被指定为国家史迹。日本民众对孔庙非常虔诚,每到春季入学考试前,大量学生或家长会到附近孔庙祭拜,祈求考入理想的学校。汤岛圣堂每年4月第4个星期日举行“释奠”(以酒食祭祀先圣先师)仪式。“释奠”仪式在大成殿内举行,祭官、伶人、祭主均身着日本神道式的白色礼服。释奠流程从参会者就座至参会者退场,共22个步骤。伶人用笙、笛等演奏雅乐,祭官向先师供奉酒、鲤鱼、蔬菜和水果等。
多久市对孔子和儒学的虔诚程度无与伦比。该市每年4月18日和10月第4个星期日都要举行“释菜”(以蔬果菜羹等祭祀先圣先师)典礼,这项典礼已经持续300多年。多久市市长横尾俊彦担任献官,市议会议长、教育长、中小学校长等8人担任祭官,多久市市长横尾俊彦祭孔分掌掌仪、赞者、祝者、执馔等职责。市政府职员扮饰的伶官和执事官分跪于拜殿内两侧。伶官在祭祀期间鸣奏凤箫、龙笛、钲、鼓等乐器。献官的服装为黑帽、浅蓝长袍,祭官与执事官身着黑帽白袍,伶官身着黑高帽、红底黄纹袍。
韩国祭孔
位于汉城古代王宫景福宫东北侧的成均馆建于1398年,是韩国著名的儒学研究教育中心。据记载,韩国大约在1600年前(公元372年)的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就开始了纪念孔子的释典,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韩国,“释奠大祭”每年会在孔子祭日(5月11日)和诞辰(9月28日)举行,并被指定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85号。祭奠大典是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的祭孔仪式。它祭拜的是孔子等五大圣贤以及中韩两国的先贤们。
新加坡祭孔
孔子诞辰(农历八月廿七),为方便学生和家长,除了正日,新加坡天福宫29日举行四场祭孔仪式,一整天的活动吸引超过2000人参加。
夫子宝贝国学教育
课程体系
根据中国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3 —12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了系统的国学教育课程,融入原创国学教育表现形式,释放孩子天性,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发展孩子自由的、富有创造力的个性,让孩子能够热烈而纯粹地表达所思所想,开始一生爱的旅程。
夫子宝贝“生命·化育·成长”教学研发培训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全国深具活力的国学教育生态体系,为加盟校区提供投资人培训、教师培训、运营管理培训及课程顾问培训,同时还为学校提供10000余本详细课程指导手册及配套PPT课程课件。夫子宝贝坚信只有完备、持续的学习才能打造更强的团队,提供校区良性发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