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风闻社区原创 文/不写影评的梁鹏飞】
在观网看到关于国学的帖子很多次了,一直想谈点什么,但是真要写点啥,又不知从何下手。
在下不才,当年曾在武大国学相关专业读过5年半,就算是个石头,在庙里面坐了几年,耳濡目染,也多少沾染了一点梵音。所以自我感觉对这个话题还是能说上几句。
当然,在下是个十足的学渣,当年进入这个专业一段时间以后,就明白了这一点。我是断断做不来学问,距离窥探真正的国学门径,也差得很远。
我对自己的定位,算是那种给真正奥数天才当个陪练,凑个人数。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专业,也不可能个个都是人才。总还要召一些略微有点基础的,给真正的天才们做个伴儿,也好营造一点班级氛围嘛。
我对目前国学的看法是,我们都知道国学很重要,但是国学到底是个啥,恐怕都还没有搞清楚。说实话,我读了5年半的国学专业,临毕业了,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明白,到现在也还是不清楚。当然我资质本来就愚钝,至于我的师长们,他们有没有搞清楚,我也没有搞清楚。
这么说难免有那么点对师门不够尊重。
让我们先看看武大国学院的培养方案吧。
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格局具有浓厚的精英式教育色彩”,目标则是
1、接受周备的中国古典学术训练......
2、知识结构合理而具有特色......
3、“弘毅学堂”国学班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基本达到同类高校文、史、哲相关专业硕士毕业生的现有水平。
4、心智稳定而健康,行己有耻,文质彬彬,有强烈的道德自律和社会关怀意识,对“士操”和“君子之儒”有高度的认同感,笃思明辨,知而行之。
5、开放的文化心态,具有强烈的文明对话意识和文化创造意识。
6、熟练地掌握第一外国语,第二外语(日语)要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水平。
暂且不论让本科生基本达到同类高校文史哲硕士的水平,但可以看出,国学专业也等于类似于文史哲专业。
然后国学院的学生们论文都写些什么内容呢?
从这个可以看出,论文题目基本也都涵盖了文史哲。
武大国学院的课程设置,是要
摆脱大学本科的“概论式”教育模式,打通文、史、哲等现代学科专业的藩篱,以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精读为核心,加之以文献考据、传统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训练,同时通过理论课程、学术文化史课程加强研究意识和方法意识,以实现多学科交叉整合的培养形态。
简单地说,现代大学的学科教育,文史哲是细分专业。但是这个分类方法显然是西学的方式。正如西医把人体各个部位、器官区分得清清楚楚,而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一样,咱们中国的传统学问,是不这样细分,在古代读书人那里,经史子集都必须熟读,学问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所以,武大国学院从一开始的的规划,就是要打破这种现代学科专业的藩篱,要回归古代文化经典。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是很明确的。
但是,然后呢,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呢?其实还是说不清楚。其实到最后学生的论文,还是按照西方现代学科专业划分啊。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呢?学了国学之后,到底和普通的文学院、历史学院以及哲学学院毕业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我们当然可以说,国学院的学生比普通文史哲专业视野更开拓,站位更高更远,诸如此类的话,甚至还说要有“君子操守”,但是说归说,外面的人到底信不信呢?
我说了这些,可能对师门又有点不敬。但是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国学这个专业创立的必要性。
回到源头,咱们现在说国学这个词,是相对于西学来说,相对于现代化学科而言的一个概念。
现代文明基本都建立在西方科技基础上,现代学术也基本建立在西方学科体系上,近代以来,我们落后挨打,曾经一度连自己的文字都要怀疑,以为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甚至有的人都提出汉字都不要了,要拼音化才是和国际接轨,那个时候,一切传统的中国学问都在被怀疑,被打怕了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不自信。
现在我们知道,曾经的那些想法都是错的。最终挽救我们民族命运的,是靠西方来的马列主义,但是也要有个前提,叫做中国化。
如今,我们国力恢复,走向复兴,对于自身文化的审视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自信。所以这些年来才有了国学的主角兴起。
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包括武大在内的一些高校,再次试图从传统学问体现中重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现。
武大国学实验班是从2001级开始在全校新生中招生,当时在在大一上学期之后,进行考试选拔,然后转专业,到我们这是2003级,此后延续了十多届。
一直到现在,国学院的学生,虽然有自主招生和高考招录,但还是会进行二次选拔考试。
现在武大国学院的培养计划还是再谈实验。
既然是实验,就是在摸索,探索一条新的路。
我认为,可能我们都还没有太搞清楚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但是这个事情又必须要做。我们自身的传统学问体系必须要复兴。
不知道怎么做,没关系,咱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还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呢。
鸦片战争之后到20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的世界,则是面临百年不遇的变革时刻,未来的世界会走向哪里,文明会走向哪里,谁都说不清。但有一点大家越来越形成共识,那就是西方文明不一定管用。
那怎么办?
那么我们往回找找看啊。当然这个回归传统,不是因循守旧,中国古代那一套学问已经证明打不过西方,我们不是要复古,而是从传统中汲取精华,看看能为现在以及未来提供一点什么参考。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本质上就不一样。西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没有大一统的传统,他们更追求自由,当然这个自由不是大家通称理解的那种自由,用李零的话来说,就是“一是上帝,二是金钱。现在,上帝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上帝。除了这两样,谁都管不着,这就叫自由。”
中国的东方文明,自古以来就讲究秩序,最终走向了封建集权,皇权的至高唯一,最终让中国在明清之际,整个社会逐渐失去了自我革新的力量,国民奴性也越来越重,事实证明这条路走错了。
但是那种追求社会秩序的想法不一定不对,甚至一定的威权主义也不一定错。就拿新加坡来说,它就是典型的东方式儒家新威权主义治国思想。
二战之后在经济上起飞的所谓亚洲四小龙,某种程度上,还是延续了东方文明这种儒家思想,加以现代化改造。
所以,咱们东方文明,传统学问中的思想,并不是全然无用。
咱们现在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毕竟还是要人来掌握。一个社会,说到底,该怎么凝聚,该怎么让整个社会形成整体向上的力量,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思想。
我觉得国学的价值,就是在于这种社会治理。我们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普世价值”,也不能搞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中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说到底,还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而且近代中国全面落合挨打,也不能全部都是孔子和儒家的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什么事儿都赖2000多年前的孔子,这就太奇怪了,孔子再厉害,也管不了2000年后的世界怎么发展吧?
说这些,可能有点扯远了,话题也有点太大了。
但总之呢,咱们中国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中国人的概念,立足于中国文化。构成我们民族性的那些东西,和咱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脱不了干系。诗经中的诗句,论语中的对话,这些还是在骨子深处影响我们所有的行为。
别的不说,就是我们读的唐诗宋词,也都深深影响我们的思想。
这些,都算是咱们国学的一部分。
所以,国学是什么,可能还是一时搞不清,当今社会国学热带来的一些负面东西,有些人由于不懂国学,进而把《三字经》、《弟子规》这些封建糟粕拿来教育小孩子,这些乱象,都值得我们反思。
但国学整体来说,依然不能丢,武大等高校成立国学院的做法,作为一种实验,作为一种探索,也有其自身价值。
至于未来到底会走向何处,那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