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狄少英的翰墨情怀

狄少英,是当今中国美术界翰墨英杰里的翘楚之一,著名的人物画家。一年中有多半的时间,深入各地写生、采风、搜集创作素材。他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部队从事美术创作,成为一名军旅画家再到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全情努力着,希望倾其所学,用翰墨情怀,服务军营、服务社会,讴歌这个时代中的真善美。

览胜遥迢寨底村,

风光物采叹灵均。

荒城古堡雄姿在,

断壁残垣野径存。

木落花开时代序,

云耕月种域乾坤。

丹青骚客桃源赋,

民计续延秋复春。

这是狄少英在深入生活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榆次寨底村写生偶感》的格律诗。作为一名从事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画家,他带领学生们到生活中去,通过实践,感受酸甜苦辣中有厚度的美。他从不把在院校里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变的更加的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传授给学生,而是尽可能的转化为非学术语言,使其浅显易懂、看得见摸得着。因为,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狄少英感悟到了技与道的不同,大道至简。放在美术创作中,他深深的感受到“艺术脱离生活和真诚,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社会影响面,还是艺术效果,都会被弱化,但,却自我感觉良好。’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创作,不能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启迪心智,给人以美的享受!也就更不能奢望自己的作品驰誉于世,只是一时热闹罢了”。

狄少英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创作中心当主任,中国徐悲鸿画院做副院长,同时作为一名上海同济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不管是给学生上大课,还是给徒弟吃小灶。他都会反复强调,在加强技法训练的同时深入生活的作用。“生活,生活再生活;真诚,真诚再真诚,技法固然重要,但缺少在生活中的感悟和磨练;缺少真诚的做人准则和看待事物的出发点,技法再娴熟,即便表现出了浅层次的美,作品也难免流于俗套。如果没有生活,艺术的灵感就会枯萎,如果没有真诚,作品便做不到感人至深”!

他所创作的民族风情画及56个民族人物画系列,在大量的采风写生的基础上,从人体的造型结构、体态举止,到色彩呈现及特点把握等方面,均反映出他扎根生活的所思、所想。是长期以来,通过真诚的交流沟通;真诚的情感表达;真诚的笔墨创作所完成的一幅幅鲜活的艺术品。没有刻意造作,有的只是真诚的亲切之感。

狄少英与其他所谓超然世外,对待深入生活的“清高”画家不同,他更喜欢自己走“进”采风之地的生活之感,即有存在又脚踏实地!而非客气造势般的走“近”。这一字之差,其实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有些以画少数民族题材为主的名家,到了这些村寨,喜欢前呼后拥的“体验生活”。而他每次走进这里的时候,美术单位和军区创作室总是希望安排多一些人陪同,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为了写生、采风中尊重民族习俗、便于交流和沟通,他往往只是带上一两位通晓当地语言的战友、同好,尤如走亲戚一般,与康巴汉子和藏族大妈、傣族姑娘们拉家常。自己画速写的同时,用心感受和阅读环境,认真观察不同民族的面部肌理的特点和区别的特质。到离开的那一天,总是高兴的给他(她)们画肖像写书法,留作纪念。

他感恩生活,给了他快乐与艰辛。生活也看到了他的刻苦努力和不断的追求,生活继而丰厚的回馈了他。为此,狄少英创作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雪山脚下的汉子》《草原上的女人们》《傣家姑娘》《人约黄昏后》《蕉荫》《春雨》《椰林小卖》《卖甜果的姑娘》《和煦》《静静的云》《美撒姑娘》《羌寨风情》《苗女》《清风》《椰林女》等一大批以民族风情,多民族群众为创作对象的优秀作品。他用中国人物画写意和笔墨的传统精华,在重新认识创作素材及人物对象、周遭环境的基础上,将人与物的内在气质提炼出来,通过笔墨技法和对生活与真诚的理解,将艺术欣赏时最容易体会到的;而在艺术创作时最难表现出的那种美!美,在他的笔下化为生动、自然而亲切的一幅幅图画。

走进军营生活,对军人出身的狄少英来说,就更加轻车熟路了。他创作了大量不同时期,展现军人战斗和生活的作品。既有反映战争题材的《太行山上》《烽火太行》《烽火少年》《战斗里成长》《排雷英雄》《战地黄花》等,又有反映和平时期部队生活和奉献的《花季》《我是一个兵》等作品,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喜爱,赢得美术界广泛好评,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狄少英的创作题材不仅仅局限于此,“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在他笔下洋洋洒洒和呼之欲出的,还有《蚩尤像》《炼石补天图》《钟馗》《饮中八仙歌图》《李白斗酒诗百篇》《雪中开占百花头》《悟真机》《月夜箫声》《论道图》《庄周梦蝶》《醉菊图》《淡姿清韵》《司马迁著书图》《举杯邀明月》《郑板桥》等一系列作品。

迈进久清艺术馆,迎面的巨幅《蚩尤像》,吸引着每一次前来拜谒始祖和参观久清艺苑的学者、游人和实习创作的学生们。画中的青年蚩尤左手执权扙,右手持剑。头顶部落标志性器物,牛头和凤羽。威严而雄强!左右两联的书法,也是出自狄少英之手,上联是:中华工业始祖兵主蚩尤创建齐鲁海岱冀州文明,承前启后彪铭千秋。下联是:氐羌仡傩枫香蝶母妹榜衍化苗瑶畬黎盘瓠种落,继往开来协和万邦。狄少英以画笔入行草,精彩而飘逸。

其中,无论是传说中的上古始祖,还是神仙、雅士,或是古代传说中的美人、侠义,各个诗情画意,且配有适当的山水一隅,在薄雾、雨雪的淋沐中花鸟相依。观其画者,总有鲜活似故人般“转世穿越而至”之感。

已故老艺术家力群称赞狄少英时说:“狄少英是一位既有才华又异常勤奋的人。他涉猎广,画路较宽,人物、花鸟、山水都画,工笔和写意都画得很好。他的诗词、文章、书法、篆刻都有很高造诣”。

笔者认为,狄少英不仅仅在用心关注生活的美,用画笔表现爱与奋斗。更为可贵的是,他的性情中真诚永相随的质朴和简单。当记者问到他如何成为一名军旅画家时,他没有如个别画家成名后,为了更符合世俗成名的逻辑,恨不得重写自己的“历史”。他回答说:“我从小喜欢读书,那时候渴望知识。能读的书很少,但又想读书,只要见书就读。读到好的诗句就默默地抄记,渐渐地诗里那种自然流露的情感、那种秀美的田园风光感染了我,我也有了“诗人”之称。我在痴迷于写诗的同时对书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天拿着《芥子园画谱》看,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因为画的好,我进了县文化馆。后来人伍参军,到部队后我的速写、插图不时地在军报上刊出,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1989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在学校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对艺术又有了新的认识。多次临摹古代的优秀画作,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在艺术的殿堂里占一席之地。毕业后到北京军区任美术创作员,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服务于部队,服务于官兵。我把军人的形象和我对军人的敬畏以及我对部队的热爱,我都用笔表现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创作的《如梦年华》《踏遍青山》《开天辟地》《花季》《花香》等作品先后入选全军、全国美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还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后来又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展出。中非论坛期间,我为埃及总统和夫人所绘的肖像,作为中埃建交五十周年的礼品,分别送给总统和夫人,应埃及大使馆邀请,到埃及进行文化交流”。

当记者问到他关于中西艺术相互借鉴融合的话题时,他回答的仍然是道理明白,用词简单、朴实易懂。他说:“现在世界大同,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小,文化也在相互融合。将外国好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拿来为我所用,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艺术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东西可以继承,但有些东西不适合当代社会,或者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当代审美的需要,就需要吸收适合当代审美需要的文化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西方的艺术有些适合我们的审美取向,我们就拿来充实我们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画吸收了西方的素描,使中国画变得厚重沉稳,尤其是中国人物画,加入少许素描使人物形象变得结实而有力量感”。这就是狄少英,即不夸大其词,也不妄自菲薄!

笔者更喜欢他创作的一幅兼工代写的现代人物画《天使》。画中的少女自信恬静,落落大方。一袭白裙长襟至于踝骨之上,纤纤玉手一前一后,光着双脚踏于绵柔的青草之上。画面右上角的两只与左下角的三只合平鸽,成双结对的嬉戏追逐,使画面呈现多维纵深的态势。画中,行走中少女的左、右,远近错落的两棵古榕树,与之产生显明的一动双静的互为衬托感。少女右下方略淡的一棵清笋,寓意着生命的盎然和活力。《盈盈一水照婵娟》《荷塘清韵绝尘寰》《傲霜》等,均以古诗词的意韵为题,表达出当代的芬芳秀丽而楚楚动人的美感。

他的创作灵感永远离不开生活,这是狄少英再一次踏上深入生活的旅程,有感而发所写的 《去漳州途中》诗一首。

风光延序向南行,

水韵山岚雨霁明。

洲渚芳菲纷晻蔼,

蓼滩荃蕙聚繁英 。

碧潭芬郁丛篁掩,

幽隅苍婉云涧横。

砧上小姑红一点,

九龙江畔赏芙蓉。

狄少英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每次的采风都亦如深入生活的阶段性使命!这种积累和感悟,随着不变的勤奋与真诚,一次一次的融合与裂变。正如力群先生所言,虽花鸟、人物、山水、诗词、篆刻具佳。但,对于狄少英而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终极目标还在前方等着他!(文/陈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