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学习“新加坡模式”,我们最应该学习什么?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图片来自网络

新加坡,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亚洲乃至全球领先的城市型国家和“世界第一花园城市”。

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园区管理等领域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经验”。

在中国,无论提起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抑或园区运营,在选取国际对标案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加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各地看似都在热火朝天地学,但真正取得斐然成绩的凤毛麟角,究竟为何?

学习新加坡,我们最应该学习什么?

腾飞之路:从制造中心到创新中心

新加坡是城市型国家,土地稀缺,但过去50多年通过快速工业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新加坡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刚刚起步时期,人均GDP仅为香港的70%、日本的60%、美国的15%,然而经过快速发展,在2004年人均GDP超越香港,2010年超越日本,2011年超越美国,目前新加坡早已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全球城市行列。

在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中,工业和园区经济对新加坡的腾飞起到了重大助推作用,总结下来,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共经历了五次产业转型和跨越: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创新&人才密集共计五大发展阶段。

1.0 时代:劳动密集型产业(1960-1970年)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工业基础薄弱,采取“进口替代”策略来培育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工业基础,达到快速工业化。工业全球化浪潮开始,跨国公司寻求低成本的加工组装基地进行投资,新加坡重点吸引劳动密集型的跨国企业,石油开采设备制造、服装、玩具、食品生产、皮革、造船等产业迅速发展。

2.0 时代:技术密集型产业(1970-1980年)

上世纪70年代时期,国际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新加坡不愿过于依赖生产附加值过低的产品,鼓励发展电子、化学、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兴工业。这一时期,新加坡着力实施为期3年的工资增加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使新加坡的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其中重点抓住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行业,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越。

3.0 时代:资本密集型产业(1980-2000年)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经济逐步进入成熟期,增速放缓,资源的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显露。大力引进石油工业、精密仪器制造、化学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并注重金融和服务业的发展。实施石油化学工业集群战略,把石油化工企业集中到裕廊岛。

4.0 时代:科创密集型产业(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高新科技产业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新加坡为占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聚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此期间着力打造科技园区,其中代表性园区有纬壹科技城(one-north)和实里达航空园等。

空间演变:从工业区到科技园

1.工业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最早开始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服装玩具、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物流等产业。

  • 代表园区:双溪加株工业区

双溪加株工业区地处新加坡北部海湾地区,主要发展家具制造业,成为国际性家具制造和交易中心。

2.科学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加坡重点围绕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高校建设一系列科学园区,如新加坡科学园、国际商务园(IBP),与后来建设的纬壹科技城形成高科技走廊。

  • 代表园区:新加坡科学园

新加坡科学园始建于1984年,重点发展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打造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学工业园之一、东南亚地区最适宜从事研发的理想之地,极大加速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提升。

3.临港(空)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新加坡利用海岸线和空港,发展临港和临空产业。1990年代初用填海方式将7个小岛连接成人工岛屿——裕廊化工岛,总面积32平方公里,发展石油精炼、装仓、石油化学产品的生产、专用化学品的制造、石油交易、钻井设备的制造等。

图片来源: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无忧文档

4. 科技园

为了推动科技园的发展,新加坡将原国家经济发展局工业园区部改组为裕廊集团(JTC),实行公司化运营模式,经营运作更加企业化,在科技产业园区市场竞争中更灵敏,更灵活,裕廊集团成为科技产业园区领域的典范。

  • 代表园区: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2000年新加坡计划依托国立大学等高校规划建设纬壹科技城,重点发展生物医学、医药研发、信息产业、信息传媒等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一个宜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休闲硬件环境,构建科学研究,创新技术和创业社群,成为新加坡中部充满活力的创新技术、研发和娱乐中心。

纬壹科技城功能分区

新加坡园区升级路径及分布图

经验启示:该向新加坡学什么?

1.善于抢抓战略机遇

从新加坡历次产业升级以及园区的空间演变历程来看,每次产业转型都能抓住国际机遇,并结合国情,坚持科技创新,瞄准最具新兴产业,以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不断引入和培育新兴潜力产业,加速产业升级,每十年总结提出创新性产业发展理念。

2.园区设计理念领先

新加坡各类园区在开发之前就明确其战略定位,无论是工业区还是科技园,均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明晰的产业方向;同时注重功能复合,除了建造工业厂房外,还注重塑造良好生活环境,打造集研发、办公、居住、休闲、教育于一体满足工作生活娱乐全方位需求的“社区型园区”。

案例链接——设计理念超前的纬壹科技城


以号称“亚洲硅谷”的“纬壹科技城”为例,早在2000年,新加坡提出集“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活力社群概念,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提出了“一栋建筑就是一个创新社区”的概念,在垂直方向对工作、生活、娱乐、学习功能进行叠加,让建筑全天候都充满活力。

图片来自网络

3.注重品牌海外扩张

新加坡作为岛国,区域内部资源是极度匮乏的,发展空间不免狭小局促,为此,从90年代以来,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新加坡大力加速海外投资发展。

裕廊集团在全球116个城市共拓展众多园区,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171个新加坡,被誉为亚洲“工业园区孵化器”。在多个国家复制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发展模式,寻求到更多资源和市场,破解本土发展物理空间瓶颈,打造“裕廊品牌”核心竞争力。

4.创新集群产业策略

新加坡一直坚持制造业集群发展,将制造业作为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业的根基,并把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布局在一起,这样既节省土地资源,又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同时,为了加速高科技产业发展,出台技术培训基金政策,迫使企业使用高技能人才,促使企业升级。

5.营造成熟亲商环境

新加坡成熟的营商环境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了50多年的历史沉淀及发展演变,坚持打造亲商环境和服务型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来不断降低企业成本、吸引人才,精简的机构和严明的法律来保证服务,被世行称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结语

虽然说中国众多城市倾向于学习借鉴新加坡发展经验,但中新两国存在很大差异,两者国情不同、人口地域规模差距较大,新加坡作为城市国家,并没有农村,然而中国还有众多人口生活在农村,且正在向城市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并且中国的区域发展并不平衡,由于中新种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众多城市在观摩新加坡先进经验时热血沸腾,但是回到国内却感觉无从下手、力不从心,成为一种困惑,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前往新加坡参与“培训班”热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因此,照搬新加坡经验到中国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宜行通的,新加坡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但不能完全复制。换句话说,学习新加坡精神,比学习新加坡经验本身更重要。

参考资料:

1. 新加坡五大优势产业!

2.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3. 裕廊工业园模式解读——宝剑锋从磨砺出.

4. 学习新加坡经验不能庸俗化.

图片来自网络

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文责自负。

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注册城乡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擅长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政府和企业决策咨询、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研究、文旅项目策划、乡村振兴战略,甲级院从业10余年,操盘省市县各级各类实战案例100多项,获国、省级奖10多项。

---- 往期推荐 ----

1. 乡村振兴:绕不开的悖论与困局

2. 世人皆知"胡焕庸线",谁人可知河南版"胡焕庸线"更为神奇?

3.“郑开同城化”只是假象,背后是一盘大棋

4. 再论郑开同城化,开封究竟该怎么办?

5. 河南彰显“中原雄心”,中国“第五极”呼之欲出

6. 洛阳“撤县设区”风生水起,郑州究竟该怎么办?

7. 为什么郑州6大主导产业之和不如1个阿里巴巴?

8. 廿载风云巨变:河南18地市,谁快速崛起?谁加速衰落?

9. 河南18地市和105县地名极简史:谁最大气?谁最神秘?

10. 河南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11. 河南150个开发区,路在何方?

12. 河南179个产业集聚区究竟该何去何从?

13. 资源型城市:“转型增长”OR“持续收缩”?

14. 南北差距拉大,黄河流域的未来在何方?

15. 乡村振兴:“农业大国”中国究竟该向“农业强国”日本学习什么?

16.“中国第一园”:苏州工业园为什么这么强?

17. 仅2.49%!深度解读56个已公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何神奇发现?

18. 六大怪象!深度解读107个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定位,有何惊人发现?

19. 六大隐忧!110个国土空间规划公示,中国产业密码如何破解?

20.“胡焕庸线”破防?潜藏于112个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大变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