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身边经济学第38课:这么努力减肥的你,为何总是越减越肥?

身边经济学第38课:这么努力减肥的你,为何总是越减越肥?



去日本或者新加坡这些城市旅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街道特别干净,走一天下来鞋子还是锃亮锃亮的。有时候买点吃的边走边吃,东西吃完了,又找不到垃圾桶,就会很自觉地把包装袋放进包包里,等晚上回到酒店再处理掉。


相反,如果街上随处可见垃圾、墙上都是乱涂乱画,这个时候,找不到垃圾桶的你,很有可能就会自我暗示:“反正已经这么脏了,再扔一张也无伤大雅。”“扔不扔都这样了!”随即,就把刚用过的纸巾轻轻一揪,扔进花坛边的小角落里。


这种心理学现象,就叫做“破窗效应”。它是指,如果对生活里的不良现象放任不管,就会诱导更多人有意无意地效仿,变本加厉地加速这种破坏。用俗语“破罐子破摔”来解释,再合适不过了!


破窗效应,来源于斯坦福大学一项非常著名的试验。


1969年,心理学家津巴多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车,一辆停在街道整洁的富人区,一辆放在稍显杂乱的平民区。并且,停在平民区的那辆车,车牌摘掉,顶棚打开,弄成有人破坏过的样子。结果当天晚上,平民区的车就被偷走了。


而停在富人区的车呢?放了一周完好无损。大家是不是觉得,肯定是因为富人区的人素质比较高,不缺钱。好,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看津巴多又做了些什么,他找来一把锤子,用同样的方法“加工”了富人区的那辆车:拆掉车牌、锤碎车窗、留下明显的破坏痕迹。没几天,富人区的汽车也被偷了。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只要有人带头做了某些坏事,便会引发后来者的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恶果也由此滋生。而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和财富的多少、素质的高低、出身的优劣关系都不大。


破窗效应在生活里也很常见。


比方说很多人嚷嚷着要减肥,开始的一个月里,非常自律,很严格地按照计划控制饮食、每天运动。一段时间后呢,可能减肥有些成效了,也可能大脑开始思念过去大鱼大肉的饮食了,此时要是正好有朋友叫他吃饭,心理防线一下子就溃败了,想着:“我只吃一点点,多运动把它消耗掉。”结果呢,今天多吃一口,明天再多吃一口,后天便一发不可收拾起来,减肥计划也因此功亏一篑。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人,一旦开始放纵自己,放下坚持,便只有1次和无数次的区别。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减肥,越减越肥的原因。


我们也可以用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原理来解释破窗效应


我们用字母S表示一个正常人打破车的代价,假定第一个人打破一辆完好无损的车,所需承担的代价是100,第二个人在第一个人破坏的基础上再去打破的代价是90,第三个人是80,……也就是说,这辆车被前面人破坏的越严重,后面人再去破坏所需承担的S值越小,并趋近于0。对后面人来说,此时落井下石相当于“什么都没做”。


另外在投资中,当股票或基金账户出现亏损,也很容易引发投资者的“破窗”的心理。他们会想:既然这只股票(基金)已经亏了,那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早点回本,于是,他们频繁加仓,最终很有可能继续加剧亏损。面对这种情况,投资者一定要冷静下来,合理控制仓位,学会止盈止损,不要让我们的窗户更多的被破坏,必要时也要忍痛割肉、耐心等待下一次进场机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吧!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可能会起到反面的“带头”作用,进而导致更多人模仿,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引发更大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