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观察点工作人员正在送餐。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魏董华摄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魏董华、魏一骏)2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总有一束光照着人性的善——TR188航班武汉旅客杭州隔离的日日夜夜》的报道。
如果没有手表、手机用来计时,57岁的老管就像一个漂流到孤岛上的现代人,只能透过窗外的日升日落来数着这段日子。
除夕夜,从新加坡起飞的TR188航班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飞机上300多位乘客中,有100多位是新加坡返回的武汉游客。因为飞机上有人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他们不得不被送到距离机场20分钟车程的一家酒店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2月2日,记者来到这座酒店时,他们已经在这里度过了8天8夜。从最初的惊恐、几乎绝望,到坦然接受,乐观面对。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被隔离的人、医生、基层防疫人员、酒店服务员,所有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小标题)特殊航班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2月初,风仍有寒意,所幸久违的阳光露脸。酒店不远处,看得到飞机起降。
一切看似如常。走近才发现,4名戴口罩的保安,六七个护目镜、防护服全副武装的酒店服务生,以及12名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给这里赋予一股特殊的紧张。
1月24日除夕这天,酒店150多个房间都被征用。TR188航班之后,又有2批8个航班的武汉旅行团成员被安置于此,一共151人。他们中60岁以上有6人,10岁以下21人,最小的尚不满一岁。
每天测两次体温,一日三餐酒店送饭,原则上不能走出房间大门……老管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武汉人,住在酒店8楼。他是其中一个旅行团的导游。
1月19日,距离春节还有5天,他带领一个20人的旅行团去新加坡。
23日,老管突然接到旅行社通知,天河机场封港。原本TR120直飞武汉的航班不得不改签。最后各方协调下,杭州成了他们的目的地。
老管说,当时,离开武汉、入境新加坡时,大家都检测了体温。他隐隐感到,这场疫情不简单。
23日,武汉“封城”。武汉,成了老管和其他100多人回不去的家。“感觉有一只命运的大手在背后拨弄我们。”老管说。
24日,老管带着自己团的游客登机,“大家心情都很忐忑,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1991年出生的武汉人李倩(化名)带着11个月大的儿子小北和50多岁的母亲也在这趟航班上。5个半小时的飞行中,她一刻也没合眼,心里惦记着答应丈夫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回东北过年。
32岁的杭州海关关员袁立在飞机起飞那一刻就开始紧张地等待着它的降落。
30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陈展文傍晚接到任务后,丢下没烧完的年夜饭,匆忙告别6岁的儿子和20个月大的女儿。
杭州萧山区卫健局健康促进与评价科科长汪秀军刚刚吃完年夜饭,接到局长电话,二话不说开始打包行李,特意带足了两周的换洗衣物。
酒店领班蒲大姐和她的几个同事决定:留守。
这架飞机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飞机停靠廊桥后,检疫人员登机。袁立在入境大厅隔离区内,等待。机上的107名武汉旅客,须在定点进行一对一腋温测量和医学排查。
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在负压隔离室等待救护车时突然情绪崩溃,大哭。袁立跑过去安抚:“别怕,相信这里的医生。”
第一批被隔离医学观察的武汉游客被送到酒店已经是在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多。
(小标题)“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得知两次核酸检测都确认阴性后,李倩如释重负。
刚下飞机,李倩测出体温37.4摄氏度。她回想起在新加坡曾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慌了神。
体温偏高的旅客都要就近送去医院再做检测。李倩坐上救护车,一路上胡思乱想,脑子里做最坏的打算:2月22日儿子一岁生日,要好好陪他过完,万一……
“当时心情很绝望。难道我真的中招了?”害怕、内疚、自责,李倩开始后悔带母亲和儿子出来旅游。
前后辗转2家医院,李倩的体温由37.4℃降到36.8℃。被送回隔离酒店时,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3点多。
惴惴不安了一整晚。翌日清晨,李倩告知护士陈展文,希望让他们一家三人再去医院检查,以确诊是否感染。
初到杭州几日内,李倩都不想面对任何人的关心。手机里,同事亲友的微信,她一条也没有回复。直到检测结果出来,她才把悬着的心放下。
“在完全陌生的地方,带着母亲和孩子,我必须坚强。”李倩开始搜集关于疫情的信息,和好友在微信上交流,心态慢慢开始变得积极。
相比之下,老管生性豁达得多。每天醒来,他打开手机,闽南语歌《爱拼才会赢》的旋律响起。“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歌词很符合他当下心境。
“14天都要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怎么消磨时间?”我问他。
老管回答的很有哲理:人不能总是沉迷在孤独的情绪中。
老管喜欢读书,尤其爱历史。酒店没有书,他就回忆自己看过的。“人要有精神寄托,才能消化孤独。”
偶尔,他会给远在武汉的老伴儿打个电话,叮嘱一声,不要出门。他劝身边的团友,不要惊慌,按照平常规律作息。
他在微信群里唠叨,像一位家长。“女生做做瑜伽,跳跳舞,男生可以原地徒步,小朋友把作业带来的可以写作业。不要总躺在床上刷手机,玩游戏……”
老管爱发朋友圈,有倾诉欲。他在微信朋友圈写“隔离日记”。
房间的一幅装饰画、窗外的一条小河、床头挂着的香囊……都成了他朋友圈的内容。
最近的一篇隔离日记引了《卜算子·咏梅》中一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配图一碗热干面。
他常深夜更新朋友圈。他说,钱钟书分析围城淋漓尽致,平时在“城外”,我们是否努力珍惜过自由的清新?玄奘忍受多少无法想象的苦难,坚定信念取回了真经。或许我们都是平凡的自我,多少肆虐我们的苦难,不都被人类的智慧一一破解了吗?
在这里,老管多了很多时间思考。“早上回忆上半生,下午发呆想后半生。”他说,这样就不会每天无所事事。
(小标题)总有一束光照着人性的善
萧山区卫健局副调研员化敬利大年初二自驾从江苏老家徐州直奔隔离点,再也没有出去过。诸多琐碎的事情要他来协调安排。
每天他们按6张表格做事:人员统计表、进出动态表、消毒杀菌表、生活需求表、食谱表等。
按照隔离要求,成年人一人一间房,15岁以下孩童可选择和父母一方住。彼此不能串门。
“不能回家过年,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换谁都会有抵触情绪。”化敬利说,人心总是需要被安抚的。
萧山区疾控中心的健康讲师李骏给每个人的房间打了电话,陪他们闲聊。遇到情绪不太好的,还会多聊一会,偶尔也有人会一直不接电话。
刚来到这儿前三天,因为不断有人员流动,还有人发热送医院,陈展文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有人想吃牛排了,有老人降压药用完了,有人患了角膜炎,有小孩擦伤了胳膊……只要他们提出,我们都尽力满足。”汪秀军说,换位思考,你没有经历过这种恐慌,感受不到他们的孤独和无助。
化敬利说,被征用作为隔离点后,酒店仅大年初二一天就损失1200万元。“酒店所属公司旗下还有不少物业,有些客户担忧把写字楼作为隔离点,很多提前终止了合同,对集团来说都是损失。”
其实,歧视与脆弱皆为人类在未知“怪病”面前的本能反应,无可厚非。但总会有一束光,在黑暗中,照着人性善的那一面。
一日三餐,领班蒲大姐都会和其他服务生一起,裹在防护服里,推着餐车,一层楼一层楼去送餐。每天的食谱尽量换着来,昨天送小番茄、李子,今天换苹果、芦柑……
消毒湿巾、中药、点的外卖……只要前台电话响起,他们都会送来。为了节约防护服,他们往往一穿就是一天。老管有一次偷偷开了门,想给他们拍张照,留做纪念。
老管心疼,在微信群里号召,“少点外卖,少给别人添麻烦。”“每天定时把体温数据发上来,不要耽误别人工作。”……
“从进酒店第一天起,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样,都没有回过家。”老管说,每个服务员来给你送饭,一定要说声谢谢。
蒲大姐他们知道李倩还带着孩子,每天中午,会在她门口多放一盒番茄炒蛋。
被隔离得突然,小孩的尿不湿早就用完了,李倩不想给工作人员添负担,就自己在手机上买了。
李倩和陈展文都做了妈妈,年纪又相仿,共鸣不少。每次陈展文来给她测体温时,都会聊几句。“戴着口罩、护目镜,我还不知道她长什么样。”李倩说。
疫情之下,病毒把人隔离,情感却未割裂;“孤岛”之上,人性中的善被放大。
(小标题)家,是我们深情注目的方向
杭州天气开始转晴。午后,会有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李倩的房间。
她抱着儿子与丈夫视频,儿子经常会用手去摸屏幕里的爸爸。
思念是一种病,久久不能痊愈。李倩每天算着回家的日子。
“回到武汉,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带着孩子在小区楼下草坪上享受阳光。”这个平日里寻常不过的事,在当下看来,却难能可贵。
陈展文的小女儿才20个月,大儿子也不过才6岁。“前几天还通电话,孩子们在电话里哇地哭了,我眼泪也哗地流下来。”陈展文说,后来孩子爸就每天给她看看他们的照片。
一说到孩子,陈展文的泪腺一秒钟塌方。“每天面对多复杂的情况都可以一直很坚强,唯独孩子是我的软肋。”她说。
老管是“丁克”,少了孩子的牵挂,他在杭州的日子怡然自得。前两天,酒店工作人员和他讨教如何做热干面。“我告诉他们基本配方,让他们先试试。”老管说,关键一点是“面条煮劲道点。”
他还盘算着,如果隔离解除能“就地解散”的话,他要去西湖看看。
“春风拂面来,桃花已待开。”“疫情”解除时,在外的武汉人都能陆续返家。老管想去东湖边走两圈,回家看看书,闻闻书里的油墨味。
家,始终是我们目光深情注视的方向。
2月22日是李倩儿子小北一周岁生日。“不知道是不是还得在杭州过,我想给他准备生日抓周。”李倩说。
“你希望他将来做什么工作?”我问。
“医生!”李倩脱口而出。
多年后,等小北长大了,也许李倩会给他讲一个发生在2020年初、他一周岁生日时候的故事。
李倩最近更新的朋友圈写道:武汉“痊愈”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新年。(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