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意和立论的联系和区别
1.立意
“立”是确立,“意”指文章的主题(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在动笔写作之前,将文章或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所要揭示的生活真理确定下来。它是文章的“纲”。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全文,成为文章的中心。不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动笔之前都得先考虑“要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古代作家称之为“立意”,也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有了明确的创作主题才能具体地构思文章,所以文章的选材、剪裁、结构、语言、表达等,都要以主题为依据,并受主题的约束。有了这个“意”,就可以考虑文章如何开头、叙写、过渡、结尾,主体中的主次、详略、前呼后应等。
文以意为主,它制约着文章内容的展开和表达形式的选择。立意又是评判文章价值的主要依据,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衡量的关键尺度在于“意”。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唐也曾说过:“明确作品的主题,正是最初帮助我们从乱麻中理出头绪,告诉我们怎样从丰富复杂的生活中动手概括和注意提炼的关键……一篇作品内容丰富,而主题思想不明确,就好像行尸走肉。”可见一篇文章立意非常重要。
(1)立意的思维过程:
立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提炼和选择,确立为文章的主旨。例如:
教学楼周围自行车乱停乱放(观察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思考、理解):①学生缺乏规范意识,只图自己方便。②有令不行,有禁难止。③盲目从众,别人放得我也放得→─。不能把别人的过失当成自己违规的借口。(提炼观点,确立主旨)
(2)立意的基本要求:
①立意要正确、鲜明,有积极意义,符合客观实际。
正确,就是要求主题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表现一种积极的、健康的思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它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能把作者的思想认识清清楚楚地传达给读者,并使读者乐意接受。
②立意要集中。所谓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围绕着这个主题把道理说清楚。
③立意要新颖,切入口要小。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④立意要深刻。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意义,能挖掘生活的意蕴。
⑤立意要有时代感。好的作品要求写特定环境中的人和事,这个特定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特色的含意。时代感,就是要求主题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和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主题能够引起人们深思,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这五条要求在所有作文立意时都应遵循,但如果在短时间内不能兼顾新颖、深刻及时代感的要求,则至少要做到正确、集中。
2.立论
立论,即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论是议论重心,是议论文的题旨,是文章的统帅。所以,就议论文而言,“立意”和“立论”是同一概念,即“确立文章的观点”。
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而我们认识事物也可以有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很多事物本来就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思考:达·芬奇的老师佛罗基尔说过:“即使同是一个蛋,只要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福楼拜教莫泊桑写作要求莫泊桑以“牛拉车”为题材写出七篇不同的文章。苏东坡也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我们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由于分析的切入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我们平时作文时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式,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对于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如:
司马迁:“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褒扬)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称赞)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暗含否定)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惋惜)
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批判)
有人读过杜牧诗歌后,评《题乌江亭》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
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
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由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现象、事情或人物由于分析的切入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个人或现象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1.学会从材料中确立观点
材料作文提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考范围,所以,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审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全面阅读材料,理清材料的指向性,找到思维的聚合点。具体做法是:
①细读——画出关键语句:这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前提,反复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把握其大意,找出理解题意的关键语句并作标记。在此基础上对材料作全面分析后提出如下问题:材料中有哪几类人物或事物?他们的行为和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②压缩——概括材料大意:篇幅较长的材料,其内涵、中心并不集中体现在某个关键词语上,而是分散在某些言语中,这时便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压缩,压缩就是在筛选、归纳的基础上,通过提问“材料中的哪一个人物或事物是主要的”?“材料的内涵(主旨)是什么?”等找出主要信息,概括出材料主旨。
③联想——提炼中心论点:有些材料,我们有时分不清也找不到哪些是关键词句,通过比较分析,压缩概括,也难以作出取舍,这种情况大多是没有领悟材料的要旨,我们要透过字面去理解其中蕴涵的比喻或象征意义,以免犯就事论事的弊病。这就要求我们能依据材料进行阐发、联想、引申。
④选择——确定立意角度:选择恰当的角度,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从中选择那些最准确、最切题意、最新颖又是自己最熟悉的观点作为最佳立意。在具体操作中要经历以下思维过程:找、析、辨、提。
(1)阅读下面材料,至少确立两个不同的观点。
一片树叶,在空中与一只鸟并排飞着。“瞧,我能像你一样飞啦!”树叶十分得意地对鸟儿说着。一会儿,风停了,鸟仍在飞着,而树叶却一头跌入了下面的河里。
【分析】
(1)找——找材料的诸要素。
抓住:①鸟和树叶齐飞;②风停、鸟飞、叶落。
(2)析——对材料要点的因果进行分析。
原因:①鸟儿能飞因为它具有飞的本领;
②树叶跌落是因为它不具有飞的本领,而只是依赖外部条件。
(3)辨——分辨材料间的关系。
从这则材料来看,鸟之所以能够飞是因为它具有飞的条件(内部条件),而树叶不能飞是因为它没有这种条件,只凭外部条件(外因)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见,这则材料讲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4)提——提出中心论点。
由果推因,进一步推导出其中的“理”,也就是作文的中心或中心论点。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则材料谈的是内因外因的关系问题,因此可以确立以下几种立意:
①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
②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成功。
③只有自身具有能力方可实现理想。
(2)练习:阅读下面材料,按照上面提供的方法,分析其立意角度。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上午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新华社10月11日根据温总理对听课的点评和在听了教师代表发言后的讲话刊发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原文有句话是这样写的——老师可以讲岩石的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启发学生热爱岩石,从而热爱地质。
第二天,温总理给新华社总编室写了一封更正信,信中写道: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材料,确立观点
①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肯定)和“反面”(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有的还可以从侧面或全面(综合材料内容)来分析。
②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物”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③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④同一事件,针对不同的背景、写作目的,审视的角度也会不同。
⑤议论性材料中材料包含几个内容要点就有几个立意角度。
(1)以“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确立观点:
1)从人物角度分析:
南郭先生:不求上进,弄虚作假
齐宣王:大锅饭制度,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齐湣王: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求真务实,能够深入群众
队长:失职,不重视管理,用人不当
队友:只顾自身,不帮助南郭先生学艺,应有团队精神
2)正面立论: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3)侧面立论:
①从齐宣王的喜听三百人吹竽到齐湣王的“好一一听之”,可以看作是一种“体制”的转变,由此衍生出以下三种立意: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制度,给滥竽充数者可乘之机;②表扬齐湣王不墨守成规,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联想到我国当前所进行的各种体制改革;③这种“体制”的转变,使原本在旧体制中吃“大锅饭”的南郭先生才不得不另谋出路,这也给他自己带来一线新的希望。
②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混在乐队里,是因为没有考核制度。
③开后门之风给南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④乐队里老好人太多,怕得罪人而不敢揭发,这是南郭先生能生存下去的重要原因。
4)反面立论:
①乐队里每个人只管自身的既得利益,怕教会南郭吹竽反而挤掉自己。
②南郭知难而退、不占位子是识时务,比某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要好得多。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辨”为话题多角度具体分析材料。
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示例:
1.人生在世,每时每刻都需要“辨”。表现了“辨”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离不开“辨”,“辨”是人生中的重要部分。
角度:以“辨”的必要性为立意角度进行论证。
2.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社会中有许多掺假物品,我们要去分辨真假,不被说辞及表面迷惑,打击假冒商品。
角度:由于社会假东西太多,我们要以“辨”为武器,抵制假冒伪劣,以“辨”的重要性为立意角度进行论证。
3.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认清东南西北。我们要以分辨的目光审视这个社会,认识到它的优劣,用一颗平静心分辨人生。
角度:社会是复杂的,但用心去“辨”就能够分辨真假优劣,以“辨”的技巧为立意角度进行论证。
4.例如辨色,辨音,辨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有善于辨别才能明白其优劣。
角度:以“辨”的内容为立意角度进行论证。
(3)练习:阅读下面这则材料,选取不同的切入角度分别立意:
泰勒斯有一天晚上走在旷野之间,抬头看着星空,满天星斗,可是他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他预言会下雨的时候,脚下一个坑,他就掉进那个坑里差点摔了个半死,别人把他救起来,他说谢谢你把我救起来,你知道吗?明天会下雨啊。
同时期希腊流传着一个关于哲学家的笑话:哲学家是只知道天上的事情不知道脚下发生什么事情的人。
两千年以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三、如何从多个角度中选择最佳立意角度
一个题目或材料虽然常常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但并不是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出好文章的。原因在于:①我们并不是对每个角度所涉及的内容都熟悉。②有些角度很一般,写出的文章难免人云亦云,平平淡淡。③有些材料本身就有鲜明的情感价值趋向,并不能多角度地多向立意。所以,我们要选取一个最佳立意角度构思作文。那么,作文时怎样的立论角度才是最佳的呢?最佳的立意角度应符合以下准则:
1.准确性
即符合题目或训练要求、限制,它是立论的生命。
立论先要正确,没有错误,符合时代精神,符合民族传统美德。而立论的准确性则是指合乎试题要求,不偏题,不离题,不走题。同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和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或对良好的社会风气、美德等进行褒扬。如上述提到的“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从“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队长”“队员”等角度立意都是切合故事内容的。
2.深刻性
即论点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出事物的生活底蕴,能触及题目或材料主旨,它是立论的灵魂,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从“赞扬齐湣王不墨守成规,厉行改革,使无能者无藏身之地,联想到我国当前所进行的各种体制改革”“‘体制’的转变,使原本在旧体制中吃‘大锅饭’的南郭先生才不得不另谋出路,才给自己带来一线新的希望”及“乐队里老好人太多,怕得罪人不敢揭发”等角度立意就非常深刻。
3.新颖性
即文章中要表现出新的见解、新的认识,不人云亦云,它是立论的亮点。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从“乐队里每个人只管自身的既得利益,怕教会南郭吹竽反而挤掉自己”和“南郭知难而退、不占位子是识时务,比某些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要好得多”等角度立意就很新颖。这是运用逆向思维立论,即平常所说的反弹琵琶法。
(1)反弹琵琶,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突破思维定式,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使立意有新的意境,见解新颖独特,发人深省。例如以“关心”为题,可以从侧面落笔,给人一种新奇感。有个学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很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运用逆向求异思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常情况下,逆向求异思维是为了匡正谬误,揭示事物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看法并不符合事物的本质,反过来思考,求异探究,也就是发展了真理。如“班门弄斧”“对牛弹琴”“开卷有益”等。
②有时“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来的观点。“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③更多的时候,逆向求异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尽管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仍应符合原来事物的某一特点,而不是“指鹿为马”。
④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滥竽充数”绝不能说成“滥竽也可充数”,“骄兵必败”绝不能说成“骄兵不败”。所以我们既要提倡逆向立意,又要对思维结果进行深思,辨别其正误与优劣。
现在少数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立意要求新,就是写反意文章,甚至走向片面化,你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一种美德,是自信的表现”;你说“抄作业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他就反说“抄作业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比不交作业好”。当然,反其意立意,可以写出好文章,但是,不假思索,一味反作,势必求新不成,反堕入谬误。
(2)反弹琵琶只是使立意新颖的常用方法之一,有时即使是老材料,如果能变换切入角度,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也可以提炼出更新更深的观点。如用《愚公移山》赞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并不新颖,而如果探讨“聚室而谋”的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率先垂范的实干精神、不怕讽刺挖苦的心理素质,就有了新的高度。
另外,在全面审读材料,把握材料内涵,从多个角度立意中选取最佳角度立意作文,还得依据自己的特长,如平时占有的材料侧重于哪些方面、有怎样的表达习惯等,从适合自身的实际需要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四、如何提升文章的立意
(一)新颖而有高度的立意指向
1.生命意识。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留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余秋雨在谈到生命与写作时说:“写文章一定要多从生命出发,好文章,都是实实在在的生命表述。”史铁生、周国平等正是用他们对生命的关注、珍惜与敬畏叩开了世人的心扉。挖掘生命潜能、培养生命智慧、反省生命历程等等都是生命意识的提升。
2.环境意识。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曾经有人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得到的却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像山那样思考”,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3.和谐意识。和谐是最佳的生存、发展状态,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天人合一”“中庸”“中和”等“和谐意识”体现了中国古代先哲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不懈追求。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宽容理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文章将会别有洞天。
4.文化传统意识。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传统,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思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然,文化传统中也有落后的东西,如果能进行反思并有选择地去传承,那么文章的立意将会很深远。
(二)提升文章立意常用的手法
1.由表及里,拓展题材范围,丰富文章的内涵。对生活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现象背后更为深刻的道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这种方法反映作者思想的穿透力。需要作者认真分析,反复思索,才能获得深层意蕴。
如有这么一篇习作,描写在外读书的“我”回家后,母亲对“我”倍加呵护,而一旁的嫂子却觉得被冷落了,赌气关上了房门……这篇作文将写作的内容由母亲与“我”两方的故事拓展到了“我”“母亲”“嫂子”三方,主旨也由一般的颂扬母爱变为探讨大家庭中人与人如何相处的问题,表现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的主题,立意新颖而深远。
中学生常常只关注自己个人的生活,如果能将眼光放远一些,由自己到家人,由个人到社会,写作的空间就会拓宽很多,文章的立意也会由自我意识上升到对社会的思考。
2.由此及彼,转换角度,对面拓宽。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式,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从而使立意别具一格。请看一篇学生习作《收藏》的结尾:
尘世间有万般收藏,无一不是源自收藏者心底的那一份挚爱。母亲用她独特的方式收藏着我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那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无用的旧物,对于母亲来说则是一种珍贵的收藏,而这些又包含了多少她对子女最无私的爱!
阳光无言,母爱无香。这个春日,我也收藏了母亲沉甸甸的爱,怀揣着感恩,我昂然前行。
全文主体是写母亲收藏了“我”小时候用过的物品,表现母亲对“我”的爱,结尾处拓展为“我”也收藏了母亲的爱,“我”不只是一个爱的接受者,更是爱的被感化者,“我”懂得了感恩。感恩意识常常是中学生所缺少的,它却是人际和谐的重要构成之一。此外,“怀揣着感恩”“昂然前行”也含蓄地表达了“我”将来也一定是爱的传递者,人类的文明正是这样代代传承的。这样由此及彼的拓展使文章的主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3.即小示大,见微知著,即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挖掘内蕴,提升精神,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主旨显出特色。
某记者在新加坡为作相关调查故意闯了红灯,而司机却不约而同地微笑着停车让道,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如果仅仅理解成新加坡交通秩序良好就没有深度了。如果深入分析司机们让路的原因:他们认为遵守交通秩序是天经地义的,如果真有人闯红灯一定是此人有不得不闯的特殊原因,所以要理解,并用让路的方式来帮助此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司机的举动正体现了文明素养对人的约束”。那么,这个由交通秩序引发的故事便上升到了探讨文明素养的高度。
五、病文升格
【学生病文】
放手的爱
09级高一(2)班 张达
现代,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加倍疼爱,除了读书以外,其他的任何事都不用操心,可是这样真的是对子女的爱吗?
子女终究会长大,父母也会慢慢老去,他们终究会有离开父母的一天,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地溺爱,只会导致子女过分地依赖父母。当父母突然离去,那么他们就无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像温室里的一朵小花,突然在烈日的暴晒下慢慢地枯萎。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在子女小的时候锻炼他们的独立性,那么他们就一定能独立生存,中国有句谚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穷人的生活里,他们起早摸黑,小孩子就自己呆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放手,让子女独立起来比处处满足子女的需要其实是一种更加伟大的爱。因为父母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却要让孩子经历各种磨难,望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摔倒,最心疼的还是父母,可他们不能把他扶起来,只能在一旁默默地鼓励孩子,放手才是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
对自己的孩子放手,不仅是人类爱孩子的方式,其实许多动物也存在这种爱。森林之王狮子,在它们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将那些幼狮赶走,虽然那些幼狮远离它们的庇护,让它们到弱肉强食的世界去学会生存,难道它们不疼爱它们的孩子吗?不,正是它们爱它们的孩子,才一次又一次地将幼狮赶走。因为它们知道一二岁是幼狮学习生存最好的阶段,如果这些幼狮没有在这阶段学会生存,等待它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许多父母却不懂,他们一次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都会一次次增加孩子的依赖性,最后只能在父母的温室中不能长大。
放手,让孩子在人生的大海中一次次拼搏,让孩子一次次长大成熟,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放手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病因点拨】
这篇文章的致命弱点在于文体意识不清,存在以叙代议的缺陷。尽管文章观点鲜明,材料能支撑观点,结构也完整,但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作为议论文除了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外,论证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就这篇文章来说,应充实论证部分,即在叙述材料后扣住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的内容,揭示出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才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升格佳作】
放手的爱
生都是独生子女,受
如今,大多数学到父母的加倍疼爱,除读书外,其他的任何事都不用操心,可是这样真的是对子女的爱吗?
子女终究会长大,父母也会慢慢老去,父母终究会有离开他们的一天,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只会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如果有一天父母突然离去,那么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将无法生存,就像温室里的小花,突然放在烈日下暴晒会慢慢枯萎一样。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在子女小的时候锻炼他们的独立性,那么他们就一定能独立面对生活。中国有句谚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穷人的家庭里,父母起早摸黑,小孩子就自己呆在家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日积月累,他们自然就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由此可知,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独自面对比处处满足小孩的需要其实是更加伟大的爱。尽管父母爱着自己的孩子,却偏偏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各种磨难,其实望着孩子一次又一次摔倒,最心疼的还是父母,可他们不能向孩子伸出援手,只能在一旁默默地鼓励,因为他们懂得放手才是自己对小孩真正的爱。
对自己的孩子放手,不仅仅是人类爱孩子的方式,其实许多动物身上也存在这种爱。森林之王狮子,在它们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将孩子赶走,让那些幼狮远离它们的庇护,到弱肉强食的世界去学会生存。难道它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正是他们爱着自己的孩子,才一次又一次地将幼狮赶走。因为它们知道一二岁是幼狮学习生存最好的阶段,因为它们懂得只有让这些幼狮在残酷的现实中接受磨炼,才能炼就它们的生存本领,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
放手,让孩子在人生的大海中不断拼搏,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受磨砺,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放手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点评】
同原文相比,升格文最大的优点是在尊重原文观点和材料的基础上,补充了论证部分内容(文中画线内容),使之符合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文章开篇叙述了生活中的两种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导致孩子的过分依赖及穷人的孩子独自面对生活而养成的独立性,由此得出结论: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独自面对比处处满足小孩的需要其实是更加伟大的爱。接着论证的视角由人转向动物狮子,狮子尚且懂得为了锻炼孩子们的生存本领,将幼狮赶走,让它们在残酷的现实中独自接受磨炼,更何况人呢?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述放手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水到渠成归纳出文章的观点。
六、写作实践
(一)课堂训练
1.根据祥林嫂收支情况表,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结论。
收入 支出
500文/月 1750文(婆婆支取)
12000文(捐门槛)
2.以“脚印”的话题,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确立观点。
(二)课外作文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东施收到了别人送的一面镜子,非常高兴,马上对镜梳妆,可是她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面目可憎,眉眼歪斜的丑八怪,顿时怒火中烧:“你这可恶的家伙,竟然把本小姐丑化成这个模样,真是胆大妄为。”说完,就将镜子扔到地上,摔得粉碎。当东施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片里面都有一个丑陋的东施。
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呢?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感受,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在茧里挣扎着要出来,很想帮忙,就轻轻地把茧上的丝拉开一个口。蝴蝶出来了,扑着翅膀,却不能飞。这位好心人没有懂得只有通过生的挣扎,翅膀才硬得能飞。这只蝴蝶只能短命地呆在地上,从不知自由的滋味,没有真正生活过。
3.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文化与反思”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4.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贝克尔是澳大利亚的一位老人,有一次,他在商场内和当时任总理的霍克为养老金问题争论起来,双方互不相让。霍克一时冲动,骂了一句:“你这个愚蠢的老家伙!”事后,贝克尔越想越不服气:“你是总理就可以随便骂人吗?”于是,一张状纸把霍克告到了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
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舆论一时为之哗然。霍克也认识到骂人家是“愚蠢的老家伙”是不文明之举,决定举行记者会,就自己的这句粗野的语言向贝克尔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用那种不文明措词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这位老人家,我愿意就此向他道歉,并诚恳地请求他原谅我的不逊。”
七、佳作赏析
直面不足
09级高一(1)班 董亚民
俗话说:“香花大多不艳,如茉莉;艳花大多不香,如牡丹;香而艳者,大多有刺,如玫瑰。”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俗语中揭示道理,为引出观点准备理论依据。」
每个人都有缺点与不足,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一笑处之;有的人诚惶诚恐,有的人努力弥补。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哲学。然而,逃避现实乃下下之策;直面不足,才是人生的智慧。「通过分析不同的人对待“不足”的不同态度,在对比中提出观点。」
直面不足,是成功的前提。他,天生口吃,说话结巴。从小就受人嘲笑,然而,他没有自卑,更没有畏缩,他坚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口吃这个毛病。于是他每日天还未亮就跑到海边,口中含着石子练习说话;在家,他对镜子练习,口腔磨破了,出血化脓,他竟毫不在意。终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坚持,他克服了天生的缺陷,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雄辩家。他就是希腊著名雄辩家——拉希墨涅斯。试想:若他当初不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终日缄默不言,能成为日后的雄辩家吗?「以希腊著名雄辩家拉希墨涅斯为例论证观点。拉希墨涅斯存在先天不足,但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在实践中坚持锻炼克服不足,最终获得了成功。假设推理进一步论证了“直面不足”的重要意义。」
直面不足,是前进的动力。霍金,在他正当年轻气盛的时候,不幸罹患骨髓灰质炎而全身瘫痪,全身只剩两个手指可用。然而,愈是挫折,他愈不服输,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能动了,他就放飞自己的思想,任其遨游于太空,一部《时间简史》就是他智慧的体现。他将不足,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督促自己,超越极限,收获成功。「以霍金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直面不足,有的人面对自己的不足,自卑、恐慌、逃避,甚至迁怒他人,这正像东施。据说有一次东施照镜子,看到镜中是一个面目丑陋、歪眼斜眉的人,大怒,竟将镜子摔掉了,但当她俯身看时,每一块碎片中都是东施丑陋的面容,不禁气绝。那些把自己的不足迁怒于他人的人,不也正是如此吗?将愤怒与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换来的是更加愤怒,而非快乐。「以东施为例从反面论证不能正视自身的不足并迁怒于他人的人将无法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直面自己的不足吧!逃避现实乃愚人所为,真正的智者懂得接受它,努力克服它,用后天的勤奋来弥补它。「重申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我们应如何直面不足。」
【点评】
本文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能有效地为论证论点服务。
1.结构严谨,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行文,思路非常清晰。
2.分析问题部分作者以正反对比的形式论证论点:先以“直面不足,是成功的前提”“直面不足,是前进的动力”两个分论点正面论证观点,阐述了“直面不足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再以东施为例从反面论证观点,诠释了“逃避不足只能给人留下笑柄”,论证很充分。
三思而后言
09级高一(2)班 余式辉
子张向孔子请教干禄之道,孔子对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孔子认为,为官者,不能乱说话。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话能成事,也能坏事,关键看你怎么说。要想说出去的话有效果,就要三思而后言。「先引用孔子的言论,接着朝自己所要确立观点的方向进行分析,再引出观点。这是一种常见的提出论点的形式。」
澳大利亚时任总理霍克与一位老人贝克尔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了一句“你这个愚蠢的老家伙”,事后被贝克尔告上法庭,最终就自己粗野的语言向贝克尔道歉。霍克勇于承认错误,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因为说话前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才引起一系列风波。如果他没有骂人,就无需道歉,更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愧疚。可见,三思而后言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先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事例,再扣住论点分析事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分论点“三思而后言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正面论证论点。」
我有一个同学,每次考试主观题都拿不到高分,原因就在于他在答题过程中,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答案表述七零八落。老师指出他的不足,并要求他在下笔以前就应尽可能把答题要点想全面。此后他的答题能力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改善了许多。由此可以看出,三思而后言能让思想表达更完整、更充分。
语言是一门艺术,就像做菜一样。说话之前的思考是洗好锅,准备菜。只有在锅洗好了,菜准备好了之后,才有可能做出好菜。
语言更是一种智慧,就好比写文章,说话之前的思考是写文章前的立意。只有中心思想把握好了,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把“语言”比做“做菜”、“写文章”,把“思考”比做“洗好锅”“准备菜”及“立意”。以“洗好锅”“准备菜”对于“作出好菜”的重要性及“立意”对于“写出好文章”重要性来论证“思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非常形象,也很贴切。」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离不开说话,每个人都离不开思考。说话之前慎重思考,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才能把思想表达得更完整、更充分。
三思而后言,语言能秀出你良好的修养,让你自信做人,成功做事。
【点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以两个分论点“三思而后言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三思而后言能让思想表达更完整、更充分”正面论证观点,比喻论证很形象,进一步论证了“思考”对“语言”的重要作用,结尾两段文字在前面摆事实的基础上,从道理上进行论证,使文章思想更深刻。
尊严,不可丢
09级高一(1)班 朱淑媛
在雨打雷劈中,你见过昆仑屈膝吗?在战火硝烟中,你见过长城弯腰吗?他们为了捍卫尊严,从没有屈服过!今日巍峨的昆仑山,连绵的万里长城无不深深震撼着人心,他们用坚韧的身躯告诫着人们:无论何时,尊严切不可丢!「在描述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揭示其蕴含的实质,顺势带出文章的观点。」
中国自古就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说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直都是名人志士们最基本的准则。苏武牧羊疾心不改,萧望之以死鉴忠心,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孙天帅死前高呼捍卫尊严,方志敏一生清贫,从不卑躬屈膝……他们已被载入史册,他们的英名就是捍卫尊严的化身!「先引用古语论述“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再列举古今名人他们因捍卫尊严而被载入史册论述“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
的确,那最神圣、最让人惊奇和震撼的是我们的尊严,尊严不但是人立足于世的保障,更是一个民族的立脚点。「递进关系的复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翻开历史的画卷,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历经沧桑,但炎黄子孙始终捍卫着我们民族的尊严。
看,广州虎门长河上漂浮的鸦片;黄海之上“致远舰”神勇的英姿;太平天国义士以及义和团,无不为中国近代史添上了亮丽的风景。从八年抗战到抗美援朝,中国的军队在邪恶面前没有屈服,在侵略面前没有退缩,他们扛起枪,抬着炮,用满腔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以堆叠事实的方式展示自古至今中华儿女为捍卫民族尊严进行英勇斗争,论述了维护尊严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终于,曙光出现在了中国大地的上空,“东方之珠”的回归,全面小康的实现,神舟飞船的翱翔,它们是一个又一个捍卫尊严结下的甘甜果实。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些人为了金钱,心甘情愿地做奴隶;有些人为了权力,丢下尊严,一味地阿谀奉承,屈服于高权厚位之下。孰不知,尊严是人的灵魂,丢下尊严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尊严的人,将无法立足于世。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正反对比论证用得好,又为下文进行反面论证起到了过渡作用。」
下跪的秦桧,为了追名逐利,丢下尊严,被世人唾弃;亡国君王陈后主苟求活命,丢下尊严,携妃子藏于井下,遭世人耻笑;卖国求荣的汪精卫,丢下尊严,留下卖国贼的卑鄙行径,遭千夫所指!他们这些苟且之辈,当他们选择放弃尊严时也就注定会遗臭万年。难道我们还可以重蹈他们的覆辙吗?「列举古今史实反面论证丢弃尊严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别人尽可以从我们手中拿走一切,但有一样东西是绝对拿不走的,那就是尊严!无论何时,记住,尊严不可丢!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事实充分、有效地论证了观点。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全文用了十四个事实论据却不让人觉得有堆砌之嫌,作者以层层堆叠的方式铺排论据,使得文章内容非常丰富,很有气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给人警醒。
八、高考作文真题回放
1.2010年全国卷Ⅱ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
甲:什么是浅阅读?
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
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积累不了什么知识。
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
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
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
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考题解读
今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聚焦国民图书阅读。事实上,这是个必须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大问题,因为读书对于个人是一种滋养,对于国家亦是一种贡献。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就表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从材料看,这是一段网络讨论,大体涉及五层意思:(1)什么是“浅阅读”以及“浅阅读”很流行的现状。(2)说明“浅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备受冷落的主客观原因。(3)“浅阅读”的不足与消极影响。(4)“浅阅读”无可非议,它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5)读书可以是非功利的,是可以让人为之着迷的;同时,它也有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与体验来构思作文。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本文的立意可以是多元的:
(1)推崇“深阅读”。比如先分析“浅阅读”盛行的根本原因——社会变革造成偶像坍塌、信仰失衡,又恰值经济浪潮汹涌到来,传统的读书伦理与价值观随之发生动摇,于是读书迅速地沦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学习方式,成为不少人“近视”的选择。然后强调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属于精神领域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精神变得高尚,希望我们的心灵变得滋润,希望我们的感情变得丰富,希望我们的修养变得良好,“深阅读”就不可或缺了,它总能够让我们仰起头,不再只注意自己鼻尖底下的那一点点天地,而会抬头看一看头顶浩瀚的天空。一个民族要有属于自己的强劲底色,这样的底色形成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深阅读”所提供的正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相反,如果一味地沉迷于“浅阅读”,我们将只会认识周迅而不认识鲁迅,只会吃点心买铂金而不会去结识冰心和巴金。又如针对“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作剖析,评议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诱惑,许多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很宝贵,却又有时间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时光。然而,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深阅读”。“深阅读”不像“浅阅读”那么富于刺激性,它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2)用宽容的心态看待“浅阅读”,甚至对它予以某种程度上的支持。比如认为闲书也可读出大气魄,上BBS冲浪等阅读方式“浅”而不“薄”,并能够保持速度,和时代节奏同步。可以引述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所有东西都关乎时间,你要学会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然后拓展开来,面对生存和竞争,在不同的生活节奏、社会角色间来回转换,他的教诲在今天大有市场,人们都在自动自觉地“浏览”当中。你还可缩小范围,专谈“手机阅读”助推全民阅读——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上、银行排队的座位上,经常可以看到拿着手机正在阅读的人群。手机阅读作为时下非常流行的阅读方式,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生活中总是有很多零碎时间,这种时间不一定就是欧阳修先生所说的“枕上、马上、厕上”。另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人带来疲劳感,有的时候明明有大把时间(比如周末),心却还没能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这时候通过手机快速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讯信息就是“浅阅读”,而“浅阅读”总比“不阅读”要好得多。
(3)你还可以用辩证的眼光审视“浅阅读”和“深阅读”,一分为二地指出:从求广不求深的角度讲,“浅阅读”可以更加广博地获取知识,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深阅读”,“浅阅读”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对于那些经典作品以及专业书籍,还是应静下心来“深阅读”。又如可以在夹叙夹议中得出自己的判断:“浅阅读”就是不需要思考的阅读,即所谓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然后迅速抛弃。“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其实,深浅阅读之间泾渭分明但绝不相克。
3.高考优秀作文
曲径通幽处
自文明社会诞生之日起,潮流便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米兰时装周牵引的服饰潮流,国际车展牵引的名车潮流,以及时下最盛行的养生潮流等等,潮起潮落,永不平息。可不知何时,一阵潮流又席卷了一群人。他们津津有味地翻着纸张华丽的时尚杂志,翻着他们眼中有趣的书目,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浅阅读”。什么是浅阅读呢?即是他们追求的那种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
可我们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提升自我,获得理性的认识并且感受外面的世界吗?阅读不应仅仅关乎内心愉快,它更是一件关乎文明、文化的严肃的事情,是人类文化得以发展并仍将继续发展的直接原因。
还记得那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吗?我认为此话最适于描述阅读。层峦叠嶂,浓荫相蔽,野草丛生,仅在狭窄的路口你能看见什么?看见的只是一片片苍翠与片刻美的享受。只有当你绕过密布的荆棘,拨开茂盛的杂草,你才能看见静谧美好的禅房隐匿于烂漫花丛中,才能于清冽澄明的潭水嬉戏,才能立于山间豪气放歌,而这些将是你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还记得一则有关钱钟书老先生的报道,大意是钱老先生去世后,世人整理遗物,结果发现大量手写笔记。仅外文笔记便有一百七十八册,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文笔记以及二千多页的信札。管中窥豹,大量的阅读、潜心的研究与耐得青灯苦的毅力,正是成就这位大学者的根本原因。
如此之学问,怕是追求“浅阅读”的人们望尘莫及的吧!
再说了,就连王国维、钱钟书这些被尊为大学者的人尚不能获得文化宝藏之所有,更何况我们这些常人,更何况那些追求“浅阅读”的人们!因为阅读,人类得以思考;因为思考,人类得以进步。虽然现代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可我们不能随之浮夸、肤浅啊!伏尔泰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的优雅使灵魂入迷。可是,倘若没有文明和深层的文化积淀作基础,又如何真正地优雅起来呢?我们又如何奢求一个外表光鲜、内在空虚的民族战胜愈加严峻的困难而走得更远呢?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已让我们渐渐远离了恬静平和的心境、轻松美好的休闲时光,难道还要为之奉上我们心灵的丰盛吗?
循曲径,深入幽林,才可赏得银泉花鸟依,落霞山云舞。
【评析】
写作,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倾诉,我们需要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做土壤,用思考、感悟做种子,开出智慧的花朵,结出理性的果实。就此文而言,以现实的“潮流”入题,引出“浅阅读”问题,然后发问,引出深阅读的意义,设计非常巧妙。接下来用比喻手段形象地表达了深阅读的意义:深阅读就如同“曲径通幽处”,才可见“禅房花木深”。接着举例,用钱钟书先生的事例例证了主题。行文层次清晰,事例典型。结尾又用诗化的表达,画面感强,感染力大。
本文审题准确,切合题意,思路明晰,首尾回合。表达生动形象,语言灵动有韵味,如“银泉花鸟依,落霞山云舞”等,可评为满分。
附:
一、立意分析训练参考答案
1.学会从材料中确立观点: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上面提供的方法,分析其立意角度:
找:温总理发专函纠正文章中知识性错误,并向读者致歉。
析:尽管总理日理万机,却专门抽时间为这样一个小错误发专函进行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这是大国总理责任心的表现,是总理求真务实的表现,更是总理坦诚心态的自然流露。
辨:不论你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即使是面对一些小事情也绝对不能敷衍,因为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你对小事情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人格的高下。
提:①求真务实,敢于承担责任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
②坦诚对待自己的不足,不但不会招致他人的非议,反而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③不为虚名所累,以坦荡的胸怀面对自己的不足。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材料,确立观点: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选取不同的切入角度分别立意:
(1)从泰勒斯角度立意:
①专注(痴迷、投入)出真知;
②大行不顾细谨;
(2)从评论者角度立意:
①对那些专注事业的天才我们应奉上尊重;
②对那些专注事业的天才我们不要苛求小节;
(3)从联想的角度立意:
既要抬头望天,也要脚下看路,在我们人生奋斗的过程中,既要满怀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路。
(4)综合分析材料,全面角度立意:
①只有那些专注于自己事业的人,才能有所获,有所成功。
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学会周密思考,如果顾此失彼,将会漏洞百出,贻害无穷。
二、其他作文的立意技巧
1.命题、半命题作文立意技巧
(1)抓题眼:一般说,文题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我们要关注题目的结构形式,弄清构成题目的词语之间的关系,领会关键性词语的含义,确定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心。
①偏正短语题目: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是写作着眼点。
②动宾短语题目:动词的含义和内容是写作重心。
③并列短语题目:重点在于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④主谓短语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是写作重点。
⑤介宾短语题目:重点在介词宾语所揭示的内容,应深入发掘。
(2)挖题蕴: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含义,懂得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单独一个词的题目:一般较抽象,它有着丰富而特殊的寓意和比喻、象征意义等,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它们与具体的人和事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发挥。
2.托物类作文立意的诱发点
命题中所提供的事物或现象就是联想的基础。那么,由情感所驱使的在大脑中对事物的外部形体、色彩、成因、本质、功用、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再现和分析,就是联想的诱发点。据此诱发点即可由物及人及理,由自然而社会,向相关、相似的方方面面,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翼。以“根须的思考”(多角度立意)为例分析如下:
思维过程:观察感受──→抓住特点─→想象(联想)─→联系生活、人生─→立意构思
①根须与树干、枝叶的关系:
根须埋身地下,默默地为茎、叶、花、果提供养分。据此,盛赞具有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人。
②须根、侧根与主根的关系:
根须能抓住大地,擎住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那众多的侧根和无数的须根都紧紧围绕着主根,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根的网络。据此,阐发我们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全国人民必须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③根须与地面的距离:
根须之所以强大有力,擎起参天大树,还由于它不断地向地的深层进军,根深方能叶茂。据此,我们可以领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支撑起社会主义的大厦,必须努力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过硬的本领。
④根须的生命需求:
根须要繁茂,获取充足的养料和水分,必须向纵深延展,钻土破石,不畏艰难。这种“钻劲”和“挤劲”,这种“拼搏”精神,不正是我们干事创业所必需的吗?立意:生命于奋斗中闪光。
⑤根须对土地的依赖:
根须由于吮吸了大地母亲的“乳汁”才变得粗壮、结实,才支撑起了参天大树。据此,阐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和人民的哺育的道理。
⑥根须对土地的回报:
土地的最大悲哀在于流失和干裂。而根须却伸出了它们无数的坚强手臂,抓住泥土,保住水分,紧紧拥抱和护卫着大地“母亲”。根须不就是大地的忠实的儿子吗?据此,挥毫讴歌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深沉的爱国主义事迹和情怀,或抒发孝心无价。
三、议论文的论点如何出新出奇
1.分解法——多角度分析材料
【材料】虹与桥
虹看到弧形的桥,说:“我说大地上的姐妹,我真羡慕你。你的生命比我长久。”桥回答说:“你那样美,你在人们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样美。”
【分析引导】材料中出现的事物有虹和桥,因此可以这两个事物为中心立论。比如,可以虹与桥的关系为中心立论,也可以虹和桥的互相评价为中心立论。
【方法指导】多角度分析材料可以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入手。
2.联想法——以小见大,由此及彼
【材料】能长飞的鸟都善于滑翔。因为,它们多半有宽大的翅膀和轻盈的身体,能够在奋力振翅之后舒展双翼,慢慢滑向远方。在迁徙过程中,它们往往看似不断振翅飞翔,但实际上却有许多时间都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前进。它们这样做,一方面是消除紧张,另一方面是养精蓄锐,以备另一次振翅。
【分析引导】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能长飞的鸟都善于滑翔;它们多半有宽大的翅膀和轻盈的身体;它们有许多时间都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前进。利用相关性和相似性可以联想到跑得很快的运动员,做大事的人,以及快速发展的和谐社会等。
【方法指导】利用联想法分析材料要由小见大,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及社会。此外,联想必须注意相关性和相似性。
3.求新法——逆向思维,不人云亦云
【材料】哲学家说,和谐是生命与自然的相亲相爱;作家说,和谐是笔端生发的完美境界;舵手说,和谐是力挽狂澜的默契配合……
【分析指导】1.材料中给出的都是有关“和谐”的正面思考。因此,通过逆向思考和谐的影响即可实现立意创新。
2.利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如思考“和谐”的对立面“冲突”“对立”等有哪些危害也可以实现立意创新。
【方法指导】利用求新法分析材料要学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提出质疑,要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去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进而形成自己新奇的观点。
4.深化法——辩证思维,多面考虑
【材料】郑板桥的堂弟写信给他,说其子欲养鸟解闷。郑板桥思索再三,认为少年养鸟不妥,便回信说,养鸟不如种树,种树能引来众鸟栖身。
【分析指导】第一步,正面分析养鸟不如种树——列举养鸟的坏处和种树的好处;第二步,反面分析种树不如养鸟——列举养鸟的好处和种树的坏处;第三步,正反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方法指导】从正面、反面甚至多面入手分析材料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客观深入而又有说服力的论点。
5.假设法——先分析,再立论
【材料】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原突然起火,呼呼直窜的烈火形成一个大火圈,向草丛中央的一个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只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就在这时,它们看到了希望——小河。于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却越滚越快,最终穿过火海,冲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分析指导】分析这则材料,可以假设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没有出现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比如,假设蚂蚁没有抱成一团,假如那里没有发生大火,假如没有那条小河……这样假设,可以拓展立论的基础。
【方法指导】通过列举假设的多种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论点。
这些方法简单易学,学生只要认真思考,多加练习,多次训练之后便可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