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在新加坡呆了几个月,就第一次体验到了“怕输主义”(Kiasuism)。 那是一个高温炎热的周六下午,我拖着一辆婴儿车在购物区逛了几个小时,准备带着两个疲惫的孩子回家。
车站里人潮拥挤,我想找条路去地铁站台。 在我看到了一部电梯时,那里已经排起了大约12个人的长队,尽管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有两部自动扶梯,但这些人还是“尽职尽责”地在等待。 升降机向大厅升降时,人们都翘首以盼。 终于,电梯到达了,大家都奋力向前涌去。 当最后一个人挤进电梯时,电梯门"叮"的一声关上了,只有我和孩子还茫然的站在广场上,不知所措。
在此之前,我在新加坡还从未有过如此经历。以前,当我推着婴儿车走在建筑工地边的路上时,建筑工人总会放下他们的手提钻与手头的工作,以免吵醒我熟睡的孩子。我在大雨中下车时,还会有人给帮我撑起雨伞。那么,为什么挤电梯时却出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现象呢?
我很快就明白了这就是“怕输”(kiasu)。
Kiasu是闽南语,“kia”的意思是害怕,而“su”即为输,所以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害怕输掉。2007年,这个词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被解释为“贪婪、自私的态度”。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高级研究员梁振雄(Leong Chan-Hoong)博士将其解释为一种生存本能。他告诉我,这个年轻的小国家只有53年历史,地处东南亚中部,周边的邻国文化都与新加坡有所不同。
他说:“新加坡人一直认为,一个人必须自力更生,必须保持饥饿心态,必须走在别人的前头……保持领先的需要一直是这个社会精神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意味着新加坡人讨厌错过机会,喜欢竞争。他们会没完没了地排队买最新款的手机,甚至不愿错过麦当劳快乐套餐里限量版的Hello Kitty玩具。新加坡人自己也开玩笑说,在自助餐时,他们会挤走别人,然后把自己的盘子越堆越高。去美食广场时点菜、占位两不误,这也是新加坡英语里“chope”这个词的来源,意思是在点菜的时候把一包纸巾或雨伞放在桌子上来预留位置。
“‘怕输主义’这种行为,一直颇受争议,”当地文学评论家魏俐瑞(Gwee Li Sui)说。尽管没有人喜欢别人对他们这样做,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自身上时,很多人极其高兴这样做。当我们看到别人这样做时,我们会有种畏惧、不高兴和尴尬的感觉。”
2015年新加坡的一项全国价值观评估调查发现,新加坡人将kiasu列为他们对新加坡社会的十大认知之一,同在此列的还有竞争和以自我中心。相反,当被问及最能准确描述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时,家庭关系、友谊、关心他人和诚实都排在前十。
这表明,居民们敏锐地意识到,在不损害他们社会基本上积极的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很难找到一种在生活中取得进步的平衡。
但并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这么严肃地看待“怕输主义”。艺术家约翰尼·刘(Johnny Lau)发现了一个让新加坡人通过喜剧来审视自己的方法。他创造了广受欢迎的漫画人物“怕输先生” (Mr Kiasu)。90年代初,“怕输先生”成为新加坡文化景观的标志性组成部分,如今,随着漫画Mr Kiasu: Everything Also Like Real的推出,“怕输先生”又重新流行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末,刘先生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当时他正在美国学习。随着《辛普森一家》在电视上引起轰动,刘先生想在新加坡创造出类似的东西。这个想法是他在服兵役期间想到的。
令他惊讶的是,尽管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军营里有不同的种族和语言,这些年轻的军官们还是设法通过军事俚语找到了共同点。
“我遇到了很多人,他们使用的某些词语跨越了不同的种族。不管你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马来人,”他说。“‘kiasu’这个词在军营里都会出现,但它在营地外并不常用。”
根据《新加坡英语和新加坡英语词典》的说法,"kia su"在这个语境中被用来指那些过于谨慎、害怕失败的士兵。 例如,在迈克尔 · 蒋的戏剧《迷茫的军队》中,一名士兵因为害怕失败而在前一天晚上记住了整个眼科检查表。
但是对于刘先生来说,它也描述了"新加坡人总是想要成为第一,总是想要领先别人"的心理。 在两年的时间中,他创造了“怕输先生”,并让这个词流行起来。
1990年"怕输先生"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大家的反应各异。
"百分之六十的人觉得自己被冒犯了,百分之四十的人觉得好笑。"。 "感觉被冒犯的是更保守的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让我们在同胞或外国人面前出丑——因为他们会嘲笑我们。 但我说过,这就是漫画的全部意义!"刘先生说。
所以刘先生坚持了下来。“怕输先生”广受欢迎,随后推出了一系列电视连续剧和玩具,麦当劳的汉堡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推出后的两个月内,有120万个“怕输”汉堡(一种添加了生菜、蛋黄酱和超长面包的鸡肉汉堡)售出。
梁振雄说:“我认为,这个词在90年代首次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有很大的负面含义”“但多年来,它变得更加微妙……。”
但近年来,“怕输主义”受到了政客和其他人的抨击。被提名的国会议员郭晓韵(Kuik Shiao-Yin)批评这种做法扼杀了商业中的创造力。他表示,“怕输”企业家的动机是急于取得短期胜利,而缺少长远眼光。
但其他新加坡人决心保持“怕输”精神。
我问一对四岁双胞胎的母亲梁柏仪(Cecilia Leong),所谓的“怕输父母”(kiasu parent)现在是否还存在。她的回答是:“当然,我就是其中之一!”
在成为母亲之前,她本决心不给孩子们施加学业上的压力,但后来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他们六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寻找更好的幼儿园”,她说。她还补充说,她还为双胞胎报名参加额外的英语阅读课程,并聘请了一名私人中文家教。
“我意识到我必须尽我所能给他们最好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国家,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她说,同时,她也承认这会给她带来更多的压力。
她的丈夫林长明也分享了他对“怕输”的看法。他认为,由于他祖国没有过多的自然资源,怕输心理就成了成功的关键。“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竞争意识生存下来的,因此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这种精神灌输给他们。”
“我们别无选择,”他说。“竞争是我们唯一的资源。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土地——只有争取第一,我们才能生存。”
所以“怕输”似乎是新加坡人心中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雄心勃勃,想成为最好,你和你的国家才能生存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