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运河巡礼|贾传军:美丽运河我的家​(三十三) 遇 见 窑 湾

美丽运河我的家(三十三)

遇 见 窑 湾

贾传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开凿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作为运河上众多码头之一,窑湾曾呈现出“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繁华景象。如今,这里的街巷仍独具一格,院舍青砖灰瓦,楼阁亭台交错,房顶飞檐翘角,处处透露着这里过去的繁盛和富庶。

  窑湾古镇坐落于江苏省新沂市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位于徐州、宿迁两市交界处,距县府约30公里。窑湾古镇历史上溯于春秋,自武德元年(618年)建置,已有1400多年历史。

  窑湾古镇的由来,窑湾北五里有个隅头村,早在明代,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隅头镇,曾有隅头赛苏州之说。隅头西临运河,东靠沂河,区域不大,为了保护土地,建楼盖房,只能到离隅头五里远的大运河河湾里去建窑烧制砖瓦,因此很多砖瓦窑都盘在运河弯里。那里年年都有淤出来的泥土,用淤泥烧制的砖瓦结实耐用,洪水年年发,淤土年年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时隅头人到窑上运砖瓦,常常谈到窑湾,有的说上窑湾运砖,有的说上窑湾运瓦,因此,才有了窑湾这个名字。运河里来往船只,也多在窑湾这个地方停靠。船家把停船叫湾船,大家相互询问,今晚船湾哪里?对方就回答,船湾窑湾,慢慢地窑湾就被叫响名了。据史志载:隅头是一座古老的城镇,听说明末崇贞皇帝吊死这天,隅头镇还在唱京戏,可见隅头镇三百多年前是很繁华很兴盛的。


  康熙七年(1668)农历6月17日8时左右,空中自西北向东南声如雷鸣,地动山摇,烟尘弥漫,八级大地震发生了。运河、沂河、黄河全部决口,三河见面,隅头镇从此沉入地下。隅头镇只好迁往窑湾,依长堤筑室建街,不久后,窑湾镇楼阁耸峙,店铺云密,使窑湾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窑湾的兴起和镇名的由来。

  窑湾古镇主要景点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中国典当博物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江西会馆、山西会馆、苏镇扬会馆、天主教堂等景点,主要特产有,绿豆烧酒、窑湾甜油等。

  窑湾古镇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说,号称“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美誉及“小上海”之称。


  2009年10月,窑湾古镇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1月,窑湾古镇被中国大运河网评为“最美运河十景”第二名。2012年,窑湾古镇正式获批AAAA级旅游景区。

  据典籍记载,这里,东周时属钟吾国辖地。秦汉时,作为军需品烧窑处。唐时,位于邳州、海州交界处,因周边窑多,故称窑湾。


  窑湾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苏北鲁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国八个省在此设商会,有10个省在此设商业代办处。


东周时期

东周时期,该地为钟吾国辖地。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实行州县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清康熙七年(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窑湾由此得名。


唐朝初期

古镇始建于唐朝初期,随着明清漕运和盐业的兴盛,昔日店铺栉比,商贾云集,街上行人如织,水上舟楫连绵。古镇中,城门、楼、店、院、宫、寺、庙、殿,自宋至清,代有营建。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码头等古镇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

明清时期

清末 民国初期,窑湾镇有商号、工厂、作坊等360多家,其中钱庄就有13家。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加坡、台湾、日本等地。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窑湾经商传教,当年镇上设有美孚石油公司、亚西亚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货等外国公司。外国的汽艇、国内的小货轮在窑湾码头来往穿梭,河面桅樯林立,街道人流如织。当时有商铺、宅院、教堂、庙宇8000多间。

  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到民国初期,镇上常驻人口达3万人,流动人口达1.5万人,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著名的当典、槽坊、钱庄、粮行、布庄、客栈。合资企业有中美合资美孚石油公司、中英合资亚西亚石油公司、中法合资五洋百货公司、中英合资鸡蛋清厂等。

  当时窑湾当典的银票可在中国18个省的定点钱庄兑换现银。镇里有江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福建、苏镇扬8省商会馆和青海、浙江、东三省等10省商业代办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人和传教近百人。中国大部分省、世界上10多个国家与窑湾有贸易往来。

共和国时期

窑湾古镇景区店铺店多分布在西大街和中宁街两条古镇街上。

2008年,徐州全面启动对窑湾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投入10多亿元资金,先后对两条古商业街的明清建筑进行修缮,修复古建筑1600多间、面积3.2万平方米。

2014年前后,新沂市对窑湾古镇投入资金3.2亿元,对历史街区内的明清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同时,新沂市投入16亿元修建了从新沂市区到窑湾31.9公里的古镇大道、毛林特大桥及环骆马湖观光大道。

  赵信隆酱园店始建于明熹宗三年(公元1623年),距今已有 380多年历史。这是古镇“前店后坊”布局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酱、甜油产品自清乾隆时期一直作为御膳房的上等佐料,并因此而声名远播。院内的酿造作坊沿袭了传统的工艺流程。展室内详尽地介绍了酿造全过程。该店于200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始建于1909年,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苏北最大的天主教堂。2011年6月,骆马湖旅游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原址上重新修建,2012年12月24日圣诞前夕正式对外开放。教堂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双塔塔尖高40.6米,大钟直径1.6米,每小时报时一次,声音可传5公里。新修建的教堂集天主教 建筑、文化、艺术展示与婚纱摄影、婚庆礼仪、电影放映等多功能于一体。

  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独特民俗、饮食、商业文化。岳飞、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在窑湾留下了足迹,爱国将领张华棠曾在窑湾生活多年。窑湾名人辈出,与史可法一起在扬州奋战的明朝名将高佐将军、清朝震远将军马从凯、武举人臧纡青都是窑湾人。

  窑湾出土了清代圣旨石碑石刻、壁画字画、刺绣瓷器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存留下来的古商会馆、古庙、古桥、古槐、名人碑亭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窑湾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富商、名人,他们走出窑湾后,使窑湾文化广为传播,南京、苏州、上海等地都建有“窑湾街”。窑湾桂片糕和绿豆糕,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窑湾甜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闻名遐迩;窑湾绿豆烧酒,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是明朝皇宫御酒,用几十味中药酿制而成,曾被乾隆皇帝定为贡酒。

  运河岸边第一个苏北农民党支部,1928年,该地属邳县县委管辖,属窑湾镇闫溜村辖区。是年10月,共产党员王书楼、李觉民、王守宽等人根据邳县特支的指示,在王守宽的家中开会,宣布党支部的成立。10月底,王书楼、李觉民召集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在闫溜村王守宽家开会,宣布邳东区委成立,王书楼为区委书记,陆华安为组织委员,刘俊莪为宣传委员。闫溜党支部和邳东区委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新沂地区的正式建立。

  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已被永远凝固下来——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国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纵27师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敌人已经开始逃跑。这时,副排长范学福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2连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马选云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了浮桥。部队飞快上桥,十七八个全副武装的战士同时在桥上奔跑。桥身突然一歪,四、五个战士掉下河。这时,有人一声大喊:“拉开距离过桥!”部队分散通过,桥又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脚步声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机枪连的战友们过来了。他们觉得机枪太沉,怕桥下的同志们顶不住,有人说:“走,趟水过河。”桥头的孙书贤顿时急了:“快过吧,同志,打仗还心软什么!我们扛得一个又一个连队从人桥上通过。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两个团。这个事迹被称为“十人桥”,后来曾被写进新中国的小学教科书。


  十人桥所在部队今天成了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武警部队某部,部队政委孙建平说,“泡在11月的河水里,还要用肩膀扛着桥,我始终难以想像他们当时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当年的9纵司令员聂凤智将军在回忆文章中,高度评价了这一壮举,“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 这次战斗,2连3班英勇架设人桥,被授予“河上勇士”的光荣称号。

  “十人桥”的英雄事迹也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开来,并随着新华社记者黎明的通讯《十人桥》而蜚声全国。当年的英雄之师,今天依然保留着十人一班的编制,并一直沿用“十人桥班”的班名。

  在明末清初,运河古城两岸渔鼓艺人在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现在在运河古镇经常进行演出。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铜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击弦乐器。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

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与钢琴同宗,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音量宏大, 刚柔并济;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为琴书、说唱和戏曲伴奏,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钢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

  最古老的电影

  窑湾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以“半夜开张,天明罢市”而闻名四方的传统早市——“夜猫子集”。

夜猫子集的形成,主要与运河漕运有关。中运河开通后,南来北往的船只途径窑湾。运河在窑湾以北水位较浅,只能行空船,而窑湾以南则水位较深,可行货船。因此,不论是南方的泊来品,还是北方的地产物品,均需在窑湾装卸,长此以往,窑湾也就成为大运河重要的水旱码头。当时交通状况有限,商船只能在白天航行。夜间商船停靠窑湾后,脚夫们装卸货物、补充食物,船民们备足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每天三更半夜,四面八方的小商小贩和镇里居民不约而同地来到窑湾街市,做起小买卖小生意。打潮牌、蒸包子、烧五香妈糊,百姓们打着手电挑菜,借着灯光选鱼。天亮后商船起航,赶集的百姓也就逐渐散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华热闹,一直流传到今天。因为是半夜开集,天亮结束,人们便形象地称它为“夜猫子集”。

  窑湾西大街门楼下的“行为艺术”。

  就要失传的船舶修补术

  和古船合影的游客

  柳编

  织地毯

  爱美的窑湾人

  窑湾轮渡驾驶员

  就要开航的窑湾轮渡

  古镇旁运河里航行的船队

  站在河边看大船

  单机船驶过古镇

  造船工人

  更换船舶推进器

  古镇里放养鸬鹚的王老头

  渔归

  运河上的捕鱼人

  满载而归

  喜悦

  大运河里的名贵银鱼

  补网

  水上运动

  窑湾码头戏水的孩子们

  运河边的孩子们

  拍照留念

  窑湾码头留影

  窑湾街上坐着休息的游客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古镇上显得有些清静!

  古镇的孩子们



















  窑湾夜景

  运河岸边放羊人

  让世界了解运河

让运河走向世界

  图片窑湾古镇抓拍,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与作者联系,立即撤下。



  作者简介 :贾传军,江苏邳州市人。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年9月应征入伍,1985年3月在济南军区67军138师奉命参加老山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并荣立三等功,现为中国摄影家著作权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士、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州市文旅摄影协会会员,邳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今古传奇传媒集团速读杂志邳州联络站会员。多幅大运河题材摄影作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分享、多篇摄影专集在大秦岭、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国运河网等多家摄影平台和其它摄影公众号上推送,作品《夜航》获中国第二届"郎静山杯"大运河主题全国运河沿线城市巡展,2018年9月《京杭大运河-中运河》入展中国平遥第十八届国际摄影大展个展,《运河上的灯塔(组)》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千年大运河美好新家园”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观者的高度关注,作者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现就职于江苏省交通厅苏北航务管理处邳州航道站)对这条古老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坚持拍摄运河的点点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行程万里之多拍摄万余张运河题材照片,制作大运河美篇50多集分享给全国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