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河内2月28日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当日下午在河内举行的记者会上确认,美朝领导人第二次会晤没有签署共同文件。白宫发言人桑德斯发布声明称:“2019年2月27日至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越南河内举行了非常良好和富有建设性的会谈。两位领导人讨论了推进无核化和经济驱动理念的各种途径。目前还没有达成协议,但他们各自的团队都期待着未来的会面。”
此前有媒体称,双方将于当地时间下午2时5分许签署《河内宣言》,随后特朗普将在4时许召开记者会介绍会谈结果。然而事实是,会晤仅半小时即结束,两人原定的午餐取消,然后离开会晤地点索菲特大都市传奇酒店,返回各自下榻酒店。原定于下午4点召开的特朗普记者会也提前到2点召开。
此前,不少媒体、舆论认为这次峰会会签署协议,甚至会发表某些“宣言”,从而对美朝关系、半岛局势,甚至由朝鲜战争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来一个历史性的解决,但最终未实现。
朝美为何没谈拢?
2月27日笔者曾在媒体撰文析近五年来朝核变局中的动力机制:一为推力,二为拉力。
自2018年3月22日美国单方面启动301调查以后,随着朝鲜半岛上空“大气候”的剧变,原先的“推力”机制在事实上已经大为削弱——即,美国团结其他重要相关国家,共同对朝施压,迫使平壤接受其强硬CVID甚至PVID(CVID和PVID分别指全面、可查证、不可逆的弃核与永久、可查证、不可逆的弃核——编者注)要求的能力,已经不复存在。没有这样的外在压力,希望朝鲜自行、主动弃核,这其中的可能性,一眼便知。
再说“拉力”。在上篇文章中,我已经谈到,所谓“拉力”就是美朝两个最直接的当事国之间,尤其是两位强硬的领导人个人之间,能否逐步建立起经得起时局动荡之考验的互信。
很遗憾,在“推力”效用递减的情况下,“拉力”的作用愈发突出。换言之,美朝二次峰会能否谈出重大成果,先决条件取决于两国之间,尤其是两位强硬领导人之间的互信。然而,这种互信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尽管在上次新加坡峰会中,美朝基本上在无核化的总目标上达成共识,然而如何具体实行,从来没有谈拢。美国强硬主张“利比亚模式”,即先去核,后补偿。然而利比亚前领导人的下场(奥巴马时期),以及特朗普上台后退出伊核协议的做法,都使美国在核问题、朝核问题上失去了应有的国际战略信誉。因此,朝鲜方面为保障本国生存利益,要求渐进式、分阶段进行无核化,也在情理之中。可美方至今并未松口。博尔顿等鹰派上台后,美对朝采取灵活政策的可能性被普遍认为有所下降。
新的路在何方?
以上种种事实也进一步加剧了朝美之间战略互信的流失。外在压力、推力已然缺失,而内在拉力、互信又迟迟不能建立。一波三折的朝核问题,在特金二会之后,新路又在何方呢?
国际政治,归根到底是大国政治,这其中既有博弈、对抗,又有合作、共识。想依靠在新加坡、越南这样的区域性国家举办的所谓“峰会”一劳永逸地解决数十年积弊的朝核问题,谈何容易?
对美方而言,鉴于过去一年多来世界大国关系的戏剧性转变,现在再回头想重启“压力”、“推力”,可能性恐怕并不大。但从弥补互信赤字、携手重塑东北亚地缘政治架构的角度讲,东北亚地区与朝核问题相关的国家还是有能力也有意愿提供新动力、新的正能量的。
从这个角度讲,美朝双方在此次河内峰会上,并非一无所获。它们至少能够习得两点重要体悟:一是两国之间互信赤字之大,不是几句漂亮话、几条推特就能弥补的,关键时刻,可能还是需要朝核问题的其他利益攸关方共同努力、发挥作用。二是对特朗普而言,还是像一位著名国际战略学者经常说的那样:“仗要一场一场打,饭要一口一口吃”。毕其功于一役,毕竟不太现实。
(王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