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位高远●内容丰富●执行有力——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辅助活动透视(刊于《河北教育》2013年第1期)
有着“世界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以其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政府廉洁、社会和谐著称于世。其实,作为东西方文明融合的典范,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今天笔者选取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辅助活动进行透视,冀望对教育同行深入思考、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站位高远:前瞻的课程定位
新加坡被称为太平洋上的“小红点”,是一个小岛国,没有任何自然资源,唯一的资源就是人。作为一个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至深的东方国家,新加坡自20世纪60年代国家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把发展教育视为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探索国民综合素养的发展。
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简称CCA。在新加坡独立之初,政府便在借鉴欧美国家的同时,针对新加坡国情实际,在中小学设立了课外活动。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逐步推行“一个课外活动计划”。1995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新的课外活动政策,规定每名学生只需参加一项课外活动,但学生必须在表演艺术、竞技体育、制服团体和社团四项中选择一项。
为适应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学校课程及评估系统检讨委员会,对新加坡的课程进行全面检讨和改革工作。1997年,时任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提出“塑造我们的未来: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强调新加坡的学校需要培育有思考能力和献身精神的国民来保持新加坡的未来的活力与成功,由此拉开了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2001年新加坡教育部把“课外活动”易名为“课程辅助活动”,并由教育部出台了详尽的《课程辅助活动指导手册》。新加坡教育部活动计划司下设课外活动署管理课程辅助活动,并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和评价体系。
“塑造国家的未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新加坡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大体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课程的外圈是以知识性学科为主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与科学、人文科目与艺术;课程的中圈是知识技能,包括一些以学习技能为主的科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技能;课程的内圈为生活技能,涵盖了课程辅助活动(体育活动,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团体,协会及学会),社区服务计划,公民与道德教育,生活与职业辅导,国民教育,体育,专题作业等方面。这部分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能确保学生具备终身受用的良好价值观和生活技能,最终成为富有责任感,积极和充满干劲的公民。
二、内容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
新加坡教育部要求每所学校安排课程辅助活动(CCA),强制性规定所有小学、初中生必须参加四大组别中的一项活动。学校上午集中上课,利用下午空出的设施组织更多不同课程辅助活动。
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将中小学课程辅助活动进行了规范,共有四大组别64项活动供学生选择:体育活动团体33项、制服团体12项、艺术表演7项、协会(学会)团体/俱乐部12项。其中,体育活动团体、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团体为核心课程辅助活动,与升学直接挂钩;学会(学会)团体/俱乐部为任选课外辅助活动,纯粹是学生凭兴趣参加,在升学中不作为参考条件。
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健康活力、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项目包括射击、剑术、羽毛球、篮球、台球、板球、独木舟、龙舟、马术、室内曲棍球、室内足球、高尔夫球、竞技体操、曲棍球、柔道、空手道、英式女篮、橄榄球、帆船、藤球、足球、垒球、壁球、游泳、跆拳道、桌球、网球、保龄球、田径、排球、水球、风帆、武术等各类体育比赛项目。
制服团体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灌输学生自立、适应力、自律及服务精神来使他们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活动项目有学生军、学生警察、男制服旅、女制服旅、女童军、男童军、红十字会、圣约翰救伤队、民防。
艺术表演团体, 在于培养学生一种亲切感及对多种族社会中丰富的文化遗产的欣赏能力。活动项目就是各种合唱团、舞蹈队、华乐团、管乐团、弦乐团、钢琴、口琴、手摇铃、舞台剧等。
协会和学会团体,就是兴趣相投的学习兴趣小组,包括航空模型、美术和工艺(马来绢印、陶瓷、中国画、纺织、美术、多媒体资讯)、音响视听、船舱、国际象棋、社群服务、多媒体、图书馆、戏剧与辩论、摄影、新加坡青年飞行俱乐部、围棋等活动,旨在能培养学生个体对某一项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今后美好的生活做好准备
丰富多彩的课程辅助活动,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增强意志、强健体魄、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当中,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课程辅助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海外浸濡等活动相得益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执行有力:完善的考核机制
新加坡中学课程辅助活动的成功开展,与政府充足的经费投入、课程辅助活动署的监督等诸多因素有关,而最关键的因素当属完善的考核机制。
一是针对学校办学业绩的评估体系
为了对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家教育政策改革迅速贯彻到学校日常管理当中,新加坡政府自1999年开始逐渐推行卓越学校模式评估制度。该模式学校每年一次自评,五年一次外部评估(教育部),教育部还制定了分层递进式的学校奖项,作为卓越学校模式的系列式发展目标(见图示)。卓越学校模式为校长发展学校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推动了各类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增值。
由于教育部每年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术成绩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给学校排出名次,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德、智、体、美、群五育均衡发展。对此,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校长符传丰深有感触地说:“既要抓好数值(学校排名)的提升,也要抓好素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是我们作校长的责任。”
二是针对在校教师业绩的评价机制
新加坡的卓越学校模式成为学校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学校每年都要运用这个模式进行自我评估,并在日常管理技术上始终坚持这个管理策略,并延伸到对教职工的评估体系。新加坡中小学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教师评估机制,对优秀教师既有数额不菲的“特别花红”经济奖励,也有总统教师奖、杰出青年教师奖、特别贡献奖等各种荣誉奖励。
新加坡教育部认为,教师的参与和付出是辅助课程活动成功的必要元素,因此,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负责一项辅助课程活动。学校管理层面以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生特长为出发点,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课程辅助课程,并纳入对教师的年度评估,学生选学的辅助课程百花齐放,从人文到科技和体育等,从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的良好时机,极大地减轻了班主任学生管理上的负担。
三是针对学生升学的“入学扣分优待”政策
新加坡实行英国式的6-4-2基础教育体系,中四学生通过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升入初级学院(高中)或理工学院。入学扣分优待就是可让那些在课外活动上表现良好的学生,在进入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时获得1至2分或最多4分的入学扣分优待。在一科最好成绩才可得A1(=1分)的情况下,扣除1分将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选择学校。许多初级学院(高中)每年都按学生个别的发展需要,保留一定学额,给那些课外活动表现突出,却无法符合最低学分要求的学生。
入学扣分优待因为与学生长远的学业前途甚至就业前景息息相关,所以广受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入学扣分优待政策,有效保障了学校课程辅助活动的开展,课程辅助活动为“德智体美群”五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为“塑造新加坡的未来”,培养出“长大能照顾新加坡的下一代”(吴作栋语)”,新加坡将课程辅助活动的评价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在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加坡,在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这个两难选择的问题上,实现了“素质”与“数值”的有机统一。
新加坡中小学课程辅助活动的成功经验,我们当然不能盲目照搬,但对于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给予许多宝贵启示:一是积极发挥评价机制“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高中重视的健康环境。国家教育部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并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作为对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升学(如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时予以一定的优待;二是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对活动材料及活动设备的投资;三是教育部门应加强监督,通过政策来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能顺利开展,并使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改课程设置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