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文宏医生郑重提醒父母们,调整好孩子的早餐结构,要吃牛奶、鸡蛋和高营养的三明治,不要喝粥。
很多人会纳闷了,中国人早上都喝粥,怎么就不行了呢?
其实,张文宏医生指出的正是中国式早餐的不合理之处:
一般我们早上会吃粥、包子、油条、烧饼等,种类虽然也挺多,但归根结底就是米和面,其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缺乏高质量的蛋白质。
而高质量的蛋白质是孩子长身体的必需品,也是提升免疫力的神器。
所以,改善饮食结构在疫情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别小看一个早餐习惯的改变,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作用,结果也会是天壤之别。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饮食与营养部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了亚洲6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后指出:
如果长期忽略早餐,孩子的脑袋会缩小,即使后来恢复健康饮食,营养充足,但是萎缩的头脑也无法恢复成长。
除了早餐,我们每天的食物中,都要保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这七大营养元素的均衡摄入。
现在饮食习惯变好一点点,多年以后,孩子受益匪浅。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饮食健康问题呢?
1、教会孩子吃零食
很多家长禁止孩子吃零食,认为绝大多数零食是垃圾食品。
当然,孩子能够做到不吃零食是最好,但是我们得现实一点:
绝大多数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绝对不吃是不可能的,那我们还不如好好研究一下,该吃什么、如何吃才能相对健康一些。
首先,我们要教会孩子看食品的标签。
现在正规渠道的零食都比较规范,在外包装上会有清晰的产品信息。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知道这款零食的健康程度如何,孩子能不能吃。
我们可以教孩子学4看,即: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很容易看,目的是要保证不吃过期食品。
在配料表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款商品的原材料。
一般来说,各项原料会按照占比多少进行排序。排在越前面的,说明占比越高。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健康原料含量较多的零食,去替代高糖高油的零食。
比如孩子想吃糖,那么,我们可以用巧克力来代替。虽然巧克力也不能多吃,但相比于只能提供碳水化合物的糖要健康一些;
如果孩子想吃可乐,那么我们可以用新鲜果汁来代替,虽然果汁也不如直接吃水果那么好,但总比可乐好多了。
如果孩子想吃饼干,可以用面包来代替,毕竟面包口感不错,并且糖和油都比饼干少多了。
而营养成分表中,则标注了每100g该商品所含营养成分的量,以及NRV。
NRV就是营养素参考值,指的是占一个人全天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
所以,NRV是有可能超过100%的。
比如说,这款食品每100g中,钠的参考值高达180%。
也就是说,吃100g该食物所摄取的钠,是一个60KG轻度体力劳动成年人全天应该摄入钠含量的180%。
那么就算他一整天都不吃盐,钠的摄取量也已经超标近一倍了。
所以,这样的零食是要少吃甚至禁止的。
第二,讲究质量和卫生,拒绝“三无”产品。
虽然我们不用禁止孩子吃零食,但是对于零食质量,我们需要严格把关。
不能在没有卫生保证的路边小摊或者小店购买零食,更不能食用“三无”食品。
第三,年龄较小的孩子要避免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
比如果冻、奶茶中的珍珠、元宵、花生、桂圆等,这些都会容易被孩子吸入气管,造成生命危险。
2、不盲从,不迷信
首先,不要盲目跟风购买国外食品。
自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很多家长开始热衷于网购进口的宝宝食品。
其实,这很可能会费时费力还不安全。
比如,之前风靡一时的日本卡乐比麦片,就在2017年被央视“3·15”晚会曝光为禁止进口名单,因为产自日本核污染地区。
当时,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李元平在接受《消费主张》采访时指出:2016年对跨境电商食品、化妆品检测的不合格率是4.6%,比正常贸易渠道高5倍多。
2016年12月,北京海淀区法院发布消息称: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曾下令销毁一批德国原装进口奶粉,而一年后竟有消费者在京东买到了这批产品。
很多家长不仅买国外奶粉,还买各种国外的营养补充剂,但却对他们的生产标准一无所知。
例如:所有美国婴儿补充剂是没经过FDA批准的。也就是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不保证市面上出售的婴儿补充剂里面含有的营养成分和标签上说的是一致的,而且他们也不测试这里面是否含有一些微量的污染物(比如汞)。
这样没有监管的洋食品,还不如国内的安全。
第二,不要听信网传谣言,耽误孩子成长。
曾经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转:聪明的孩子都吃素。
如果家长听信了这样的话,就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
因为,光吃素容易导致n-3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以及维生素B12的缺失,这不仅会影响代谢、皮肤、头发的状态,还会全面影响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正常生长发育。
所以,当我们再有看到诸如“生吃鱼胆能够清肝明目”、“奶、蛋、鱼肉类是最有效的健康杀手”这样怪异的言论时,要小心求证,不要上当了。
3、注意家中的饮食安全
很多家长都担心食品添加剂对孩子的不好,其实,符合国家质量和用量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我们反而要更注意微生物对食物的影响,因为它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可能是被低估的。
2018年7月,浙江一家3口吃黑木耳中毒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7岁的小女孩因此而多脏器衰竭,住进了ICU。
导致这场悲剧的,就是女孩妈妈泡发了两天两夜,准备做凉菜的黑木耳。
木耳本身无毒,但是久泡后可能会变质产生生物毒素,或滋生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而在2013 年6 月,某学校食堂的厨师,因为盛放生肉的菜盆未经彻底清洗,就用来制作凉拌豇豆,导致生肉中的沙门氏菌污染了豇豆,最后造成400余人食物中毒。
所以,我们在家中制作食物时,要特别注意:食材的新鲜、干净、生熟分开、煮熟煮透。
另外,很多小月龄孩子的家长在给宝宝制作辅食时,为了方便,一下子做很多,放在冰箱。
这也是有安全隐患的,因为会产生亚硝酸盐。
成人只要摄入0.2一0.5克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6个月以内的婴儿对亚硝酸盐更为敏感。
所以,孩子的食物,最好做到即做即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们来说,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愿我们父母都能用科学的饮食观念,为孩子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
愿孩子们都能够四体康健,茁壮成长。
作者:@书影闲话,二胎鄙视链最底端的职场妈妈,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