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招商医讯
报告摘要:
我国近年来(高度)近视发病率快速上升,18年国家先后发布控制近视手段和目标,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篇报告剖析了近视加深的主流理论和控制原理,对当前主流的近视进展干预手段进行了全面的临床数据分析和汇总比较。我们认为OK镜是当前主流的近视进展干预手段且属于高速放量期,继续强烈推荐生产销售OK镜的欧普康视。
18年国家先后发布近视防治指南和近视控制目标,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高度)近视除了本身影响视力造成不便外,还会增加视网膜脱落、脉络膜血管增生、白内障等致盲性并发症的发病率,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社会负担。东亚(中日韩)是近视高发第一梯队,我国初中生和高中生近视发病率分别在65%和80%,急需控制。18年国家先后发布新版《近视防治指南》和《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了严格的近视防控目标,同时我们认为指南中列示的近视进展干预手段的推广也将顺势上一台阶。
OK镜将会是未来的控制近视的主流官方产品,18年进入近视防治指南;随着近视控制市场需求提升快速放量,我们估计18-20年销量CAGR有望达到30%。OK镜在中美都已经获批上市,近视度数和眼轴增长控制效果在50%/2年左右,白天基本可以不用佩戴眼镜,但是价格较贵且需要医生处方。
0.01%的阿托品滴眼液适应症获批还需时间,即使获批后也可以和OK镜联用。低剂量阿托品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等非常流行,简单易用,价格适中,但是目前中美都没有批准用于控制近视的适应症:美国临床来看,获批需要在2022年以后,美国获批进度可能影响国内该适应症的批准。此外,低剂量阿托品抑制眼轴增长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最后,即使获批后,OK镜+低剂量阿托品的效果是可以叠加的,不会影响原来会选择OK镜的人群。
多焦点/渐进软镜和框架镜已经使用多年,效果不如阿托品和OK镜,可作为补充手段。框架镜/软镜易于接受,且不需医生处方,价格适中。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风险,医疗事故风险,监管风险,原材料风险,商业贿赂风险,产品竞争格局风险。
报告正文:
一、中国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开始重点防控
1、(高度)近视大幅增加后期致盲性并发症风险
对于近视,一般-0.5D~-3.25D称为低度近视(1D等于100度,负数表示近视),-3.25D~-6.0D称为中度近视,-6.0D以上称为高度近视。目前高度近视一般占近视人群比例为10%左右。
(高度)近视除了本身影响视力造成不便外,还会增加视网膜脱落、脉络膜血管增生、白内障等致盲性并发症的发病率:以视网膜脱落为例,对于近视度数低于-4.75D的患者,该病的概率是0.015%;而对于-6.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该概率增加到了3.2%。
以视网膜脱落为代表的严重眼科疾病对患者视力造成不可矫正的严重影响,所以(高度)近视发病率的大幅提升将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社会负担。
2、我国的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已在高位
东亚(高度)近视发病率居首位。一方面近视在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包括亚太高收入、北美高收入、西欧等地。另一方面在东亚地区(中日韩等地),由于东亚学生课业繁重、书面相关时间较长,整体近视率居世界首位,2010年已经接近50%。按美国眼科协会预测,东亚地区近视发病率每10年将上升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初中生近视患病率达65%,高中生高达80%以上。根据报道,海淀区初三学生近视发病率已经从2006年的56%上升到了2015年的65%,中高度近视发病率从24%上升到了惊人的45%;而在高中更加繁重的学业压力下近视患病率达到80%。
若无有效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上升到51%,患者人口将快速上升至7.1亿人,高度近视患者可达4578万人。2050年该部分(4578万高度近视)近视患者到达致盲性并发症高发年龄,将大大加重国内医疗和社会负担。
3、国家制定近视防控目标
2018年8月2日教育部颁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近视防控的目标和措施,其中目标为:
1、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2、到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该方案规定学校:严格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
我们认为该方案将有利于医疗机构、视光中心等更多、更早的介入在校学生的近视筛查,各种近视进展控制手段也将随之得到更大力度的宣传、推广、应用。
2018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18版的《近视防治指南》,其中列举了单纯性近视的矫正手段,包括:
(一) 框架眼镜,包括多焦点和渐进镜;
(二)角膜接触镜,包括软镜、日戴硬镜和角膜塑形镜(OK镜),其中角膜塑形镜被首次列入《近视防治指南》;
(三) 手术矫正,包括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二、近视进展的病理和控制方法
1、近视加深的原因
近视的产生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近视的产生是遗传、环境、个人行为的综合作用导致,其中影响近视产生最关键的因素目前认为是户外活动的时间。
近视为什么会逐渐加深?
目前业内主流观点认为轴性近视的进展(本篇报告主要讨论轴性近视)的病理过程是近视-视力矫正后边缘屈光远视-调节反射-眼轴继续增长-近视加深。近视发生后,一般会采取视力矫正的措施,目前主流方法是佩戴眼镜(框架或者隐形眼镜),让中心焦点落在视网膜上。但一般的视力矫正会造成边缘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造成远视。由于眼球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会通过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Reflex)等来调节眼球对于边缘光线的屈光能力,但是后果是眼轴增长,近视加深。
调节反射是人眼从视远切换至视近一个反射。正常状态下,人眼视远,睫状肌放松,瞳孔处于较大的状态,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视近时,睫状肌收缩(收缩需要接受乙酰胆碱信号),瞳孔变小,晶状体变厚,使眼睛能够看清近处物体。
2、控制近视进展的原理
从近视加深的发展来看,边缘屈光的改善和调节反射的抑制是可以干预的环节。市面上比较流行的办法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1)OK镜、多焦点眼镜(框架和隐形眼镜)是针对视网膜边缘屈光的改善;2)阿托品等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药物是通过麻痹睫状肌来阻止调节反射的发生。
对于阿托品等睫状肌麻痹药品说,除通过睫状肌麻痹抑制调节反射外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其抑制近视的原理:1)阿托品结合M新胆碱受体(不仅是睫状肌)带来的生化变化导致近视进展得到控制,其中涉及到视网膜多巴胺的释放;2)瞳孔扩大后,多余的紫外线刺激导致近视得到控制;3)近视可能是眼球发炎的一个后果,而阿托品可以下调眼球炎症反应。
3、不同近视控制方法的汇总比较
由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近视一般呈持续加深的态势;而成年人一般近视程度不再加深或者微弱加深(部分职业除外)。所以对于延缓近视的手段研究一般都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本文也主要探讨各种手段对于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
一般近视控制手段主要分为三类:
1、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包括阿托品、环戊通和哌仑西平,且对近视度数加深的延缓效果靠前;其中阿托品,即使0.01%的浓度,效果也是该类药品种最强的。
2、多焦点/渐进焦镜片(软镜/隐形眼镜+框架),包括棱镜+双焦点组合镜、周边离焦控制软镜、渐变多焦点镜、周边离焦控制镜、双焦点镜等。
3、其他类,包括OK镜(没有近视度数控制数据),每天2小时以上的室外活动。
Jinhai Huan等人也对不同手段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增加的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可以看到OK镜对于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和0.01%的阿托品类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0.01%阿托品在该meta分析中对眼轴增长控制的结论与ATOM2和LAMP两个大样本的0.01%阿托品试验结果不一致。我们倾向于样本更大的ATOM2和LAMP的结论(后续有详细数据),即0.01%的阿托品对眼轴增长控制效果微弱。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劣势,所流行的地区也不同。低浓度阿托品和OK镜都是临床上比较流行的方法,但低浓度阿托品用于控制近视进展的适应症在中美都没有获批,OK镜在中美都有获批。所以OK镜在中国大陆的推广做得比阿托品更广泛(因为OK镜已经获批注册),成为中国大陆主流的近视控制手段。有报告称,印度和中国台湾的低浓度阿托品在青少年近视控制中的使用比例超过60%;东南亚发达国家,包括新加坡,低浓度阿托品也是较为流行的。在美国,各种手段都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包括多焦点/渐进的软镜和框架眼镜。
三、OK镜:角膜塑形带来视力阶段性提升
1、OK镜通过角膜塑形来改善边缘屈光并控制近视进展
角膜塑形镜全称为塑形用硬性角膜接触镜,英文名:Orthokeratology lens,以往也简称为OK镜。它是一种特殊设计的硬性隐形眼镜,通过戴镜产生的机械力学及流体力学作用,改变角膜前表面上皮层的分布,使得中央部变薄(曲率变小、变平),中周部变厚(曲率变大、变陡),重塑角膜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OK镜一般用于0-500度以内的近视进展控制。
OK镜控制近视进展主要是改善了一般眼睛造成的视网膜边缘的远视效果(Hyperopic Defocus)。OK镜将角膜塑形成为一个类似多焦镜片(首先压平中心部位,边缘弧度逐渐增加),使得无论中心还是边缘的清晰影像都落在视网膜上(边缘焦点也可落在视网膜前方),不会引起额外的调节反射和眼轴伸长,达到控制近视的目的。
2、OK镜的量产普及以计算机和精密制造仪器为前提
夜戴型OK镜直到2002年才在FDA获批上市。1960年代OK镜的概念和实物已经出现,不过当时制造硬件不成熟,效果不好、无法大规模的应用。1990年前后,批量、精细的制造OK镜的条件逐渐满足,包括:1、电子扫描角膜参数并以电脑数据形式存储;2)透氧性更好的材料出现;3)精密加工车床的出现(亚微米级别/0.1~0.01um的操作),实现量产。1994年,第一款OK镜获批上市,但是是日戴型。直到2002年,FDA才批准第一款夜戴型OK镜上市。2005年中国批准了第一款OK镜--来自欧普康视的梦戴维。
3、有效性研究:OK镜能延缓45%左右的眼轴增长
24个月的周期内,OK镜能够延缓45%左右的眼轴增长。这一数据是2015年两个不同的研究团队对之前进行的OK镜2年期的试验进行meta分析得出的结论,经过相关性和试验数据质量的筛选,最后只有7个试验入选,其中2个随机对照试验,5个人群观察试验。从其他OK镜的临床试验文献来看(后续有所提及),OK镜近视度数增加的延缓在50%/2年左右。
7个试验的简要情况如下:
此外入选meta分析的7个试验还有以下特点:
1、试验持续时间2年;
2、OK镜组3个月检查一次,视结果而定是否需要换片;普通眼镜组一般6月检查一次;
3、非双盲(OK镜和普通眼镜也没有办法双盲);
4、判断近视进展的标准都是眼轴长度(AL),而非近视度数。
从7个临床试验的结果上看,每个试验都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综合来看OK镜在6-12岁的儿童中能够延缓45%左右的眼轴增长。从meta分析本身看,各个试验间没有异质化差异,且合并来看OK镜能够显著的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加深。
上述结果只限于2年期试验,也有研究者对较长时间佩戴OK镜的效果做了研究。在各种关于OK镜的研究中,2012年T. Hiraoka等人对OK镜佩戴时间(1-5年时间)、对不同年龄、不同近视程度的的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加深的延缓效果做了研究。虽然样本量较小(两组分别有22、21人完成5年随访,时间较长,部分受试者退出),很多对比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是有一定的趋势性指导意义。
1)、OK镜对于近视的延缓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第1到第5年每年OK镜的延缓近视的效果为50%、21%、34%、25%、6%,前3年每年OK镜和对照相比眼轴长短增加值有统计显著的差异(插图);第1到5年累计OK镜对近视的延缓效果为50%、37%、36%、34%、30%。
2)8-12岁受试者中,年龄越小,OK镜的延缓作用越明显。但由于样本量太小,这只是一个趋势。
3)初始近视度数越高,OK镜的延缓作用越明显。但由于样本量太小,这也只是一个趋势。
4、安全性研究:OK镜主要不良反应是角膜炎,但发病率与隐形眼镜类似
过往资料中还没有报道OK镜片碎裂的案例,可见正常佩戴过程中OK镜片碎裂的可能性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OK镜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角膜炎、角膜擦伤/挫伤、视力下降等。其中角膜炎大部分原因是微生物感染造成,比较严重的包括棘阿米巴(Acanthamoeba)、镰刀霉(Fusarium)等微生物的感染。
从角膜炎的角度来讲,OK镜的安全性和软性隐形眼镜差不多。美国Bullimore等人做过调查,收集到了86位眼科执业医生、共1317人佩戴OK镜的病例,算上佩戴的时间,总共是2599个佩戴年(1164成人、1435小孩)。其中角膜浸润导致的眼红眼痛共有8例(6小孩,2成人),可以确定是角膜炎的的2例,全部是小孩。经过统计,Bullimore等人得出了佩戴OK镜导致角膜炎的概率为7.7/1万佩戴年,95%置信区间为0.9~27.8(可以理解成1万只眼睛佩戴1年的OK镜,7.7只出现角膜炎);儿童该概率为13.9/1万佩戴年,95%置信区间为1.7~50.4。不难理解儿童佩戴OK镜导致角膜炎的概率大于成人,因为在镜片处理、佩戴过程、佩戴时的卫生规范上,儿童更易出现差错或者失误。对比之下水凝胶隐形眼镜(软镜)导致角膜炎的概率为19.5/1万佩戴年,95%置信区间为14.6~29.5;有机硅水凝胶隐形眼镜(软镜)导致角膜炎的概率为25.4/1万佩戴年,95%置信区间为21.2~31.5。
从理论上讲,OK镜较软性隐形眼镜有更高的安全性:因为镜片的透氧性更好、表面打磨得更精细、顺滑,且只限于夜晚佩戴。
OK镜的佩戴也有造成角膜机械性损伤的概率(不超过1%),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对照试验,无法辨别这些机械性损伤是否来自OK镜的佩戴(还是来自佩戴不规范等其他原因)。从2004年欧几里得的OK镜美国上市的注册试验可以看出(PMA号:P10062),试验中有眼睛出现角膜挫伤、角膜扭曲等症状,但是无法辨识这些不良反应是否由其他因素造成(包括OK镜早期的制造精细程度,受试者的佩戴是否规范等)。
18岁以内停止佩戴OK镜会导致眼轴长度的快速反弹,延缓近视进展阶段OK镜需要严格持续佩戴。Audrey Chia等的报告中将同一持续佩戴2年OK镜的人群分为OK镜中断组和OK镜持续组, OK镜中断组在24-31个月佩戴普通眼镜,然后31-38个月恢复佩戴OK镜。在24-31个月中,OK镜中断组眼轴长度的增加值,远远超过了普通眼镜组和OK镜持续组,从而得出18岁以内停止佩戴OK镜会导致眼轴长度的快速反弹的结论。
四、阿托品滴眼液-简单易用,但还未获批适应症
1、阿托品通过抑制调节反射来控制近视进展
目前理论认为调节反射的产生导致了眼轴长度增加及近视的加深,所以抑制调节反射可以抑制近视的加深。
阿托品作为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能够作用于睫状肌上的M型受体,阻止睫状肌收缩,从而抑制调节反射。同类的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药物还有哌仑西平(Pirenzepine)、环喷托酯(cyclopentolate)等,也都具有睫状肌麻痹的作用(cycloplegic)。有研究者使用哌仑西平和环喷托酯等药物用于近视加深延缓的研究,但是总体而言阿托品的对于近视的控制作用在M型胆碱受体抑制剂药物是最强的,也是最常用的。
阿托品用于延缓近视加深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早在1900年Wells等人就开始使用阿托品来抑制调节反射从而延缓近视加深。期间不断有研究者探索阿托品在该领域的使用,特别是不同浓度的阿托品对于近视的延缓作用。
目前阿托品用于近视加深的延缓并没有得到FDA的批准,在美国该用途属于超适应症的使用。目前FDA批准的1%的阿托品硫酸盐滴眼液适用于3个适应症:1)睫状肌麻痹;2)散瞳;2)在弱视治疗过程中对健康眼进行干预的压制疗法。
阿托品滴眼液的使用一般是晚上滴后睡觉,一天一次。0.01%的低浓度阿托品也有早晚各一次的使用方式。
2、高浓度阿托品可强力控制近视进展,但副作用明显
高浓度阿托品可以取得60%-100%每年的近视加深延缓效果。近年来有大量的试验证明阿托品对近视加深的疗效,对于大部分试验而言,0.5%-1%的高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加深的效果在60%-100%间。Qianwen Gong等人对近年来实施的阿托品延缓近视的试验进行了整理,如下表:
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加深延缓效果剂量依赖。Shih YF等人对不同剂量的阿托品的效果做了研究,发现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加深延缓效果有明显的剂量依赖特征。作为对照组的普通眼镜佩戴者1年内增加-1D的人数占比为42%,而对于0.1%、0.25%和0.5%的阿托品滴眼液实验组,该比例分别30%、15%和5%。
0.5%以上的阿托品对于睫状肌的麻痹作用非常明显。包括畏光、近处视力模糊等。所以实际使用情况下,大部分医生处方的是0.01%~0.02%低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
临床阿托品滴眼液浓度不应超过0.02%。临床方面,Cooper等人通过3x3的I期临床试验,设定了一系列的症状标准来确定合适的阿托品临床浓度:1)至少5D左右的药后调节反射能力;2)眼间(一眼试验,一眼对照)瞳孔放大不超过3mm;3)近处视野模糊和畏光等副作用的主观描述。试验表明使用0.02%浓度阿托品时,瞳孔放大3mm左右,药后调节反射能力8D左右,各项主观陈述也良好。
一般用来防控近视的,都是0.01%的低浓度阿托品。
3、低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度数增加的效果估计在50%左右
低浓度阿托品(0.01%~0.02%)延缓近视度数增加的效果估计在50%左右。研究0.01%浓度的阿托品延缓近视效果的试验主要是ATOM2(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pia)和LAMP(Low-ConcentrationAtropine for Myopia Progression)。两者都是400人左右的临床试验:
ATOM2是研究0.5%、0.1%和0.01%阿托品的效果区别,不足的是没有对照组数据,ATOM2使用的两年期对照组数据来自之前ATOM1的数据。
LAMP试验是研究0.05%, 0.025%, and 0.01%浓度的阿托品抑制近视进展的效果,不足的是只有1年期的数据。
可以看到ATOM1和ATOM2的入组人群在年龄和初始近视度数上有明显的区别。所以用ATOM1的对照组数据来计算ATOM2 中0.01%浓度的2年期近视度数延缓效果有失偏颇。我们使用LAMP试验中0.01%浓度的阿托品近视延缓效果为基础,假设第二年近视延缓效果略小于第一年,则得到0.01%浓度阿托品延缓近视加深效果在50%左右的结论,接近ATOM2 59%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0.01%浓度的阿托品的近视延缓作用可能不是通过抑制眼轴增长来实现。在ATOM2试验中,虽然0.01%浓度阿托品2年期近视度数延缓效果明显(59%),但是眼轴长度变化和ATOM1的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别(0.41±0.32 vs 0.38±0.38),相比之下0.1%和0.5%的阿托品对于眼轴增长的抑制作用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同样在LAMP试验中,0.01%的阿托品1年期延缓效果明显(27%,p=0.006<0.01),但是其眼轴增长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距(0.36±0.29 vs 0.41±0.22,p=0.18)。反观0.05%和0.025%阿托品,眼轴增长延缓效果明显(0.05%和0.025% 的眼轴变化分别和对照组相比p值皆<0.001)。该数据表明0.05%和0.025%的阿托品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大概率是通过抑制眼轴增长(中间环节是抑制了调节反射);相比之下,0.01%的阿托品延缓近视度数增加不是通过抑制眼轴增长,而是通过别的信号通路。
头对头试验低浓度阿托品没有展现出对于OK镜的优势。2014年Hui-Ju Lin等人报道将OK镜和0.125%的阿托品滴眼液做了头对头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对近视进展的控制效果基本相同,而OK镜的眼轴增长控制效果要比阿托品要好。
4、低浓度阿托品目前来看安全可控
非眼部的副作用缺乏长期、确切的数据。阿托品作为胆碱受体抑制剂对非眼部器官的长期影响由于没有试验数据,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0.02%及以下阿托品滴眼液的安全性已经已经有数据说明。Cooper等人通过3x3的I期临床试验,设定了一系列的症状标准得出临床阿托品滴眼液浓度应该在0.02%及以下的结论。
0.01%的阿托品不良反应可控。ATOM2实验中,0.01%阿托品完成实验的人数为84人,其中没有人患过敏性结膜炎及涉及到眼睑的皮炎,睑板腺囊肿和涉及眼睛的其他不良反应只有2%和1%,13%的使用者最佳矫正视力稍微下降,总体来看不良反应可控。
0.01%的阿托品停药后,相比更高浓度阿托品,近视加速进展最不明显。在ATOM2试验中,0.01%、0.1%和0.5%组在使用了24个月的阿托品后,从24-36月停止使用阿托品。可以看到,0.01%组的近视反弹最小,0.1%和0.5%组的反弹非常明显。从36-60月三组都使用0.01%的阿托品进行治疗,最后0.01%组的近视控制的最好。根据此实验结果,可以得出0.01%阿托品是延缓近视进展较好的选择,因为停药后反弹最为轻微;且在使用阿托品进行近视控制时,停药要采取逐渐减小浓度/使用频率的措施。
5、预计国内临床进度会比较慢
低浓度阿托品应用于近视,主要还是在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亚洲地区。原因可能是,亚洲人与白种人的虹膜色素不同,对阿托品的反应不同。
中国台湾低剂量阿托品控制近视临床试验报备最多。可以看到在Clinicaltrial上报备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最多的是中国台湾,一共报备了5个,但是样本人数较少。
新加坡地区报备的临床试验最为严谨。新加坡地区报备了2个试验:400人的ATOM2(结果已发表)和570人的ATOM3,2个都是随机双盲(或者四盲)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人数最多,设计最为严谨。可以推断新加坡对于低剂量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非常重视,预计该适应症的使用也将注册。
预计美国方面2022年完成III期临床。从Clinicaltrial网站上看,美国境内用0.01%阿托品治疗近视的III期临床试验将于2022少,属于I/II期。我们估计FDA批准0.01%阿托品用于近视控制要在2022年以后。
中国大陆方面,对于0.01%的阿托品仅有兴齐眼药获批临床试验。我们估计,在缺乏非眼部器官的长期安全性数据,而且FDA没有获批的情况下,国内监管机构在审评审批0.01%阿托品近视适应症时,会非常谨慎,进度会比较慢。
另外,由于OK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原理并不同,我们估计将来两者联合使用的可能性较大。
五、多焦点镜片:传统镜片调整 容易接受
1、多焦点镜片最早是为老年人设计
改善视网膜边缘的远视效果(hyperopic defocus)是双焦点/多焦点(Bifocal/Multifocal)和渐进式(PAL,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镜片控制近视进展的关键。一般眼镜(包括隐形眼镜)由于透镜的基本属性,在中心光线落在视网膜上时,视网膜边缘影像落在后方在调节反射及相关作用下,眼轴会伸长让边缘的清晰影像落在视网膜上,从而造成眼轴增长和近视加深。但是双焦点或者渐进式的镜片能解决这个问题。
多焦点镜片的发展,最初的多焦点镜片是解决老人远视+近视的问题:
1824年John Isaac Hawkins 发明了三焦点镜片并称双焦点镜片是富兰克林在1760年代发明的。当时的镜片是用不同的镜片凭借所得,上框时易碎裂。
1955年Younger Optics公司发明了第一副“无缝”双焦点镜片,并成为现代渐进式镜片的前身。
渐进镜片的发展:
1907年有了第一个PAL的专利,但是从来没有商业化生产过,只是说明概念很早就有了。
1922年Duke Elder通过非球面镜的设计发明了全球第一款PAL,品牌为Ultrifo。
1959年Société des Lunetiers (现在的依视路/Essilor)推出了第一款现代设计的PAL-Varilux。
1972年Maitenaz掌握了完整的非球面设计和制造流程,推出Varilux 2。
1983年蔡司推出自己的PAL产品Gradal HS系列。
控制近视角度,框架眼镜的镜片和一般是双焦点和渐进焦点设计,而隐形眼镜镜片则有同心圆、圆形辐射和上下式的设计。
以蔡司的成长乐为例,框架镜片分为两个部分。中间部门高屈光,可以将远处的视野聚焦在视网膜上;边缘的镜片低屈光,边缘视野聚焦在视网膜上或者视网膜前,防止近视的加深。
2、有效性研究:框架多焦点/渐进镜能够延缓20%左右的近视加深
24个月的周期内,框架多焦点/渐进镜能够延缓20%左右的近视加深。这一数据是Li SM等人为进行meta分析收集、筛选出来9个框架多焦点/渐进镜试验。但是从异质性来看,9个试验之间差异较大。从该9个试验数据还可以得出,亚洲儿童较欧美儿童更为受益,近视度数越高、延缓效果越明显等结论。
3、有效性研究:多焦点/渐进软镜(隐形眼镜)能够延缓25%-45%的近视加深
24个月的周期内,多焦点/渐进软镜能够延缓25%-45%的近视加深,眼轴增长控制在30%左右。这一数据是Li SM等人为进行meta分析收集、筛选出来8个多焦点/渐进软镜试验:包括5个同心圆双焦软镜/concentric ring bifocalsoft contactlenses (CCML)和3个边缘渐进软镜/peripheral add soft contact lenses (MCL),对照组都是普通软镜。但是从异质性来看,8个试验之间差异较大。其中2年期的试验有3个:同心圆双焦软镜1个,边缘渐进软镜2个:
同心圆双焦软镜的视力控制效果25%左右,眼轴增长控制效果30%左右。
边缘渐进软镜的视力控制效果45%左右,眼轴增长控制效果28%左右。
头对头试验中,OK镜效果更优或者和多焦点软镜持平。2015年Pauné等人报道了使用放射型渐进软镜(SRRG)和OK做了头对头的试验的结果,虽然试验人数较少,但是还是能有趋势性的指导意义。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2年时间内,SRRG和OK镜都大幅控制了近视和眼轴增长(近视控制43% vs67%,眼轴控制27%vs38%),控制效果和普通框架眼镜相比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是OK镜无论是在近视度数控制还是眼轴增长控制上,都有优于SRRG的趋势。
2016年Turnbull等人使用双焦软镜和OK镜做了头对头的病人回访对比,其中OK镜56人,双焦软镜32人,对照22人。试验结果显示OK镜和双焦软镜对于近视的控制效果、对于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基本一致。
4、多焦点/渐进镜的安全性类似一般框架眼镜及隐形眼镜
对于多焦点/渐进镜片,最常见的问题是对于焦点切换感到头晕、不适,但该类问题一般都会在配镜时发现,从而改用其他控制近视的方式。
对于多焦点/渐进软镜,由于和普通软镜(隐形眼镜)一样的材质,所以在不良反应上和隐形眼镜差不多:例如对溃疡性角膜炎而言,每次佩戴/取下的软镜发生率在每年万分之5左右;对于长期佩戴的软镜(夜晚不取下)发生率在万分之20左右。
六、不同方法组合能产生更好的控制近视进展效果
由于不同的近视控制手段有着不同的原理:比如OK镜是通过改善边缘焦点来起到控制眼轴增长/近视进展的效果,而0.025%的阿托品则是通过抑制调节反射来控制近视进展。所以部分手段之间的效果是可以相互叠加的。
2018年Lei Wan等人对比了单纯OK镜vs OK镜+0.025%阿托品控制近视的效果,无论是对于600度以上还是以下的近视人群,OK镜+0.025%阿托品的效果较单纯OK镜都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优势。
七、相关个股
1、欧普康视:OK镜龙头企业,量价齐升(强烈推荐-A)
2018年分产品来看:角膜塑形镜收入3.10亿元,同比+40%;毛利率90.46%,同比提升2.13个百分点,我们测算平均出厂价接近1000元,同比提升16.9%,我们估计出厂价提升的原因:一方面,价格更高的AP和DV的占比提升,另一方面,公司直销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从销量端,角膜塑形镜(主要是梦戴维)去年销售33.5万片,同比增长19.7%,比我们了解的行业增速低,我们判断,一方面,一些民营眼科医院代理了国外OK镜品牌;另一方面,欧普康视自建眼科门诊的做法也与一些民营眼科医院形成竞争,这两方面可能影响了欧普康视在民营眼科医院的销售,但我们认为这一影响在今年将减少。
终端覆盖继续快速提升,18年直销占比接近50%。18年公司的合作医院和零售机构又增加了100多家,期末已经覆盖超过800家医院。公司在加强自身队伍的医院覆盖及并购部分终端后,直销比例快速提升:18年直销收入2.19亿,同比+101%,占比收入比例从17年的35%提升到了18年的48%。18年经销收入2.39亿元,同比+19%。直销和经销毛利率均有提升,我们估计是角膜塑形镜单价提升导致。
近日市场有传言,其他国内厂家的角膜塑形镜将获批,我们认为,对于欧普康视并没有直接影响:第一,国内已有8家企业获批,其他国产厂家上市也就是增加1个企业;目前角膜塑形镜在8~18岁近视儿童中的渗透率还非常低,我们估计仅仅1%左右,各个厂家之间是需要合力做大蛋糕,而不是抢蛋糕。第二,我们了解即将获批企业的价格远高于欧普康视的DF和AP,但又低于DV,与阿尔法等外企价格差不多。这就表明,角膜塑形镜并不是一个可以打价格战的行业,新厂家无法靠价格低就抢占市场。
盈利预测:我们预测 2019~2021年 净利润35%/32%/33%,EPS 分别为1.30/1.72/2.28元,当前 19pe 41x。目前我国大力推动近视防控,公司作为国内OK镜龙头企业,受益明显,继续强烈推荐。
风险提示:产品销售不达预期,医疗事故风险;竞争加剧风险。
2、兴齐眼药:低浓度阿托品刚刚获批临床(暂未覆盖)
兴齐眼药申报了两个规格的阿托品:用于睫状肌麻痹的高浓度硫酸阿托品,已于2018年8月申报生产;用于儿童近视的低浓度硫酸阿托品,于2018年10月被受理临床,2019年1月获得临床批件。
兴齐眼药目前主要产品是眼科用药,包括迪可罗(氧氟沙星眼膏、滴眼液、眼用凝胶)、速高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滴眼液)等。
兴齐眼药已经预告2018年业绩,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19.78%,归母净利润1419万元,同比下降64%。净利润下降原因:1、部分产品原材料采购价格上升,导致毛利率略有下降;2、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销售人员薪酬及差旅费同比增加;4、公司2017年投资沈阳兴齐眼科医院,虽开业但无规模化营业收入,仍处于亏损中。
八、风险提示
政策变化风险:国家发布的近视防控目标和防治指南可能出现变化,对相关产业的扶持有可能变化。
医疗事故风险:无论是阿托品还是OK镜等手段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对产品推广销售造成冲击。
监管风险:中美药监部门对于新产品的注册批准存在不确定性。
原材料风险:目前OK镜、部分多焦、渐进镜的原材料全部来自进口,极端情况不排除中美贸易战影响原材料的进口。
商业贿赂风险:部分近视控制产品,销售人员可能通过商业贿赂的形式达到推广的目的。
产品竞争格局风险:所有的近视控制产品都没有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存在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加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