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清晨,台北七海寓所内,七十八岁的蒋经国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起床服药后感觉仍未好转,于是叫来医生做身体检查。
医生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危急的征兆,只是叮嘱蒋经国最近要注意身体,不要过度劳累。
可就在当天下午,蒋经国正躺在床上休憩时突然喷出一口鲜血,紧接着身体状况呈断崖式恶化,于下午3点55分因心肺衰竭不治身亡。
蒋经国的离世十分的突然,就连家属都表示,在离世前他未立下任何的遗嘱,可见就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天来得会这么快。
一时间台当局对于蒋经国的猝死众说纷纭,而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因为张宪义携台湾核计划赴美而急火攻心猝死。
那么,张宪义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两件事又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核计划破产与蒋经国之死
1949年底,经过了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逐渐接近尾声,蒋介石携众国民党高官及家眷败退台湾。
然而蒋介石却贼心不改,依旧妄想着在美国的扶持下反攻大陆,围绕着海峡两岸关系,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
1964年10月16日,是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不仅表示着中国步入有核国家之列,更是维持长久治安的强有力保障。
可台当局却一点也不为这个消息感到开心,尤其是蒋介石一连几日吃不饱睡不好,整日愁容满面,心里还特别的恐慌,中国大陆的国防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其实早在1963年,蒋介石就已经在布局研制核武器的计划,当时在日月潭的涵碧楼宾馆,蒋介石宴请了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博格曼。
长达三天的密谈让蒋介石对研制核武器奠定了十足的信心,当即就设立了研发机构,成立“中山科学研究院筹备处”。
正是在这时,刚刚从台湾陆军理工学院(后改为中正理工学院)毕业的张宪义进入中山科学院任职。
当时筹备处主任是唐君铂,科学院下设核能、火箭、电子三个研究所,建立之初各个项目尚在筹备中,处于理论阶段。
1968年,“新竹计划”方案正式启动,紧接着筹备处更名为“中山科学研究院”,并聘请了博格曼为顾问,企图利用以色列先进的研究经验带动台湾核计划的进展。
美国虽然支持台湾独立,但前提也是为了打压中国的发展,在获悉台当局研制核武器后苦于没有证据,只能旁敲侧击表示不支持台当局研制核武器。
蒋介石明面上答应绝不会研制核武器,可私底下却在进行严密的部署,尤其是大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蒋介石更是如坐针毡。
正当蒋介石为发展核武器发愁时,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的一条建议让蒋介石看到了另一种途径。
吴大猷认为台湾当局发展核武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倒不如把核计划交给民间的原子能委员会来管理,还能获得美国的支持购买核原料。
蒋介石反复斟酌后觉得这个办法确实可行,不过他想的不是听从建议放弃核计划,而是拿民间核计划当幌子,暗地里研究核武器。
紧接着台当局就向美国采购了核能发电厂,并从加拿大订购了一个四十兆瓦的重水式核子反应堆。
与此同时各方面都已经就位,代号为“桃园计划”的核武器研究方案正式启动,可就在这时一个噩耗突然传来。
1971年基辛格访华为中美关系打开新的篇章,后经过“乒乓建交”后中美关系正式破冰,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建交。
紧接着联合国也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权,这一伟大历程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而对于台湾当局来说无异于是个致命的打击。
因为美国决心要与中国建交,命令警告台湾当局不准节外生枝惹出事端,对于台当局从事核武器研究的事情美国也多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三令五申的警告蒋介石不要触碰红线。
而蒋介石依旧阳奉阴违,表面上承诺不会再继续核武器研究,实际上研究所的核反应堆始终24小时不停运转。
直到蒋介石去世也没有亲眼目睹一手缔造的核武器诞生,不过核武器计划并没有随着蒋介石的去世而终止,其子蒋经国结果政权后核武器计划被保留下来,并且继续进行着。
并且此前被蒋介石派往美国留学的张宪义学成归来,让蒋经国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让台当局成为有核“国家”。
不过当时蒋经国面对这美国的压力举步维艰,国际原子能机构发现台北的核设施中500多克的钚不翼而飞。
美国当即就此事向台当局提出质问,对此蒋经国公开表示称:“台湾已经拥有核武能力,尽管并不打算制造核武器,绝不参加任何涉及再加工的活动,将朝向和平而不是武器。”
随着张宪义的加入,台当局核武器研究计划进度远超预想,而张宪义也被蒋经国列为军方重点培养对象,将其提拔为台湾中山科学院核能研究所上校副所长。
时间来到1987年,台当局距离拥有真正的核武器就只差最后一步,所有的模拟数据都已经完成,只需要完成核试爆,就可以正式宣称拥有核武器。
然而就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台湾核计划实施的关键人物张宪义突然失踪,并且带走了核计划的关键资料,数日后又传出张宪义“叛逃”美国的消息。
巧合的是就在蒋经国得知张宪义“叛逃”美国的当日下午,就猝死在家中,因为去世得太过突然,甚至连遗嘱都没有留下,一时间引起了许多的猜测,更有人说蒋经国是得知此事后急火攻心而死。
事实上,蒋经国从1987年10月就因为糖尿病引发的足部神经炎而无法行走,但病情相对来说还算稳定,突然猝死难免会惹人议论。
不可否认的是张宪义的“叛逃”的确对台当局的核武计划以及蒋经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蒋经国去世后美国借着台当局局势混乱决定将其核计划一举摧毁,以取消对台“军事保护”作为威胁,用“不可置否”的态度让台当局签下了放弃核武器的协议书。
1988年1月18日,美国派出核查人员突袭台湾中科院核研所,将所有的核反应设施全部摧毁,强行拆除价值18.5亿美元的重水反应堆,甚至在拆卸过程中引发了六次氢气爆炸。
在这一刻两代人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蒋介石和蒋经国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核武器研制成功的那一刻,而台当局的核武器研究成果也被悉数摧毁,乃至以后都无法再进行研究。
事后台湾高层对于此事进行了严密的调查和梳理,发现张宪义“叛逃”其实是早有预谋,只是台当局疏忽大意才会铸成大错。
真相
1988年1月8日,张宪义的妻子洪美凤带着三个孩子前往日本旅游观光,对于张宪义这种特殊人员,不只是他本人,就连亲属出入境也要上报审批。
当时张宪义上报的是妻子及孩子将于12日返回台湾,而且台当局的安全机构考虑到张宪义本人还留在台湾,便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
1月11日,按照惯例台湾军方召开了每年一次的“自强会谈”,张宪义所谓核能所的上校副所长也需出席会议,便以此为由向核能所请了五天的假。
可是会议召开后张宪义只出席了第一天的会议,而后的几天里连续缺席,军方以为他有事回核能所了,而核能所因为他告假参加军方会议便一直没有怀疑。
其实张宪义早已经在美国中情局的安排下持新加坡假护照从高雄出境,又专机从香港飞往美国西雅图。
在出发前张宪义借中情局之手转交给了妻子一封信,信中写道:
“我现在在台湾,经过‘公司’安排,正准备从高雄飞香港,再从香港搭美国的联合航空飞到西雅图。我会在西雅图和你会合。整个行程,请一切听从李小姐(即中情局特工)的安排。”
不久后张宪义与家人在美国相聚,并受到美国的特殊保护,台当局再次收到张宪义的相关消息时,他已经向美国披露了台湾的核计划,一时间在台湾高层引起了“剧烈的震荡”。
至于张宪义为什么会“叛逃美国”,又是什么时候跟美国中情局扯上的关系一时间成了迷,直到多年后《纽约时报》的记者提姆·韦纳出版了一本名为《灰烬的遗产:中情局历史》后,那段不为人知的过往才终于揭开。
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不久,美国就一直在暗中进行调查,授命中情局在国民党中安插特务人员,以掌握核心情报。
而台湾研究所成立后,蒋介石对此十分上心,特意挑选了骨干人员送往美国进修学习。
在被选定的人员中就有刚从台北陆军理工学院(今中正理工学院)毕业加入研究所不久的张宪义。
作为一个普通出身的军校学员,能够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张宪义的内心万分感激,临出发前还信誓旦旦的许下誓言,待到学成归来一定要助力台当局的核事业发展。
蒋介石对此也是深信不疑,可没想到的是台当局缜密部署的核计划就是毁在了这样一个亲信手中……
张宪义刚一到美国中情局就注意到了他,只不过没有着急出手,一直在暗中调查他的信息情况。
而对此浑然不知的张宪义来到田纳西大学后,一心只想着研究和学习,将其他的事情全都抛诸脑后。
待到时机成熟后,中情局的官员开始在各类学术会议上有意接近张宪义,慢慢地熟络后对他说道:“我们公司对你的论文很有兴趣,可以跟我们谈一下吗?”
中情局以公司为掩护接近张宪义,让他没有任何提防,紧接着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笼络他。
据后来的有关报道称,中情局为了拉拢收买张宪义,以他的名头在瑞士银行开了多个账户,并长期向账户里注入资金。
除了钱财以外中情局人员还投其所好,送他一些与爱好有关的收藏品,当然过程中也参与到胁迫。
最终,张宪义还是在美国中情局的恩威并施中败下阵来,沦为了中情局的间谍。
中情局为了使这颗棋子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其进行培养。
尤其是心理素质方面,特地对张宪义进行了测谎练习,正是因此他才能顺利地进入台湾研究所,并接触核心计划。
在张宪义取得纳西大学核子工程博士返回台湾的当天,刚下飞机就被一群黑衣人胁迫带走,进行了漫长的测谎试验,幸亏中情局早有准备,张宪义才能顺利的通过测试。
进入研究所后张宪义每隔两三个月就会独自前往士林夜市,为的就是向中情局的特工传递情报。
直到台当局的核计划研究已经进入到最终阶段时,张宪义收到中情局的指示携带着相关机密文件潜逃至美国。
轰动一时的“张宪义事件”让作为当事人的张宪义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受到了诸多台湾民众的谴责。
张宪义在完成中情局赋予的使命后便跟家人定居在维吉尼亚州泰森角附近,被媒体得知后立刻就搬走,不论是中情局还是他本人都不希望在这个时候抛头露面。
台当局在得知了事实真相后一直想要将张宪义缉拿回国,可惜在美国的庇护下一直未能实现。
1998年蒋经国去世十周年前夕, 张宪义曾写信传真台北《联合报》表示:台湾停止研发核武, 乃是双赢结果。
两年后,张宪义的逮捕令失效,而有关媒体再次刊登报道称张宪义一家已定居埃达荷州,未来并没有回到台湾的计划,震惊一时的“张宪义事件”也就以此告终。
后记
2017年,时隔多年张宪义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是在美国公开接受“中研院”副研究员陈仪深采访
当时张宪义曾发表成书:“我不是为金钱,也不是为‘平反’,而是要还这笔欠了快30年的债。”
言语之中不难得知,这些年他在美国生活得似乎并不如意,那种在外漂泊思想的心情或许千言万语也道不尽。
至于张宪义的行为究竟是对还是错,还要交给时间去评判,至少对于中国而言,台湾当时研制核武器完全与“一个中国”的愿景背道而驰,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