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国,是中国之外唯一以华族居多的国家。历史上,新加坡曾属马六甲苏丹王朝辖地,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当时,中国人民正饱受战争、饥荒与贫穷之苦,一些华人背井离乡来此谋生。他们在新加坡繁衍生息,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提高,有的涉足于政坛,在殖民当局担任领导人。
1942年二战期间,日寇从英国人手里将新加坡夺走。日本人占领新加坡三年内,对当地华人展开了有系统种族清洗,大约10万人死于大屠杀。二战结束后,新加坡人民有了政治觉醒,认为只有靠自己才能保卫这片土地,间接促成新加坡脱离英国统治走上独立道路。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两年后正式独立。经过数十年发展,新加坡成为亚洲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令人惊讶地的是,新加坡这个曾备受日寇荼毒的国家,竟存有日本海外最大公墓,而且一甲级战犯衣冠冢赫然在内。这座日本人的公墓坐落于新加坡中北部杨厝港附近,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造访过这座墓地,当时此处尚未大规模开发,墓地周围还相当荒凉。如今,日本人墓地周围环绕着很多漂亮洋房,环境非常优雅,已被新加坡政府开辟为一个公园。
墓地公园总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墓碑共有910个。该墓地始建于1888年,当时收埋一些死在本地的日本南洋姐。后来,也有本地各类日本平民埋葬在这里。二战时,战死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一些日本军人也葬在这里。其中,“菊兵团将士之英灵墓”显得颇有“气派”,21个陆军曹长、伍长、兵长的墓碑并排而立,该师团是日本陆军中是唯一拥有皇家标志的部队,曾参与了南京大屠杀。
二战以后,欧洲一些经历过纳粹屠杀的国家,也为德国死亡军人修建过集中安葬的墓地,但对党卫军的遗骨进行辨别和处理,尤其是那些参与过大屠杀的党卫军迄今没有墓地,在纪念文字中也抹去他们的名字。墓地中,最为刺眼的当属甲级战犯、日本元帅寺内寿一的墓地。此人双手沾满了中国和东南亚人民的鲜血,在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前病死新加坡。
寺内寿一死后,日本一些战俘秘密采集石料,一夜之间就修起这座陵墓,当时英国殖民当局据说大为恼火。后来,寺内寿一的骨灰被移回日本,其灵位至今仍在靖国神社供奉,现在掩埋的是衣冠。每天,到这里来参观的日本人不少,但在门口布告栏里贴着日英两种文字的布告,上写“未经许可不得在此举行任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