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7年辅导800家创业公司后,他眼里的新加坡创投市场是怎样一番场景?

编者按:本文来自 Tech Collective,原文标题A deep look into Singapore’s startup ecosystem with TRIVE。

TRIVE(此前名为 TRi5 Ventures)是新加坡的一家 VC,投资种子轮和 A 轮的科技创业公司,有 7年多的风险投资及咨询经验。其合伙人 Christopher Quek 为800多家创业公司提供过咨询服务。关于新加坡融资市场的潜力,创业领域的优势,是否该鼓励下一代创业,能否会在当地诞生更多独角兽公司,我们和他聊了聊。

以下为采访摘要,Enjoy~

之前你曾经提过,新加坡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总是追逐流行的商业创意。你是否意指新加坡创投圈商业模式抄袭成风的现象?你现在还这么觉得吗?

是的。这么说吧,我从2011年起开始为创业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至今已服务超过800家。新加坡创业者一般会承认他们受到美国商业模式启发,并想将那些精华的部分复制到新加坡本土。

但现实是,新加坡本土商业环境跟美国的商业环境差距很大。在有限的市场体量下,随意复制同质化商业模式会导致其在新加坡商业环境中“水土不服”。

此外,我发现新加坡创业者往往会错判本土商业环境的优劣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导致了思维模式的固化,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当前,新加坡总体融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持续进场。在你看来,新加坡融资市场未来的潜力还有多大,亚洲其他地区融资市场的潜力又有多大?印度和中国独角兽数量不断增加,印尼的高估值创企也在不断增长。

这么说吧,新加坡是东南亚 VC 融资的重心。2017年,新加坡 VC 交易总额达230亿美元,其中75%的交易顺利完成。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许多新型的大基金(专注投资 B 轮以上或基金体量在1亿美元以上)越来越关注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项目。此类基金主要包括 Vertex Ventures、Insignia、百度、B Capital、Vickers Ventures 和 Openspace。但即便存在 Grab、Go-Jek、Tokopedia 这样高估值的独角兽创企,东南亚创业公司的整体估值依旧偏低。

个人认为,尽管大基金主要投资 B 轮左右的公司,但未来两年内东南亚市场出现融资泡沫的概率仍然很小。由于东南亚创投市场整体发展缓慢,该地区诞生的创业公司普遍质量不高。对那些总部设在新加坡的创业公司,除非能够证明自身拥有独特卖点(USP)、行业壁垒或者能够提出颠覆性解决方案,否则在晚期 VC/PE 那里很难获得较高估值。而最困难的在于,这类初创公司需要向风投机构们展示公司交易量的高速增长。

说到底,跟印度和中国这种坐拥10亿人口市场的国家相比,东南亚地区的商业环境还是存在本质差异。东南亚地区由10个经济发展及政治生态各异的国家组成,市场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对于任一创业公司来说,当它们发展到 B 轮以后都很难获得较高估值。

你觉得新加坡真的需要这么多创业者吗?新加坡政府对于国内创投生态的关注足够吗?跳出地区基金的营利模式来看,我们现在还鼓励下一代继续创业吗?

相比接触过的东南亚其他创投市场,新加坡政府在创投的硬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很棒,比如邀请科技巨头来国内设立办事处,并发起成立像 Block 71 这样的开放平台。

尽管如此,新加坡的创投生态(社群文化建设和凝聚力文化)发展依然后劲不足,不足以带动创投市场实现整体飞跃。这一问题实际需留待新加坡本地创投群体发展成熟后才会自然解决,但政府同时需要提倡一种“不求回报的”创投资金支持。

新加坡需要新兴创业者群体的不断扩张,用以逐渐更替那些传统企业家。传统出行领域公司(如SMRT、ComfortDelgro)在对抗新兴网约车巨头 Grab 和 Go-Jek 的战役中会逐一败下阵来。很快,区块链金融企业也将入侵该地区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夺走上一个时代的辉煌。

新加坡需要本土创业者群体在国内掌舵,也需要大量雇佣本地人才,持续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依靠暂驻本地的外国企业,妄图通过他们来增强新加坡整体经济实力的想法是极其荒谬的。我认为,如果我们当前不认真思考如何培育新加坡下一代创业者,长远看,国际科技巨头在本地的扩张必将压过新加坡本地企业的发展。

除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学院项目 (NUS NOC),新加坡高校和政府目前所做的努力还极为有限。新加坡本土创投圈需要在融资、连接、指导等方面培养一种不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的创投文化氛围。健康的文化才能培育出真正合格的新加坡未来企业家。

我们都知道你本人希望打造出东南亚地区的独角兽公司。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提到过非新加坡本土创业公司的估值往往高于新加坡本土创业公司。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新加坡本地企业走出国门,成为新一代独角兽。(Min Liang Tan 创立的雷蛇诞生于美国,而非新加坡),同时也号召新加坡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培育这样一群创业者群体。

在和新加坡一些身家百万的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新加坡本地拥有大量聪明乐观、思维活跃的企业家,但他们周围那些保守的新加坡人思维模式亟需改变。我们需要给创业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能一味指责创业过程中的高风险行为。政府官员不能只关注那些科技巨头,应该给予创业公司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反过来,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也理应回馈培育他的创投生态,并为下一代创业者积极提供指导和帮助。

个人认为,我们得在未来10年才能看到由新加坡人主导的独角兽公司。但这一判断并不影响我们向目标前进的步伐。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些适应新加坡本地生态的独角兽企业,比如 Grab 和 Lazada。你觉得新加坡未来会成为东南亚独角兽企业的聚集地吗?

我之前和一些新加坡政府官员交流过,我们一致认为:长久以来,新加坡邀请国际高净值企业来新设点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另外,鉴于东南亚地区的重点投资活动仍然集聚新加坡,那些有潜力成为独角兽的企业迟早都会考虑在此设立办事机构。综上,我认为新加坡未来一定是东南亚独角兽的聚集地。

你认为新加坡在创业领域的哪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某一具体行业、人才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其他?

新加坡创投生态系统的发展速度一直比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要快。当前,单纯发展新加坡本土市场已经不可行,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新加坡自身在工程科学等技术领域深耕。

新加坡已经提出“智慧国家倡议” (Smart Nation initiatives),其中电力交通(据传 nuTonomy以4.5亿美金售出)、能源解决方案、区块链、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物联网、数字医疗和生活类应用成为发展重点。政府同时斥资120亿美元支持 RIE2020(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 被认为是新加坡国家战略的基石),由此也可见国家对于创新事业的重视。

当前,新加坡在创投生态发展之路上大体行进顺利,但与之前相比,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举例来讲,IP 技术的商业化尚需时日,而当地 VC 也尚未完全融合进创投浪潮。这些都需要注意。

宏观看来,东南亚创投圈目前发展如何?

对于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来说,其创投市场发展暂时无法与新加坡相比。东南亚地区目前聚焦消费者市场、电商和物流领域。该地区市场极其分散且面临区域洗牌。除去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区块链公司,他们之中很少出现 deep tech 公司。区块链技术将逐渐成为解决无银行账户和中低收入人群金融问题的主要平台。

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在每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各异,而且这些市场往往非常复杂,但是我依然在其中发现了很多活跃的企业家。尤其是在越南和马来西亚,尽管客观条件上还面临种种困难,他们依然取得了很大进步。

你如何评价 TRIVE 在东南亚创投圈现在的位置和其今后五年的愿景?

我们的愿景一以贯之——帮助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的企业。TRIVE 是一家由创业者建立的 VC 机构,因此,我们在东南亚地区白手起家的经验就是天然的资源优势。对于需要指导的早期创业团队以及将要步入 A 轮融资之后的创业公司来说,这些经验尤其重要。

我们很清楚:创业生态圈需要自身的不断成长。因此,TRIVE 这些年来做了很多创业社群融合的动作,其中包括之前的 NEXT50.sg initiative 、Life without Regrets 项目,以及现在免费管理的 the S$40k Startup SG Founder Grant(给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指导)。

我们始终希望通过自身行动,深耕新加坡市场,继而辐射东南亚创投圈生态建设,为东南亚地区创投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自身而言,我对于培养和教导新加坡青年一代创业者一直抱有极高的热情,指导过30多位创业者,见证过他们的辉煌和失意。未来,我希望有机会孵化更多价值百万的创业公司,也期待和年轻一代的新加坡创业者们一起为新加坡经济构建光明的未来。

36氪国际站KrASIA出品,编辑:科壳可氪

“出海频道”已经在36氪app上开出来了!将为大家集中地提供出海的好内容(今年会特别聚焦东南亚)。来,跟着小动画,三步置顶出海频道,一键直达关键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