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惠婷)白纹伊蚊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的优势蚊种,作为全球最具侵略性的入侵生物之一,它也是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近年,中国科学家们把核技术应用到白纹伊蚊控制领域,并获得世界认可。究竟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总台记者近日探访位于广东东莞的“蚊子工厂”,揭开这一谜题。
位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的“蚊子工厂”面积不大,只有800平方米。但它的来头可不小,是属于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旗下的研究单位。自去年12月建成投产以来首次向媒体开放。
记者了解到工厂只有7名工作人员,一周能饲养差不多500万只蚊子。虽然任务是灭蚊,工厂的“产品”却是雄蚊。在这里,车间的流水线就是虫卵孵化到幼虫再到成蚊的过程。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则是雌雄分离和辐照节育环节。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特聘研究员张东京介绍蚊子工厂的关键技术,“核技术(应用)是我们节育雄蚊的一个主要方法。我们有一个辐照间。雄蚊经过一个核技术的辐照之后,它就变成了一个绝育的雄蚊,(如果它)跟野生的雌蚊交配的话,就可以导致野生的雌蚊不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核技术应用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1982年,美国采用这一手段消灭了在动物伤口产卵引发致命疾病的绿蝇。而辐射绝育法灭蚊取得关键性进展还是近年的事情。
2019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团队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十家单位30多位学者把用辐射等方法给昆虫做“不育手术”的研究成果发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向世界证明了昆虫不育技术应用于蚊媒区域性控制的可行性。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主任吴忠道介绍:“蚊子在实验室养,就像我们在实验室(繁殖)熊猫一样的,它还要有野外生存的能力,这是我们的一个技术要点。第二,我们的核心技术就是怎么能达到绝对100%的公蚊,这是我们(另一个)的技术要点。前期的研究比较复杂,但是它一旦(在技术上突破)变成了程序化,(实现起来就)很简单。把它放在仪器设定辐射剂量就可以了,几分钟几秒钟就完成了。”
这种昆虫不育技术能减少大规模使用杀虫剂造成的化学污染,杀蚊选择性强,不祸及其它生物,并且不会诱导蚊子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持久,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在一个区域内根除特定蚊虫、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的现代生物防治技术。
这项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可。今年6月,中山大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约,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协作中心,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控制蚊媒传染病和国际公共卫生健康挑战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非洲是疟疾的高发区,民众多因按蚊叮咬染上疟疾。有关蚊子节育的研究对援助非洲防治疟疾意义重大。去年,张东京受命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国家传染病中心,为当地提供昆虫不育技术的指导。张东京说:“我去参观他们一个新的(蚊子)工厂,了解他们的饲养情况,然后我给他们提一些建议。主要是根据我们在伊蚊上的一些饲养经验,帮他们优化了一些饲养的方案。”
目前因为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中心原定的国际交流和援助计划只能通过线上交流的形式开展。今年,中心已先后与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合作举办蚊媒控制视频研讨会,线上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培训人员等。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主任吴忠道表示,蚊媒研究涉及到生物学、核技术、工程学和数学多学科交叉和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绿色环保灭蚊技术的应用,在技术上还是有很多瓶颈,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培养人才。现在(的工作)就是做好一个技术储备,关键的时候能用到需要的(疫区)现场,包括国外。”
为了推动研发中心的关键技术转化与应用,中山大学成立了国有投资为主体的蚊媒防控技术产学研运营公司,即中山大学“蚊子工厂”。按照规划,这里将建成为“亚洲地区绝育蚊大生产基地”,产能比现在翻十番。他们还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3-4个灭蚊示范点,并且将设立海外培训基地,帮助更多地区的民众打赢“灭蚊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