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际油价降一半,国内油价为何高过当年 看完就明白了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通知,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18年8月20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每吨均降低50元。每次这样的通告中,我们都常看到一句话——“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对油价进行调整。因此很多人把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简单直接地联系起来,甚至一度有这样一段有关油价的调侃刷爆朋友圈:“十年前,2008年3月20日,国际原油每桶147美元,国内油价6.3元;十年后的2018年5月26日,国际原油每桶75.56美元,国内油价7.4元。可能是桶贵了!”这句话有道理吗?实际上,成品油价格的制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不考虑数据背后存在的油品升级、消费税、定价机制以及货币存在的贬值等,仅仅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想证明什么,并不合理。

文 | 王亚宏 瞭望智库国际观察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1 油价上涨的锅,至少桶不背

在衡量这十年油价变动的时候,就像那段调侃里说的,其实最冤的“背锅侠”是油桶,因为桶根本就没涨价。

提到油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小时候路边常见的那种烤红薯用的黑色金属大圆桶,不过事实上这种桶并非传统上原油交易中使用的桶。

用桶来做石油交易的单位是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因为在19世纪60年代,当美国人刚开采出石油时,就是用木桶来运输这种黑褐色粘稠的液体。

当时统一规格的木桶相对容易获得,因为装酒用的就是这种大木桶。人们用马车装上油桶将石油从开采井边运往码头,一辆马车往往能装8桶油,每桶装42加仑原油(1美制加仑等于3.79升)。

后来由于输油管道的出现,以及诺贝尔家族——这个家族更为人所知的是其中一员发明了炸药并创立诺贝尔奖——在里海油田率先引入了散装油轮,木桶在石油运输中用得越来越少。

但在石油交易中出于方便,还是将“桶”作为常用单位。美国石油生产商协会在1872年确认42美加仑容积的木质桶作为计量和交易的统一标准单位。

10年后的1882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矿产署代表联邦政府正式承认这一标准的法定地位。由于当时美国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原油,美国用桶的计量单位也成了世界标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因此桶只是石油计量单位,在10年前和现在都不再用那种密封木桶来装原油,也很难衡量桶是否跟着油价涨跌。

木质的油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至于人们见到过的那种金属圆桶,是最初由德国人在二战前夕发明运输油料的容器,一般来说容量是200升。这种桶是纯粹的工具,而不是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单位,因此桶的涨跌也和油价无关。

事实上,以做金属桶的材料钢材的价格看,现在和2008年的区别也不大。

无论是早已消失的装原油的木桶,还是装成品油的铁桶,都会说:“油价比十年前贵的锅,我不背!”

19世纪60年代,美国进行石油开采初期,并没有专门可盛放石油的容器,所有瓶瓶罐罐都被拿来装石油。当时有一种装威士忌的木桶倍受油贩子青睐,容量40加仑左右,为了让客户满意,油贩子就每桶多加2加仑油。自此以后,每桶42加仑就成了美国石油产业不成文的标准。

2 简单类比原油、汽油价格,有些粗暴

其实仔细分析成品油定价机制,会发现将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和国内市场汽油价格这么类比有些简单粗暴。

毕竟成品油构成复杂,而且价格也时有波动。

比如在5月底到6月初短短两周多时间里就两次调整:5月26日92号汽油每升上涨0.2元(每吨上调260元),这是今年以来国内油价的第7次上调,也创下了年内最大涨幅。至此汽油累计每吨上调720元。不过这个价格没用多久,到6月8日就降了下来,当时国内汽油价格每吨降低130元,意味着92号汽油每升下降0.1元。

当然,即使按照6月8日后油价下调后的价格,油价仍上涨了大约0.1元。总的来说今年来油价7次上调,每吨汽油价格累计上调1155元;同时油价也下调3次,累计降价每吨490元。

两者相抵,自今年1月2日第一次油价调整后,油价已经累计上涨每吨795元,涨幅约8.3%。

同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年初的每桶56.7美元上涨到6月中旬的64美元,涨幅约7.2%。

因此,从价格波动上看,国内汽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保持同步,纵然汽油价格涨得稍快,但考虑到其延后性,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今年的原油价格也经历了从5月下旬的每桶超过70美元后又冲高回落,但整体波动幅度比网络调侃中用来作对比项的2008年要“温柔”得多。

2008年油价在达到147美元高点后迅速回落,9月跌破每桶100美元关口,年底时每桶甚至一度跌破40美元。因此如果将坐标换成2008年第四季度的话更合理,当时的国际油价和现在更接近。

虽然当时原油价格大幅波动,但成品油价格却相对稳定,并没有出现过山车式的变化。

3 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怎么定的?

毋庸置疑,每次加油站里的汽油价格调整和国际油价波动有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在发改委的通告里,最近常看到的一句话就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对油价进行调整。

而且,价格制定机构还表示“正密切跟踪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情况,结合国内外石油市场形势变化,进一步予以研究完善。”

被反复提及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就是在网上被拿出来比较的2008年确立的。

2008年11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由发改委拟定并获审批通过,将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而最高零售价格,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流通环节差价确定。

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来确定调整国内的成品油价格, 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 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在“研究完善”成品油油价的过程中,国际油价的波动是动因之源,但只是考虑因素之一。

因为从油桶里的原油到加油站里的汽油,还要经历提炼、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而后几个环节的价格也是在变化的。和十年前相比,由于技术的进步,石油冶炼成本有所下降,但运输和销售成本则在攀升。此外还要考虑油品升级的可能。

而放在10年这样长的周期中,同样不可忽视的还包括税率的变动。毕竟“一箱油,半箱税”的说法由来已久。

这十年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汽油消费税。2008年一升油的消费税是0.2元,现在这项税费为1.52元,光是这一项的涨幅就能抹平现在和十年前汽油的价差还有富余。

因此,汽油价格上涨的这个锅不能都让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去背。

中国船厂首个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改装总包项目——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巴西石油75”(PETROBRAS75),近日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完成全部改装工程,正式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4 扣除通胀因素后才算基本公允

在比较汽油价格贵贱时,还要考虑到十年来的通货膨胀因素。

通货膨胀率有很多算法,M2货币和GDP关系,工资和实际购买力,货币流通速度等。

根据费雪效应(MV=PT M为流通中的货币,V为货币周转速度,T是商品和劳务交易总量),通胀率可以有大概估算,此前有经济学家认为最近十年的通胀率在13%左右。

对此最直观的比较应该是社会保障类的支出。比如低保,2008年北京市的低保是390元,2018年是1000元,所以过去10年的通胀率应该在9%左右。即使按照7%的通胀率计算,油价应该在7年里翻一番。当然作为基础的生产资料,油价的涨幅应该会受到更多的限制。

无论哪种衡量方式,都会包含通胀幻觉的因素。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收入差距巨大,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也比较大,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差距也很大。很难用个人感觉去反应国家整体的通胀水平。

个人的体验会偏重食品,尤其是蛋白质类食品价格的通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之一是饮食结构的调整,需求增长带来肉类产品的价格大幅增加,所以有戏称中国的通胀周期就是猪肉价格周期。

此外,在计算通胀率的时候,也要考虑消费升级速率,比如10年前大家加油,多数选择加90号的汽油,而现在加油则会选择更贵一些的92号油。

因此,将通胀因素纳入后,会发现目前的油价在绝对价格上每升比10年前贵了1元多,如果考虑相对价格(例如以北京市低保为参照值)的话,那么其实并不比2008年的时候贵。尤其是如果将目前的房价和十年前相比的话,会觉得油价已经称得上是“良心价”了。

当然,如果将参照系换成中国人更习惯的猪肉的话,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008年的生猪价格是每公斤17元人民币,而现在这一价格为11元。这至少说明生猪价格周期和油价周期并不同步,而两者的波峰出现叠加的话,会对通胀造成更大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油和成品油作为市场化的产品,其价格有相关性,但并不完全同调。加油站里的汽油的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直接拿十年前的原油价格和汽油价格与现在的做比较,是为了“网红”而简单粗暴的做法,看看“开心就好”,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