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就有“裸眼3D”?
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是潮绣的“拿手好戏”。
针针是法
粤绣与苏绣、蜀绣、湘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而潮绣是粤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潮绣针法繁多,据说有二百余种。其中最具特色的“独门绝技”,当数垫高绣法。何谓金银线镶、托地垫高?在潮州刺绣文化研学游基地展示着一幅代表性的作品。这条《金龙鱼》,看起来是不是就像活的,正在水里摇摇摆摆地游动着?
还有一幅“镇馆之宝”—— 由非遗传承人一人一针一线花了几年时间绣成的《百子嬉春》图。此图中有一百个人物,从衣着到动作到神态……每一个皆不相同,将潮绣针法繁复精致,用色热烈鲜亮、构图饱满匀称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垫高绣法,潮绣中的抽纱技艺也尤为精巧,以刺绣的垫凸和抽通为特点,以多层镂通和剔透玲珑的空间艺术为特色,巧妙运用多种针法工艺和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变化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图案,轻盈淡雅,被誉为“南国之花”。
潮绣始于唐代,自明清以来尤为鼎盛。当时,极具立体感的潮绣脱颖而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据考,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几条街上就有20多家绣庄,生产的绣品还大规模出口,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甚至远销欧洲,对国外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在其所著的《中国美术》中这样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1915年,潮绣作品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1923年和1925年又参加了伦敦赛会,均得到国际上较高的评价。
而如今,潮绣及其门类下的抽纱、珠绣都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国家赠礼的选择之一。
变身“绣娘”
潮绣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绣工遍布城镇农村,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产值超过1亿元,几乎“家家摆绣框,户户有绣娘”。
然而“时代洪流”席卷而来,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潮绣也正在日渐息微。或许是这个浮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刺绣的人越来越少,亦或许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机会去接触、了解这项优秀的传统技艺。
潮州刺绣文化研学游基地有两层,楼上展出了很多出自大师之手的优秀潮绣作品,给大家近距离欣赏。
而楼下则是教学区,让大家可以亲手体验。非遗传承人会手把手教你变身“绣娘”(或者“绣郎”也没问题)。绣花需要静心、专心、耐心,而这些正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人所普遍缺失的。
学刺绣,也可以让自己学着慢下来,理针线,也可以让自己理顺思路,不是吗?
特别有意义的是,基地经常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趣味科普、体验游戏等方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领略潮绣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古老而优秀的技艺有更多机会传承下去,注入新鲜血液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