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1940年,陈嘉庚去延安,毛主席一荤两素招待,不久他送来两辆汽车

1961年8月15日上午,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山堂上一片庄严肃穆。在两千多人的注视下,由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执绋,将一架棺椁抬到了一辆即将远去的灵车上,也许你会问,是谁有这么大的面子,能让两位共和国的开创者一同为其扶灵。

其实,倒不必为此惊讶,因为当你看到中央为这个人筹备的治丧委员会名单,更会惊掉下巴。

陈嘉庚

在这份长达43人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上,除了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以外,还有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政治局常委的陶铸、彭真,政协副主席的黄炎培,以及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和她儿子廖承志等,诸多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民主人士。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归国华侨陈嘉庚。也许有人对陈嘉庚的往事多少有些耳闻,也许有人好奇这个人的去世,为何会引起中央的如此重视。然而,这一切都要从那个烽火年代说起,从他和毛主席一次简短的会面说起

在风景如画、秀丽多姿的福建厦门,有一所享誉海内外的高校,就算我不说名字,你也能从脑海里迅速地检索到它,它就是厦大。

厦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今年也是厦大建校的100周年,而它的创办人正是陈嘉庚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的集美社,也就是现在厦门市的集美区,陈家祖上也谈不上什么名门望族,也就是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苦日子。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位于东南沿海的老百姓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漂洋过海、远渡重洋,纷纷南下东南亚,寻找一丝活着的希望。

陈嘉庚

陈嘉庚出生时,其父跟着父老乡亲们已经在南洋经营多年,在新加坡开设了一家名叫“顺安”的粮店,生意也做的红火。

正因为有了父亲财力上的支持,陈嘉庚也能够在年幼的时候,接受相对完整的教育,读过私塾,也念过四书五经,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但至少是个识文辨字,读过书的人

就在陈嘉庚17岁那年,他也告别了母亲,只身一人来到父亲的粮店,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在新加坡的三年里,不仅开阔了陈嘉庚的视野,也学到了不少的管理经验,这为后来奠定他南洋巨富的身份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一生究竟会经历些什么,走过怎样的旅途,也许在他年少之时,早已看到了他未来的影子,而也早就注定了终究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1894年,20岁的陈嘉庚奉母亲之名回到家乡完婚。

虽说,家中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差,但陈嘉庚天生就是个节俭的人,在其成婚的时候,父亲托人给他带回来了不少的大洋,陈嘉庚是处处减少用度,能不用的就不用,能省的就省

陈嘉庚

婚后,小两口一盘算,竟然剩下来了2000多的大洋,在征得父母的同意之后,他还用这两千大洋,在老家开设了一个私塾,供当地的孩子们读书。

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许在此刻,他的心中就种下了一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丝绵薄之力的种子。

至于陈嘉庚名动南洋,成为马来半岛首屈一指的巨富,还要从他30岁那年说起。

1904年,因为诸多的原因,父亲的粮店关门歇业了,年富力强,正当一个男人雄心壮志的时候,陈嘉庚可不想就这样的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下去,考虑良久之后,他决定自主创业。

就在这一年,陈嘉庚通过新加坡的亲朋好友筹集了7000块钱(新加坡币),筹办了一家名叫“新利川黄梨厂”的罐头厂,主要生产菠萝罐头。

陈嘉庚

由于菠萝运输不便,太熟了还没到港就烂掉了,太生了口感又不好,所以这段时期,这种罐头式的菠萝在东南亚各国盛行,风靡一时。陈嘉庚也算是瞅准了时期,仅仅经营三个月的时间,就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陈嘉庚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仅仅一年的时期便在新加坡增设两个罐头厂,不断地扩大规模,提高产量。据陈嘉庚自著的回忆录中记载,1905年他的两家罐头厂共计生产罐头三十多万箱,加上米店的生意,一年下来,净赚了六万多元

与此同时,他也不安于只做罐头,毕竟罐头这种低端产品,投资少、见效快,短时间内很容易被仿制。越来越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产生,既然想赚钱,就要把生意做的更大,没过多久,陈嘉庚看到了生产橡胶制品的巨大利润,便又把目光放到了橡胶上

第二年,陈嘉庚就在自己的黄梨园也就是菠萝园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橡胶,并且投入到橡胶的生产加工当中,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陈嘉庚认识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中华民国的开创者,革命先驱孙中山

陈嘉庚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在辛亥革命前夕,身为同盟会成员的陈嘉庚,已经是出入新加坡各大商会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人们在称赞这位后起之秀之时,也在感慨他日益扩张的生意,然而,他却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国家的建设与平民的教育当中。

福建光复以后,为支援福建的建设,陈嘉庚先后筹集了20多万元支援福建的财政,而后又支援家乡的经济建设。

陈嘉庚携其夫人一起回到了老家集美,在集美当地不仅开设了自己的罐头厂,还在当地筹建起了集美学校,不久之后,又让他弟弟回国创办了集美中学和集美师范,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期,陈嘉庚的生意已经进驻到到菠萝制品、橡胶制品、钢铁运营,轮船运输等多个领域,成为马来半岛一代无人不知的富豪。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故土依旧是遍地狼烟,军阀混战。

六十年代厦门大学

在他痛心疾首之际,能做的就是发展经济、兴办教育,厦大也就在这段时期应运而生。在他的倡议之下,身处南洋的福建商人共同出资,筹办了厦门大学,而他个人就认捐了400万的国币,这才当时,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巨款。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20世纪中期,陈嘉庚的个人事业达到了顶峰,他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大城市,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或是广州随处都能看到陈家的商品,而他个人资产累积达到了1500万之多,手下员工数万之众,势力称霸整个马来半岛

也许是陈嘉庚看尽了晚清末年,中国老百姓的那种生灵涂炭,也许是他经历了太多,被洋人欺辱的瞬间,在他骨子里总有一种中国读书人的骨气,一种发自内心的家国情怀

在商场上游刃有余的这些南洋商人,大都抱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有着一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他们不仅有,也是这么做的。

五三惨案

1928年,由于老蒋的一再妥协,济南城内的居民遭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迫害,一万多个活生生的人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之下,这就是日军霸占山东时期,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

远在新加坡的陈嘉庚听闻之后,愤慨不已,当即就展开了救济的行动,并且亲自出任“山东惨祸筹赈会”的主席,为受难的山东群众筹集善款,反抗日军的无耻行径。

七七事变之后,陈嘉庚为支援国内抗日,迅速在新加坡成立了“南侨总会”,一方面为宣传抗日四处奔走,一方面为国内筹集资金,支援抗日。

仅仅一年的时间,通过南侨总会汇到国内的各种捐款就多达3.6亿,到41年,向国内的回款总额达到了15亿,极大地支援了国内抗战的积极性。

对于以和代打的媚日行为,陈嘉庚更是坚决举起了反对的大旗,就在汪精卫还未彻底投降之前的国民参政大会上,陈嘉庚作为与会人员公开发表言论,坚决支持全国人民抗日到底,并且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是汉奸”的提案。

为了表明自己坚决支援抗战的心迹,鼓励抗战的士气,陈嘉庚还经常带队奔走在国内的各大抗战战线上,成为国民政府的座上宾,共产党人的好朋友。

陈嘉庚

1940年,陈嘉庚带着他的慰问团来到了陕西延安,而正是这一次的接触,他和毛主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已经是位66岁老人的陈嘉庚冒着被日军暗杀的风险,再一次从南洋回到了国内,他先去拜访了人在重庆的蒋介石,蒋介石给了这位大金主极高的荣誉,不仅亲自接待了他,还准备了丰盛的晚宴招待陈嘉庚,老蒋对陈嘉庚的深明大义是极尽恭维,而目的则是希望陈嘉庚能够多带点钱回来。

老蒋岂不知,他的这种大摆宴宴的方式,恰好撞在了陈老的枪口上,如今正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在战争的阴霾之下,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人民饥寒交迫,多少劳苦大众无家可归、苦不堪言。

国民政府的高官却生在灯红酒绿之下,过着纸醉金迷、极尽奢华的生活,这让陈老极度的反感,钱交到他们手里,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一肚子愤懑的陈老离开重庆之后,又去往了延安,到了延安之后,陈老爷子并没有急着去见毛主席,而是在延安的革命根据地四处转了转。在这里,他看到是八路军的军纪严明,和老百姓的水乳交融,看到的是八路军的朴实无法。

陈嘉庚

在延安转了一天之后,陈老到了党中央的所在地,党中央的领导们对陈老的到访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热烈的欢迎,毛主席也主动走上前去与这位老人家握手。然而,当陈嘉庚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时,他有些震惊了。

他虽听人说过,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生活条件简陋,但他没想到竟然简陋到这种程度。

就连毛主席这样的中共领导人也正在狭小阴暗的窑洞里,在毛主席的窑洞里除了两张旧桌子和几把高矮不一的椅子以外,几乎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毛主席在自己的窑洞里宴请了陈嘉庚,算是为他接风洗尘了,那是一顿一荤两素的“酒席”,而就是这两菜一汤让陈嘉庚吃出了感情,吃出了对毛主席的敬意。

一盘炖白菜,一盘萝卜咸菜,再加上一碗“实打实”的鸡汤,看起来是寒酸了些,但却体现出了毛主席与老百姓始终站在一起的精神和态度。

毛主席

说实话,就这菜,毛主席也觉得实在是有些招待不周。他对陈老爷子说:“您是吃过山珍海味的人,拿这些来招待您,却是有些说不过去,不过,已经是最好的了”。

接着毛主席指着饭桌上的菜说到:“这白菜是我自己种的,咸菜是我自己腌的,这鸡是老百姓听说要有贵客来,特意给送过来的,他儿子还不舍得来,我没钱啊,招待不好您老人家,等赶走了日本鬼子,我请您吃好的”。

然而就是这句“等赶走了日本鬼子”彻底打动了他老人家,在吃饭中,陈老问我党有什么需求,毛主席有点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缺物资啊,尤其是药品,没有药,前线的战士就得不到好的医治,就没法上战场打鬼子”。

陈嘉庚什么都没有说,然而当他回到南洋之后,就为我党送来了大批的医药物资,还特意送了毛主席两辆小轿车。

从此,陈嘉庚始终与共产党人站在了一起,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直接痛批老蒋是“吴三桂、汪精卫、秦桧”式的大坏蛋,大汉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把老蒋气的压根都痒痒,多次安排特务暗杀于他。

陈嘉庚和毛主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主席的邀请之下,陈嘉庚参加了开国大典,并且一直在中央担任重要的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心尽力直到晚年。

1961年8月12日,87岁的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中央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体送回到了集美老家,让这位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南洋富豪魂归故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在那个家国危难之时,正是有着像陈嘉庚这样的人,这样的爱国主义者,才让我们在抗击侵略这条路上走的更坚定,也更有决心

而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富豪,富不在万贯家财上,而在于他富有的家国情怀上。

文 / 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