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常态”的新加坡,还需要戴口罩吗?

编者按:新加坡正逐步向“新常态”迈进,等冠病达到地方流行病的程度之后,新加坡或取消所有防疫限制,但戴口罩这个议题到底有什么考量?

回顾冠病疫情爆发以来,世卫和各国对戴口罩的态度也持续改变,那么,戴与不戴口罩问题在哪里?

本文出自蔡裕林今年5月8日出版的《新加坡抗疫纪事》书中。

在应对冠状病毒的课题上,到底该不该戴口罩,显然是引发争论最广泛与激烈的。起因实为武汉疫情爆发后,中国采取全民戴口罩的措施。这一官方指令更随着疫情的发展,成为检视人们是否遵守规定,履行防控疫情扩散的重要一环。在官方与现实的防控功能上,无疑被提升到至高的境界。这就难怪生活与面对疫情严重威胁的中国人,如此看重戴口罩的问题。

其实,2020年1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就曾表态,即要防止冠状病毒的传染,最重要是必须经常洗手与消毒,没有生病的人可以不必戴口罩。

玛丽亚博士是一位流行病专家,原来在伦敦帝国学院教学,目前在WHO负责“疫情调查工作队”,她的专长是呼吸系统疾病,参与了中东冠状病毒MERS的工作。

查看世界各国面对疫情,也有很多国家的医学专家是不主张戴口罩,反而是强调通过勤洗手,同样可以达到防疫效果。这些国家和地区就包括了美国、日本、南韩、澳洲、欧洲等发达国家。

人们发现在新加坡,起初,不仅是官方宣导没有生病的人不必戴口罩, 一般民众也有普遍不戴口罩的现象。确实感到难以理解而群起质疑, 甚至痛批这一做法犹如让病毒不受控制地扩散。

其实,人们如果深层地理解戴不戴口罩的医学道理与相关的现实考量,就会明白两者并无矛盾。这是因为,据医学专家初期对冠状病毒的解释,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形成的飞沫传播, 人们一旦戴上口罩,确实能起着防备病毒感染的作用。问题是,如果 一个人长期戴口罩,特别是在炎热天气的环境下,很容易会感觉不舒 服。出于人体的自然反应,难免会不经意地用手去擦脸部或眼口鼻, 这就反而很容易造成病毒的感染。

提倡不戴口罩,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每个人都明白并遵守戴口罩的指导原则,这一问题便能有效化解。
逻辑上,生病的人都会戴上口罩,以保护别人,那不生病人也就无需戴口罩。可是,现实中还有两个问题会影响人们的思考与行为。一是据医学专家的解读,冠状病毒也存在空气中(气泡胶)传播的危险(可能性很低),二是现实中不是每个生病的人都会主动戴口罩。万一遇上不戴口罩的带菌者,岂不是会被感染。因此,主张戴口罩的人自然认为人人戴口罩是必须的 (病毒爆发初期专家对没有症状的病患也会传播还欠缺认知)。

而主张不戴口罩的看法,据新加坡专家给出的理由就是:

通过用肥皂勤洗手或消毒剂搓手,并自动不要用手去捂口鼻眼, 也一样可以达到不感染病毒的功效;医学界普遍认为,空气传播病毒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只要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即使带菌者还处于没有症状的情况下,人传人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医药专 家还认为,一般人戴的民用口罩,并不能防止空气中病毒的穿透。

从辩证的角度看,戴不戴口罩,其实并不矛盾。这尤其当疫情处于可防可控阶段。戴口罩的确能加强防疫功能,但不戴口罩,只要按 医学专家的指导原则应对,其功效同样存在。

就实际情况评断,中国主张戴口罩,固然有其现实的考量,在武汉疫情狂飙的情况下,中国又是世界口罩主要生产国,提出人人戴口罩,对加强防疫功能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除了不戴口罩能通过其他医学专家提倡的办法,也不失为另一种举措的选择。就像新加坡面对疫情时,由于不是口罩生产国,虽具应有的贮备,但疫情恶化且持久的话,就难以或无法在国际市场上购得必须的口罩,就必然面对更严重的防疫困难,甚至可能造成一波波的恐慌行为。

因此,戴不戴口罩并不简单是科学与否的问题。

在这个课题上,人们既需要医学理据的考量,也要基于现实情况需要的换位思考,还有不同族群文化形成的社会规范,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的适应性。

随着疫情的发展,通过科学家和医疗专家对病毒传播的调研发现,基于没有发病的病患具有着更强的传染力,世卫组织因此改变其原先的看法,认为没有生病也须戴口罩,将可加强防疫效用。新加坡政府也宣布一系列防控措施中敦促国人没有生病出门时也须戴口罩。政府随即免费分发一个可重覆使用的口罩给每一个新加坡 人(包括外劳与居住在新加坡的人士)。

就新加坡疫情的变化审视,在可防可控阶段不鼓励戴口罩是一种应变方案;在难防难控阶段必须戴口罩便具有科学理性的选择。

目前,新加坡政府和企业自主生产的民用和医用口罩,基本上已达到内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