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手足口病高发期,宝宝怎样不“中招”?送给年轻爸妈15字预防要诀

11月2日晚,林俊杰在重庆奥体中心开演唱会时,现场和粉丝们分享了自己开演唱会前患病的经历,他透露称自己前段实际生病了,本来以为是普普通通的感冒,结果诊断后才发现自己得了只有小朋友才会生的手足口病。而且症状还比较严重,嘴巴里长了七十多块溃疡。

可林俊杰又补充称:“但我发现,我的求生欲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大,我不能让那些努力抢票的人失望,我也不能让担心我的林距离难过。”演唱会现场的气氛炸裂,林俊杰用实力诠释了他最终没能让任何一个粉丝失望。

小编作为JJ的铁粉,真心心疼!或许是因为开演唱会压力太大,导致免疫力降低, 才不幸中招手足口病!这也提醒大家,成人也是会得手足口病的,要跟孩子一起,提高免疫力,注意预防哟!

可恶的手足口的前世今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手足口病, 1958年分离出该病的常见病毒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oxAl6)。1959年英国、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也发生流行, 并被正式命名为手足口病。亚太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也有手足口病的暴发与流行。

中国各省都有手足口病的病例,2009--2014年中国统计的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总人数多于一千万人。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身上,这种传播速度快、极易感染没有免疫力儿童的疾病被称为儿童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 发病率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 病死率在6.46/10万~51/10万之间。

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手足口病的发病存在季节性变化,受发病地区的地理位 置影响。中国、新加坡等地手足口病病例的时间分布曲线提示,5—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在 l0一11月还会出现一个次高峰。

人群分布

所有年龄段的患儿都可能累及中枢神经,但以 6 个月至 2 岁儿童发生率最高, 3 岁以 下小儿占 70%, 5 岁以上儿童发病率与年龄成负相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新生儿由于带有母亲血清抗体, 6 个月 以下因为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很少感染,而 6 岁以上的儿童 发病率与一般人群发病率相同。

3岁及以下 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且发生重症或死亡的概率较大。

据文献报道,重症手足口病有3 次大的流行:1975 年 保加利亚、 1997 年马来西亚和 1998 年我国台湾地区。2008 年安徽省阜阳市爆发手足口病流行,并出现一些合并脑炎、 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手足口病,由于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 快,易发生死亡,因此积极治疗、正确护理,尤其是重症病例,这对降低手足口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手足口病通过何种途径进行传播?

话说此次林俊杰中招手足口病坚持开演唱会,虽说感动了一大批粉丝,但是也有杠精吐槽说,担心林俊杰来演唱会传染到现场观众!

隔着茫茫人海,传染的可能性有多大?只能说杠精之所有为杠精,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足够的勇气一本正经说胡话!

(1)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惟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 者均为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2)传播途径:

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 食物亦可感染。

所以话说楼上的那位朋友,手足口病单纯靠一场演唱会中招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手足口病有哪些表现?为何容易误诊为感冒?

手足口病个感冒在前期都会表现出发热、咳嗽、食欲不振,乏力等反应,所以容易被误诊!

手足口和感冒其实也是可以在症状上加以鉴别

手足口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起病特别急,常伴有发热,在孩子的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现丘疹,进而发展成疱疹,患儿可出现咳嗽、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适,一般一周左右自愈,但也有部分患儿病情会发展迅速,危及生命。

而感冒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如发热、周身酸痛,打喷嚏、流涕、咽喉肿痛、头晕、头痛等。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 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二)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 分型为:

第1期 (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 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 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 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 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 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 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

某些型别肠道病毒 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 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 口部位。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第2期 (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 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 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3期 (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 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 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识别 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 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 (个别患 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 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 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 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 (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 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部分手足口病例 (多见于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1~2月长出。

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 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 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因此这里也提醒各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手足口病倾向,一定及时就医!不要盲目当做感冒来护理

如何护理手足口病孩子?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积极控制高热。

体温超38.5过 ℃者,采用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 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 ( 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 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2、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在发病期间出现的皮疹如疱疹、 丘疹,经汗液刺激,患儿容易搔抓容易继发感染,如果抓破疱 疹,疱液流出成为新的病毒传染源。手足部出现的疹子易压 迫而破,所以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衣物及床单,以保持衣服床单干净柔软干燥。

避免搔抓疱疹,给予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疹子。清洁干燥大便后的肛周皮肤。有破裂的疱疹,可涂擦软膏或1%龙胆紫。

3、口腔粘膜护理

休息及饮食护理 感染病毒后的患儿由于口腔溃疡 或疱疹或不适感造成食欲下降,容易营养不良,严重者导致病 毒性心肌炎,因此,患儿应进食柔软温食的流质或半流质食 物,速度不宜过快以减少摩擦刺激溃疡面或疱疹,不吃刺激性 食物。

4、此外,患儿应多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而继发病毒性 心肌炎;增加饮食营养,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 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以逗引、表扬等方式喂食以分散其疼痛 注意力来增加进食。注意卫生防止发生腹泻等并发症。

医院治疗过程:

一般孩子经过治疗,7天左右都可出院!避免再次中招

家长要了解手足口病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发 病。流行期间,应少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养成良 好的卫生习惯,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用品应经常消毒; 注重孩子营养与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避 免与病人接触,与本病病人有过密切接触的应密切观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如高热不退、体温超过 38.5℃,呼 吸急促、精神差或头痛、呕吐、四肢无力( 如突然走路不稳或 跛行) ,立即就诊。

手足口病预防其实也很简单

(一)一般预防措施

  • 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 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
  • 喝开水,不吃生水;
  • 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
  • 做到开窗通风;
  • 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 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 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 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

在中国,引起手足El病的病毒主要有肠道病毒7i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2015 年12月3日,中国研制出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但目前肠道病毒7l型灭活疫苗为计划外疫苗,也即自费疫苗,国家没有强制规定必须接种。

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 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 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传染病信息, 2018(3).

[2]王利花, 李军.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 27(6):419-421.

[3]王燕. 手足口病病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24):1724-1725.

[4]孙浩淼.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对策[J]. 黑龙江医药, 2012(02):156-159.

[5]王淑芳.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控制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8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