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仅猪事不顺,猪宝宝也很堪忧。
这两天有组数据被讨论得很凶——
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2017年1723万,2018年骤降到1523万。
然而截至今年11月份,出生人口只有1016万,预计全年1100万左右。
如果成真,那就是将近28%跌幅。这种幅度,放到人口上,相当恐怖了!
我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轮婴儿潮,分别是:
建国初期鼓励生育;
60后婴儿潮,这批人将在2023年迎来退休高峰,未来也是老龄化的中坚力量;
80后婴儿潮,社会中流砥柱,当年媒体口中最惨的一代人,其实只要买了房都还算可以,现在也是造娃的中坚力量;
历年新生人口统计
笔者仔细看了一下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关注的点却和他们不大一样,因为新生人口出现下滑的情况其实是"老生常谈"了,如果不是前几年开放二胎政策,新生人口这个数值可能还要低,在这一大串数据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是比新生人口减少更为严峻的情况。
数据显示,国内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1351万人,女性人口68187万人,男性比女性多了316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4。
男性人口是女性人口的1.05倍,不要小瞧这1.05,当基数是接近14亿的人口数量时,1.05倍也是极其庞大的数字。直观一点用0来表示:681870000的女性人口比713510000的男性整整少了31640000人。
少了200万新生人口媒体就大呼小叫,铺天盖地的报道,但为什么少了3164万人就无人问津,不值一提了?
所以为什么新生儿会越来越少?
一:因为女性越来越少
本质上因为少了3164万的女人,所谓养不起、生不起、不想生根本就不是主要原因。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3164万的女性最终成为了统计数据上一个冰冷的数字,媒体更多愿意用3000多万男性将打光棍来代替。
男女性别比
目前统计局出生人口性别比,仅公布了总人口的性别比。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这会带来婚姻挤压问题,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会存在大量的"剩男"。
更为重要的是,男多女少的局面未来还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国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彻底摒除,而我国若要在未来几年维持总人口不衰减就必须提高生育水平。换言之,当前育龄妇女生一个是基础,生两个、三个才能保证人口不下滑,或许再过几年"光荣妈妈"的情景又会重现。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尴尬的"窘境"?
有不少专家学者给出了鼓励生育的建议。携程老板梁建章认为,采用减税和现金补贴的方式——最起码要用GDP的2%~5%,也就是近四万亿人民币来鼓励生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黄有光则表示,应该全面放开限制,甚至需要鼓励生育。
笔者以为,全面二胎政策开放后效果也不尽如人意(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数为1723万,其中二孩数为883万人,一孩数为724万人,前者反超后者159万人),而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喆也坦言今年1523万人中相当比例是二胎。这意味着,二孩效应已经得到了一定释放,但一孩效应迟迟不来,假设真如学者们所建议,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试想又有多少对夫妇愿意生三胎、四胎呢?
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被消失"的3164万女性人口,与其鼓励生育,不如普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思想,让那些偏远、落后地区的人们意识到任何生命都不应该区别对待,不搞性别歧视,女孩同样优秀,她——并不会比男人差。
记住,女孩一样是你的孩子。
二、社会环境 生得起,养不起
新生儿数量连年下跌的根本原因是生育基数越来越小,说白了就是能生的人原来越少。
比如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农村剩男、城市剩女,随便挑出来一个都是被讨论多年的社会现象。
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充分的理由和宏观背景。
比如整个社会的「功利性生育意愿」在消退。
在经济不发达、社会福利不完善的地区,「养儿防老」仍然是最好的养老手段。或者生娃就是为了人丁兴旺,多个能下地干活儿的劳动力,这些都算功利性生育。
现在大家在生娃这件事儿上越来越出于情感需求,并且重视子女质量的提升,优生优育。
再有就是很多「约束条件」让大家想生又不敢生。因为生得起,养不起。
比如2014年后房地产大涨,很多家庭都因为买房背上了房贷,月供压力比较大。
还有三座大山的另外两座——教育成本、医疗费用,这些年的涨价幅度也不输房子。
再比如因为计划生育而产生的4个老人+2个独生子女家庭,2个子女的养老负担很重。
还有大量双职工家庭,职场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很高。
以上种种都会挤压生育欲望。
我之前还开过一句玩笑:财务自由有捷径,选择丁克,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