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卡拉村:探访鸟笼之乡

卡拉ok大家肯定知道,可是卡拉村,知道的人应该不多。

丹寨县卡拉村是贵州省的“鸟笼编织艺术之乡”。

这里的村民全部以编织鸟笼为业,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县最具特色的民族村,也是富裕村之一,全村都是苗族。

还没接近这个村寨,远远的就能看到山头上立着一只大鸟笼,道路两边的路灯都是鸟笼形状,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鸟笼文化信息。

就连路边的围墙都雕刻着苗民们编织鸟笼的图案,栩栩如生。

在卡拉村里,你还能常常看到这样的农家饭店。

有人说来卡拉村,看斗鸡跟吃斗鸡是同样不可缺少的特色体验。斗鸡肉有这么好吃吗?而且价格有点小贵。但是你看下面就知道为什么这是值得的。

找一下斗鸡的踪影,路边看到这个,长腿精干的样子,应该就是斗鸡了吧。

其实找错了,打架打得毛掉光的,才是正真的斗鸡。人家这么拼命,市场上肉价抬高点也是应该的吧。

既然进了卡拉村寨,看看民居吧。青壮年一般都会出去干农活,不是一天都围着鸟笼转的。

再走进民居集中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村里静悄悄的,基本很少遇到人。

要是来对了时间,你兴许还能遇到卡拉村苗民的芒筒芦笙艺术节。这是卡拉村民们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说到芦笙,就不得不提鸟笼了,虽然两种原材料都是竹子,但是如果说芦笙承载着苗民的精神文化,那鸟笼则是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

据统计该村的151农户中,有125户都在从事鸟笼制作行业,年生产鸟笼达10万个。

卡拉村的鸟笼制作以家庭为单位。一个成年劳动者做普通样式的鸟笼子,一天只能编制十几个。然后专门有人上门来收购。

而卡拉村周围成片的竹林则成为了鸟笼的首选原材料。一般选用竹梢挺直无病虫害竹龄在三年以上的竹子,除3月到5月竹笋生长期外其余时间均可采伐。

卡拉鸟笼的制作要选用楠竹和水竹两种材料。

楠竹硬性较强主要用来做笼圈当地人叫做笼箍,竹节长的为上品,一根楠竹大概可以做十个鸟笼的笼箍。

水竹柔韧性好主要用来做笼丝,竹节最低不能低于35公分。

无论楠竹还是水竹青皮的竹子要比黄皮的更结实耐用。由于在选材上都使用本地优质的材料,因此卡拉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的特点 。

挑选出合适的材料后,要用蔑刀进行破竹。这道工序破竹用力讲究稳和准。将竹子分片以便用来做笼箍和笼丝,破竹后需要把做笼丝的水竹放进大锅里蒸煮,进行除湿定型。

经过蒸煮之后竹料会变得更加柔韧,不易生虫。在所有鸟笼制作的工艺流程中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温度的掌控需要非常精准温,度过高会使竹丝发脆容易折断;温度过低则达不到除湿和防蛀的目的。

为了保持鸟笼的坚固耐用,卡拉村的村民在蒸煮的过程中会加入一些当地的草药,至于配方则是保密的。

除了普通鸟笼外,还有特别精致的鸟笼:笼体多为圆形,顶部之上镶有以木质或水晶玻璃专制的圆珠,串以锑质或铜质制的弧形挂钩,构成单珠连环钩或双珠连环钩。

笼门左右竹枋上刻制有或双龙戏珠、双龙戏凤或雄狮狂舞或鲲鹏展翅等图案,有的笼门之上横枋还刻有孔雀开屏、丹凤朝阳等造型;

笼底圈枋外大多刻上“龙凤呈祥”、“吉祥如意”之字,有的刻上游龙飞凤之图,栩栩如生。

笼内设有站杆一棵,有的站杆上还刻有双龙抢宝或双狮戏舞之图,站杆两头之上方紧贴笼边处还分别各套挂一个精美的花色瓷杯;笼外再围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帕或刺绣帕。

如今,卡拉村的苗族同胞发挥自己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办起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以及欧美等地。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农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寻找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