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工程,从20年前就开始动工了,直至今日,成为了基础教育的领先者。这个历程做了很多的创新,其中这5件事更是关键。
1.教更少,把时间用来引导孩子主动学、用出知识
摊开新加坡近20年来的教育政策,从1997年开始的“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Thinking School, Learning Nation)”,定调发展能力导向的教育,教育部和学校系统从那时开始减少课程内容。
2010年,新加坡再推出“21世纪技能”教育方针。除了延续原有培养批判性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注重问题解决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交技能等。“因为光是学习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充满变动的世界。我们的下一代需要应用知识、甚至是创造知识的能力,”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司副总司长孙桭炜说。
2.教师检视自己成为习惯,评鉴比企业谈绩效更细致
谈近年来国际教育评比的好成绩,孙桭炜说:“像PISA、TIMSS这样全盘式的教育评鉴,让我们回头审视,我们的教育是否走在对的方向上?我们的学生是否具备未来世界需要的能力?”比起“第几名”,新加坡把眼光聚焦在:要怎么做得更好?
新加坡课纲三年一小评、六年一总评,不断维持教育竞争力;校长、老师也定期做评鉴,目的不是在“揪错”,而是进步与调整的契机。
3.政府给课纲、教案,老师关键任务是让学习变好玩
新加坡在推广教育新方针的同时,教育部也提供老师们清楚的教学课纲和教案,让老师备课方向更明确。
跨领域做课程创新的数学老师Siti Shofurah说:“在课程上做创新并不难,因为老师们手上都握有教育部给的教学地图,老师只要把心思放在‘怎么教更好玩’上就好。”老师不需从头开始创课,只要加入一点点改变元素,找到学科跟生活的连结,就能点燃孩子的学习动机。
4.师培不只讲教学法,而是培养老师成为“终身学习者”
新加坡师培目标明确:给老师站到浪头上“冲浪”的技能。
光洋中学(Guangyang Secondary School),5个生物科的老师为了带学生们做“应用学习计划”下的太阳能车,原本对程序设计一窍不通的5人,一切从零开始学起。“但因为我们走过从不会到会的历程,教学生时更知道他们哪里会卡关跟怎么协助他们克服问题。”生物老师陈德发坦言。新加坡的老师,本身就是最用功的“学习者”。
5.教学现场,比起“学知识”,更注重“如何学”
新加坡不仅培训老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老师们也在教育现场强调“应用式”和“主动式”学习。
新加坡国立大学附属理工中学的物理老师林佳慧(Lim Jia Huei)说:“科学,不是拿来背诵或考试,而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甚至问对问题的人。”她的物理课里没有课本,教材是生活随处可见的音响、洗衣机的水管等,她说:“老师主要在做的就是,不断的问他们‘为什么’,引导他们做更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