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伊顿创始人专访:要的不该只是学霸




近日,新加坡伊顿创始人、主席及董事长胡锦珠女士受到新加坡知名杂志《品Prestige》之邀,和大家聊了聊她从一名大学生到工作者,再从一位全职母亲到集团创始人的故事。


“我希望借这个访问告诉其他女性,即使离开过职场,你随时可以/也有能力再回来,在事业上再度发光发亮。”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说道。



为家庭放弃事业,有一天再回到职场。开设学校办教育,重点不只是培育高材生。胡锦珠现身说法。



我提早十分钟抵达摄影棚,还在门外碰上化妆师,岂料胡锦珠Ng Gim Choo已在化妆间等着我们。


她一身粉红色旗袍和相衬得宜的口罩,后来换上自己带来的衣服上镜,只见她从皮包里掏出另一个口罩来跟服装搭配。口罩颜色和图案,跟服装相呼应。如此认真的的态度,令人赞叹。


综合手头上的资料,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EtonHou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roup)董事长及创始人胡锦珠,生于1952年,即将在今年过七十大寿。


“不像诶!”知道了胡锦珠的实际年龄,在场者都这样反应。


她的前半生


从小在经营麻油厂的大家庭里长大,家境不错,学业成绩更是优秀。


大学会计系一毕业,加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她的事业如日方中之际,丈夫被外派到国外受训两年。她为了一家四口不分居两地,举家迁徙到了英国,成了全职家庭主妇。几年后再移居香港,第三个孩子出生,在家里相夫教子的日子一晃就是12年。


40岁那年,一家人终于回到新加坡定居。此时,她萌生了自己创业办校的念头。1995年,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旗下第一所幼儿园,在普洛力路(Broadrick Road)正式成立。


接下来二十多年,集团不仅发展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教育品牌,还成功冲出海外,成绩斐然。


家庭方面,更是羡煞旁人。丈夫是她最强大的后盾,三个子女也事业有成,幺子与媳妇还为她添了一对双胞胎孙子,三代同堂。


“我是华校生。”选择以英语接受采访的胡锦珠说。“直到准备考大学时,我祖母分析给我听:如果考南洋大学,可能会局限我未来的发展;若报考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前身),则担心突然转换到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的环境,会影响我的学业。祖母决定让我自己做主,我选择了后者。”


也因此,一向对数学比较有把握的胡锦珠报读了会计系。


“结果发现,会计系完全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一回事。除了核算,经济学、商事法等都是必修科目,那些英语词汇更是深奥。”胡锦珠回忆道。




胡女士和先生的婚礼。

1981年,在胡女士随先生移居伦敦之前,她在安永做会计师。



“当年我每天捧着一本英文字典,笔记上更是标满密密麻麻的中文注解。但更大的问题是,我经常来不及把笔记抄完。我和另一个同学想到一个方法:由较为善于交际的她出面向其他同学借笔记(至少三份,取长补短),然后综合整理……”


兵来将挡。但万万想不到,她的大一生涯还有一个更艰巨的考验等待她。


“当时校园位于武吉知马一带。有一场考试我因为豪雨淹水的关系,赶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所幸当年可以容许两科不及格,我才不至于直接被当掉。”


她勤奋好学,逐渐找到学习窍门,成绩越来越好,最终以荣誉学位毕业。


优秀的条件,让胡锦珠未毕业便已获得到校园招募员工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青睐。受聘后,她迅速从审计助理晋升至审计经理。


“我还记得我是在1973年入职,每月薪酬为900新元,以当时来说待遇算优渥。之后我还成为另一家公司Robert Tan & Co.的合伙人,所以后来要为家庭放弃事业,我挣扎了好久。”


当初到了英国,胡锦珠展开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料理家务的日子。但为了不与社会完全脱节,也为了提升自己的对话能力,她抽空报读英语课程。


“记得当时老师很讶异,以我的程度,为什么还要报读英语班?”她笑道。


后来,她再次因为丈夫的事业而迁居,搬到了香港。


“也许习惯了休闲打扮,加上我的肤色比一般香港人黝黑,有一次我竟听到一个孩子问他母亲:为什么那孩子管这个宾妹(香港人对菲佣的称呼)叫妈妈?让我震撼不已。”


事业第二春


胡锦珠的哥哥胡振海,也是集团顾问,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


“那时我妹妹才40岁,我告诉她这不应该是你事业的终点,而是你梦想的起点,你应该去开拓自己热爱的事业,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胡锦珠常说,若不是哥哥一直给予鼓励,她未必会勇敢踏出创业第一步。


“让我起了开办学校念头的是我女儿艺青。在英国时,她即使是在周末也嚷嚷着要回学校上课。那种期待,勾起了我对当地教育体制的好奇心,甚至到学校当义工深入了解。”


回到新加坡后,为了替艺青物色一所合适的学校,她伤透了脑筋。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曾在不同的阶段于不同国度求学,让她有机会见识到各地的教育体制,才让她更加肯定,理想的教育是要让学习充满乐趣,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培育出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尊重的学生。


既然在新加坡找不到这样的学校,索性自己办一所。


着手筹备后才发现,最困难的不是建设校舍,或组织理想的工作团队。


“你无法想像须要办理的事项有多么的繁琐。尤其是我必须从国外招揽专才来为学校设计课程,甚至授课,却还得顾及雇佣比例。”


于是她自己后来也开始进修一些相关课程,还考取到教育学硕士学位。据闻如今她还在念博士班呢!


“我在2003年已报读博士课程,后来为了工作须暂时搁下。到了我终于可以重拾课本时,又被疫情打乱计划。”她有点无奈地解释。



2020年11月,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欢庆成立25周年。



此时,集团已在11个国家开设百多个校区(其中包括伊桥幼儿园E-Bridge、迷尔顿Middleton、新加坡伊顿幼儿园EtonHouse Pre-school、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EtonHouse International School,等多个品牌),提供从幼儿教育到大学预科的课程。


培育好人格


回顾过去,胡锦珠坦承刚开始时她也跌跌撞撞碰过一些钉子。


比如,创业第一年就亏损了100万新元。又或者是刚到海外开拓新校园时,因文化差异而交了不少昂贵‘学费’等。


但事实也证明,只要有信念,无论离开职场多少年,都有能力重新出发,甚至再创高峰。

几年前,原本从事金融业的幺子黄毅贤也加入集团。有了接班人,是否意味着胡锦珠随时准备退休?


“这帮年轻人都非常优秀。”胡锦珠边说边指向陪同她来的集团首席营销官Bipasha Minocha。“我早已把集团的日常运作交由他们打理,重要的决策例外。我把大部分心力投放在伊顿基金会。”


伊顿基金会(EtonHouse Community Fund),是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为回馈社会而在2015年成立的公益项目,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协助贫困儿童和青少年。



基金会不但为来自弱势家庭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资助,还以各种新颖方式鼓励学生行善。


例如防疫初期,伊顿基金会迅速出版了三本绘本,以插图和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孩童们解答对疫情的疑惑,同时也激发他们行善。


去年,伊顿基金会更是响应由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起的“欢庆新加坡女性年”行动,召集集团旗下的学生进行创作,并举办慈善艺术展进行拍卖,筹集善款协助弱势家庭。


胡锦珠当年创立基金会时说:“我一直认为教育和公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教育孩子要慷慨帮助他人,你又如何去塑造他们的优秀品格呢?”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为培养出一个个学霸,而是也该培育优秀人格。我为胡锦珠要办好教育的使命喝彩。


“我希望借这个访问告诉其他女性,即使离开过职场,你随时可以/也有能力再回来,在事业上再度发光发亮。”胡锦珠以这句话,总结了我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