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话里,猫,往往有着两面。
家猫温顺感恩,会变幻成贤良淑德的美少女来报答主人的恩情,代表故事《猫媳妇》;野猫阴险凶狠,会利用计谋袭击人类,代表故事《猫与茶壶》;老猫恐怖强大,据称10岁以上的老猫会变成妖怪猫又,尾巴会分叉成两股,以吃人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如此多的民间故事和诡异多变的形象,让猫这种生物成为日本影视、动漫中的常客。
今年夏天,有一部主打纯爱风的奇幻动画《无限》(又名《想哭的我戴上了猫的面具》)播出,就充分利用了“猫”这个生物的神话元素,让片中剧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更加吸人眼球。
这不是日本动画第一次在纯爱中加入奇幻元素了,之前的《天气之子》《你的名字》皆是如此。仿佛片中的男女主角不谈一场惊天动地、非比寻常的恋爱就不配播出。
不过或许事实也是如此,浮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具有“特色”的影视作品,老老实实讲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恋爱故事,估计票房会很惨淡。在高度商业化的日本动漫界,必然没人会做这种傻事。
这部《无限》的编剧是冈田麿里,她最让中国动漫迷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是《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又名《未闻花名》)。一样的奇幻风,一样的感人肺腑,尤其是同名主题曲,更是无数少男少女的手机铃声,传唱度极高。
在这部《无限》中,冈田麿里延续了她一贯的叙事风格,让“人带上面具变成猫”“猫带上面具变成人”这两个奇幻设定贯穿全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表现手法,讲述了女主无限现实生活不如意,后来为了男主日之出变成猫,却陷入猫店主的陷阱再也变不回人,最后靠着男主英雄救美才重回人身的爱情奇幻故事。
这部动画剧情感人,画风精致,音乐优美,是一部优秀的日本动画电影。但近来这类题材的日本动画电影看得太多,所以里面男女主的情感并未引起我太多的共鸣,反倒是隐藏在剧中反映日本真实社会的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聊聊《无限》中的真实日本社会。
真实的日本社会:逃避责任、校园欺凌、匠人消失1、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2016年,宅男女神新垣结衣主演的《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播出。电视剧讲述了男女主实栗和平匡为了逃避职场压力和催婚压力,开始“契约结婚”的故事。
这部剧播出后,在日本大获好评,我想除了新垣结衣的存在外,更是因为剧中的主题点出了日本社会的痛点。在这个发达国家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却有一群人消失在了霓虹灯下。
这群人,就是逃避现实的蛰居族。
蛰居族,特指拒绝参与社会生活,亲密社会关系很少,“失踪”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群。目前日本已有100万蛰居族。这些人,往往出于如父母离异、感情创伤、职场失败等原因,对自己产生不信任不自信的心态,认为社会和其他人不再需要自己,进而选择逃避这一行为。
这种现象,在日本正变得越来越多,《无限》里就有不少表现。
首先是女主无限,因为父母离异,不仅遭受了学校同学的孤立,更是产生了厌世的想法。在影片中,她多次希望世界毁灭,直至带上面具遇见男主日之出以后才开始变得阳光。然而,日之出的出现最开始并没有给她勇气面对现实,反而加深了她“逃避”的想法。
“想变成一只猫,永远地陪在日之出身边。”
于是,她的内心深处真正放弃了人类的身份,掉下了一张可以变成人的面具,被猫店主给抢走,交给了黄豆粉。
其次是男主日之出。日之出对比无限,“逃避”的属性无疑要少很多。他虽然想逃避学业,学习陶艺;想逃避无限对他的感情,故意装作冷漠,但实际上他逃避的意愿并不强烈,他只是缺少一点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里的真心话。
所以他在带上猫面具时,只有两只手变成了猫爪,这象征着男主并不想抛弃人类的身份,对现实生活依旧充满了希望。
最后是神树底下猫世界里的成年猫人。这些猫人聚集在一个小店里,喝酒消愁。在跟无限相遇时,有一个猫人说道:“当人根本没有一件好事发生。”
可以想见,这群彻底放弃人类身份变成猫的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不少挫折。当无限问他们是否后悔时,他们表示后悔也无济于事,不过徒增烦恼。
“在这里的大家,都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来的。”
他们有的没有当好母亲的自信,为了逃避当母亲的责任变成了猫;有的不懂爱与被爱,在人际关系中喘不过气,也逃避般变成了猫。
这些人,其实才是真正蛰居族的缩影,是大多数日本人不自信的一面。
2019年,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40-46岁的“蛰居族”推测达到61.3万人,远远超过了15-39岁的推测54.1万人。“逃避”这件事,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
这类人的出现,大多源于日本的经济泡沫的破裂,“就职冰河期”与价值观念的转变,让许许多多日本人接受不了这个打击,选择逃避正常社会,“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2、校园欺凌,无处不在
校园欺凌的问题,近几年成为国内的焦点。2020年荣获香港金像奖8项大奖的《少年的你》,便是此类题材电影。这部电影上映后,让无数人重新认识到校园里最恐怖也是最残酷的一面。有不少人,又回忆起了自己在学校时或多或少受过的欺凌。
很多人看完影片,惊呼原来中国的校园还存在如此恶劣的情形,责怪中国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不作为。其实,与我们有一水之隔的日本更严重。
在《无限》这部影片中,由于是纯爱片,所以校园欺凌的情节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一下。
比如女主无限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异,学校的同学便开始疏远她,甚至裹挟她最好的朋友深濑赖子;又比如女主准备给日之出一封表白信时,被班上的男生蛮横地抢走,然后当众念出,以此来羞辱无限。
这些事情看着是小事,但实际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很大。
被同学孤立,整个人会不自信,逐渐产生上学的恐惧感甚至忧郁;而情书被当场念出的后果,《无限》也演了出来。日之出由于脸皮薄,昧着真心说讨厌无限,这也成为压倒无限的最后一根稻草,无限彻底不想当人了。
然而,这些情节也不过是露出了日本校园欺凌的冰山一角,水面下更加夸张。
2018年,日本文科省公布了一则数据:日本全国中小学校2017年度被发现的校园欺凌案件数量达到了41万4378件,较前一年增加了9万1235件,创历史新高。当时日本全国有21643所中小学,平均每所学校的校园欺凌达一年到19.1起。
这一则数据,狠狠地打了日本政府的脸。日本政府为了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早在2013年便出台《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开始了整顿日本校园欺凌问题。不仅如此,每年都会有高达几十亿日元的高额预算用于治理校园欺凌。
无奈的是,校园欺凌这个问题在日本不单单法律层面上的问题,更多在于日本人本身的民族性。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曾经出版《菊与刀》,用“菊”和“刀”两种事物来说明日本人两面的矛盾性格。
这种性格,跟猫十分相像。温驯的时候像一只可爱的宠物,残酷起来又会噬人而食,甚至主人死后会冷漠地吃掉主人的尸体。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又一语道破这种矛盾的性格,指出无论是“菊”还是“刀”,都只是隐藏在 “暧昧”表象之下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
所以说,日本人民族性是集团性和进取性。而恰恰是这深入骨子里的民族特性,造成了日本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绝。
集团性,又可称之为合群性。只要学生里有一个不合群的人出现,那么他必定成为被孤立欺负的对象,而其他人如果不随大流欺负他,也会沦为被欺负者。日本皇室的公主去读书,却被同学集体殴打,便是典型。
进取性,我更喜欢称之为侵略性。有时候即便学校人人都随大流,但因为社交能力、学习成绩、外貌、家庭背景等差异,会在学生内部自动产生一种等级制度。高等级的学生,会主动肆意侮辱低等级的学生。
正是由于日本人合群性与侵略性并存,并融入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校园欺凌无处不在,且无法杜绝。
匠人消失,后继无人
《无限》里,男主角日之出的梦想是做一个陶匠,而不是遵从母亲的意愿去读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最开始母亲并不同意儿子的想法。
原因很简单,也很现实。在这位单亲母亲的眼里,匠人是没有前途的。以男主爷爷的工房为例,到最后入不敷出,连员工坂口的工资都快支付不起。这样的行业,她又如何会同意。
其实在影片中,主创团队很隐晦地提过匠人消失的两个原因。
①母亲劝解日之出,说“爷爷的眼睛已经快看不清了。”
这句话初看很平常,但细细思索,大有说道。母亲早不关晚不关,非要等到爷爷眼睛看不清了才关,说明爷爷对于工房很重要。爷爷眼睛好的时候,工房是可以维持下去的。而爷爷不行的时候,这个工房只能关门大吉。
这里指出了匠人行业的一大隐忧,即整个行业都是维系在少数高明的匠人师傅上,这些师傅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他负责的业务堪称毁灭性的打击。
另一点,也说明匠人这份工作后继无人。虽然日之出的梦想是做一名陶匠,但现实中的日本,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匠人这份工作。
②日之出的姐姐提议由坂口先生把工房转型为陶艺教室,却被母亲反驳到周围已经有太多陶艺教室了。
这段对话,可以分成两段分析。一是员工坂口先生并没有爷爷的高超技艺,不能以制造陶器的方法维持工房,只能想办法转型成陶艺教室。
二是母亲说这种陶艺教室在周围很多。那么这些陶艺教室是从何而来?大概有不少都是由工房转型成了陶艺教室。
这段对话继续进一步说明了日本匠人后继无人的现状。当老一辈拥有高超技艺的匠人去世后,新的一辈匠人大多学艺不精,只能让“追求极致美”的技艺转为一项陶冶情操的艺术。
从制造美好实用的物品,到陶冶情操的艺术,日本的原始手工匠人们,正在渐渐消失。
写在后面的话
每一部动画人用心做的动画,我们都能从动画的细节抠出很多东西,比如动画人的种族文化、现实社会投影以及他们所想表达的思想。在《无限》中,主创团队利用神话元素讲了一个奇幻纯爱故事,但并没有特意掩盖真实且残酷的现实世界。
因为,动画的目的,正是要在现实中讲一个美好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