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供地逻辑生变、工业增速趋缓,深圳产业空心“狼来了”?

春末夏初,深圳楼市和土地市场冰火两重天。受调控和严查经营贷影响,五一深圳二手房成交量降幅超过八成,新房成交量创近五年新低。雪上加霜的是,国有大行上调房贷利率,继续给楼市降温。在深圳楼市的另一个平行世界——小产权房、回迁房交易也被严管整治。楼市“凉凉”的背后,是火热的宅地供应。

今年深圳计划供应宅地363.3公顷,较去年增长24%,占比首次突破30%。不仅如此,此前被严控的“工转居”(工业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也扑面而来:深圳坪山新增八块居住用地,总计超过12万平米;龙岗更新整备局发布的城市更新单元更新意愿涉及“工转居”;龙华管理局也为两宗“工转居”土地申请变更用地规划许可证……

“工转居”成呼啸之势,背后是深圳供地逻辑之变。“十三五”期间,深圳实际完成居住用地累计占比16.8%,远低于25%的“国标”。深圳“重商业、轻居住”的供地思路曾饱受诟病,2020年前后楼市新一轮涨价开启后,主管部门下决心调整供地结构,压降商业用地,给宅地腾空间——今年,深圳产业用地计划供应量不足居住用地一半。

牵一发而动全身。虽有工业用地红线保障,但在深圳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过程中,实质是“工改工受阻、工改居加速”,产业外迁转移加速迹象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相较北上广,深圳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缓,且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对于工业第一城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外界屡次传言的“深圳产业空心化”真的来了吗?

-1-今年俩月“工改居”相当于往年一整年

五一假期前,深圳规自局坪山管理局公示了四宗地块法定图则规划调整,地块性质由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这四宗地块被拆分成14块小地块,用地性质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绿地、教育设施用地等。搜狐城市统计发现,调整后坪山新增八块居住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25534平米,将配建至少66900平方米公共住房。

坪山部分地块由工业用地改为居住用地/搜狐城市整理

工改居新增8块居住用地看似不多,但与过去十年的数据相比,这个数目就相当惊人了。据《2021年城市更新白皮书》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深圳工改居数量最多为9个(2012年、2015年),最少只有两个(2018年),今年尚未过半,坪山已有4大项总计8小项地块出炉,再加上龙岗的工改居项目,总数已来到9个。

深圳“工改”晴雨表,M0为新型产业用地,M1为普通工业用地/数据来源于2021城市更新白皮书

如上所述,“工改居”此前在深圳并不多见。在“十三五”规划期内,深圳提出“提高工改工比例”,并严格控制工业区块线范围“工改商”和“工改居”。然而,“工改工”项目名不副实,远离产业本质,并挤压了制造业用地空间。2017年,深圳史上最严工改政策出台,次年交易量大跌。

随后,深圳“二次房改”开始学习新加坡经验,希望解决住房难题,其中一条便是“工改居”。去年,深圳得到大礼包:国家支持深圳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到“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建设住宅的市场化机制”。 借此东风,工改又活跃起来。与此同时,深圳供地思路悄然生变。

数据显示,2010年-2019年,深圳宅地成交面积431.5万平米,位居103个城市中倒数第四。同期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成交面积位居全国第82位;规划建筑面积3586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52位。

2017年-2019年,深圳计划供应居住用地占比分别为16.15%、13.04%、12.50%。2021年,深圳计划供应居住用地363.3公顷,占计划供应总量的32.1%,较2020年、2019年分别提高24%、142%。2021年宅地主要来自新供应、更新整备、旧住宅区改造、其他(含工改居)四个渠道,分别占比36%、30%、22%、11%。虽然总体量不大,但“工改居”获得了更多空间。

-2-一季度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没跑赢北上广

此前深圳供地结构失衡,显性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写字楼空置率升高。房价就不用说了,据市场机构统计,今年一季度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已升至28%。业内人士认为,“写字楼严重过剩,市场去化压力极大,深圳未来三年新增写字楼供应量可以满足未来25年的需求。”

隐性的影响在于,2018年之前的工改项目使深圳产业用房供需失衡,传统工业厂房供应严重萎缩,一批优秀制造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2004年至2016 年期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第二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从超过50%至2013年后稳定在40% 左右。工业用地规模在2015年达到峰值的316平方千米后,也下降至目前的273 平方千米左右。

如前所述,深圳“十三五”规划划定270平方千米“工业红线”,要求工业用地到2020年不得低于30%。2019年,深圳集中推出30平方千米产业用地,2020年,深圳再次整备15平方千米产业空间,以地引产是深圳工业连续两年霸榜的重要原因。而今年深圳计划供应建设用地总量113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363.3公顷,产业用地171.4公顷,分别占比32.1%、15.2%。

居住用地增量供应、产业用地减量供应,供地结构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深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深圳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不仅低于北上广,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广东省内,一季度全省共有5个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40%,其中清远以44.1%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其后是阳江、中山、河源、江门。东莞同比增速也超过了30%。

深圳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缓/搜狐城市整理

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从某种层度上讲,是零和关系。今年产业用地供应总量不到居住用地一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缓,让“深圳是否需要保证30%的工业用地”再次成为议论焦点——毕竟这么多年来,工业对于确保深圳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压缩工业用地,不但会影响经济增长,还可能出现 “产业空心化”。

-3-工业用地减少不一定导致产业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在深圳是个老话题。最近四五年,制造业搬离深圳不是新闻,搬迁主体从低端落后产能逐渐蔓延至先进制造业,这引发了许多人对深圳产业“空心化”的担忧。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表现、供地结构的翻转,为这一观点有添上了佐证。不过,在专家看来,深圳产业空心化依旧是个伪命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认为,随着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创造的财富会大幅提升,纯制造空间必然下降,深圳即便保留25%工业用地,其占比也远高于国内任何一个一、二线城市……把一般工业加工项目向都市圈其他城市转移,腾出部分低产能工业用地建设高端国际型综合服务项目,这根本不是什么“产业空心化”。科创研发、精密智造、科创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等,这才是未来深圳最“实心”的产业。

事实也的确如此。数据显示,尽管深圳工业用地规模有减少趋势,但效率却一直在提升,且效率增速在加快。2003年,深圳工业用地地均工业增加值仅11.24万元/公顷,到2010年间仅提高到15万元/公顷,且更多体现为总量扩张而非效率提升。2010年后,工业用地增速趋缓,且2015年以后,工业用地实际下降,但工业增加值仍在快速增长,相应地均增加值也在不断增长,2017年达到32万元/公顷,年均增长11%。

对于深圳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专家表示,从整体上说,工业仍是深圳的重要产业,增速起落属于正常现象,并且深圳的工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深圳大学经济学教授钟坚认为,“深圳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一直处于前列,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产值也居前,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处于良好发展势头。”

加码“工改居”,是深圳供地思路变化的表征,业界甚至有加快深圳“商改住”政策落地实施的建议。深圳提出在2035年前新供应170万套住房的目标,其中六成为公共住房,可以预见,深圳未来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的路径将会更多。未来几年,对于楼市来说,是见顶下行;对于产业来说,是升级上行。

除此之外,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二、三产业融合也将成为发力重点。深圳当地媒体对此进行解读——这是深圳化解一线城市制造业发展难题上的先行先试做法。

参考资料:

深圳市年鉴、深圳规自局官网

深圳市工业用地的变迁与未来.黄斐玫

关于深圳未来发展的八个重要问题.宋丁

汽车产业托起北上广工业增长,深圳拿什么去拼.一财网

深圳城市更新工改工项目开发的困境与路径分析.住宅与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