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再侧一点
超声引导定位成功
开始手术
……
五年前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刻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永坚脑海中。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名怀孕3个月的孕妇,得了脊髓肿瘤,既要治疗保命,又要避免微创手术定位过程中的辐射损害,朱永坚和超声科主任黄品同创新性使用了超声引导定位,成功手术,孕妈健康产下了一名女婴。
手术成功的喜悦,化为了朱永坚和团队研究的不竭动力。超声引导定位的手术尝试,能否常态化在临床上实际运用?
浙大二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
日前,浙大二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决出了赛果,五年前这项手术尝试,在朱永坚团队展示下,有了全新的演绎,名为《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荣获比赛一等奖。
多名获奖医护均表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获得感,贯穿了从临床问号变为感叹号的全过程。
早在2016年,宁波市民曹卫兵的妻子,在怀孕3个月时,突然腰部疼痛,下肢肿胀,剧痛甚至让其无法平躺入睡。由于担心对胎儿造成影响,这对夫妻在宁波、上海跑了十几趟,才做完了最基本的检查。
经过相对无害的磁共振检查后,曹卫兵的妻子被诊断为腰椎管内肿瘤。肿瘤压迫到神经,从而产生剧痛。如若放任病情发展,很快会引起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
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术中X线透视的精准定位。但射线所带来的辐射,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几乎所有医生给出的方案都是,引产后再切除肿瘤,或者两个手术同时进行。
生存 还是 毁灭
曹卫兵夫妇深陷于放弃孩子的纠结与绝望之中,直至他们求医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医疗组。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永坚随即想到了超声,这种无辐射的成像方式。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但是
在极度依赖术中透视辐射定位的
脊柱脊髓微创手术中
能否彻底解决普罗大众的
辐射困扰
帮助孕妇这样的极特殊患者
朱永坚向更深的方向思考起来
“脊柱节段的准确定位是脊柱脊髓微创手术的第一步,也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人体脊柱包括颈、腰、胸、骶、尾,共有30多节,其中对相似度较高的胸椎和腰椎的辨别非常重要。目前来说,术中的X线透视是最主流的定位方式,透视次数受到医生经验、节段位置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于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中心和医生团队,透视次数可以大幅减少,以我们团队为例,1-2次透视可以定准腰椎,3-5次可以定准胸椎,对于涉及到内固定融合的手术,置钉过程则往往需要更多的透视。”朱永坚团队的博士研究生刘天健介绍。
超声能广泛应用于脊柱吗?由于人体组成和结构复杂、呼吸运动影响显著、骨骼成像质量欠佳,脊柱超声的应用一直严重受限。
为此,依托浙江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朱永坚就这一想法与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诸多课题组反复探讨,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超声成像机理技术研究+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契合手术场景的自动化成像导航”的技术方案。
导航系统设计图
朱永坚领衔的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提出人机共融的协作理念,自研了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系统,确保获取标准化、高质量的超声图像;团队建立了一套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发掘、提取超声和CT图像特征,实现了脊柱超声图像与术前CT图像的高精度匹配;此后,他们以自主研发的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导航系统,开展了脊柱脊髓微创手术节段初定位的临床测试,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
4年的时间,“孕妇来访”已经不成问题。自研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已有2台成熟样机,迄今已顺利完成40例胸腰段微创手术的节段定位工作,通过了临床金标准的检验。
朱永坚说,“我们希望能填补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的领域空白,我们要把微创技术带给最基层的广大患者,我们会继续走下去的。”
作为一项医院搭台、医护同场竞技的创新科研大赛,浙大二院广济创新项目大赛已办了五年,这些年涌现而出的很多创新项目,接临床地气,带着科研的露珠。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对于广大临床医生而言,创新的意义,是能不能用创新真正帮助到患者,比如减少并发症、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命。
五年中,通过广济创新项目大赛成功转化落地的项目有11项,7个项目正在转化对接中。浙大二院医护研发的转化项目将“走出科研、迈进工厂、回归临床”,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健康福音。
文章整理自浙江日报新闻客户端、杭州日报
图片丨神经外科
指导丨科研部、神经外科
责任编辑丨童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