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荣成花饽饽

荣成花饽饽又称荣成面花,是胶东(威海)花饽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风俗礼馍,贯穿于岁时节日、风俗礼仪中。

荣成花饽饽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而著称,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在威海市委宣传部、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威海市商务局、威海市食药监局等部门,与威海市广播电视台、威海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寻找威海记忆”大型主题宣传推介行动中,荣成花饽饽惊艳亮相,快来一起看看吧!



指尖流转一花开

饽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馒头。花饽饽是饽饽的一种,有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因此称为花饽饽。

荣成花饽饽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多用于结婚、庆典、祝寿、祭祀等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和庆典,家家户户都会蒸一锅花饽饽,寓意日子红火美满。

“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荣成市面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吕晓霞说,制作面花要心灵手巧,很多工艺非常精细。‍


蒸制面花的工具有案板、剪刀、擀面杖、梳子和彩笔,原料则主要是小麦粉、玉米面和豆面。食用面花和面时使用菠菜汁、南瓜汁、蛋黄等天然原料上色;对喜庆摆设不食用的面花,和面时添加食用色素、彩泥,同时用眉豆、绿豆、红豆、红枣、花蕊等进行装饰。


做花饽饽时,要取面粉加入酵母或者自制的引子,用温水和面。饧好的面在蒸前用力反复揉搓,使之柔软筋道,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各种形状。

花饽饽以面为原料,以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做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老人们常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什么都能做。

动物花饽饽要捏出耳朵、嘴巴、鼻子、眼睛、胡须,老虎额头要写上“王”字;燕子等祥鸟,要捏出头、尾,剪出翅膀,用梳子压出羽毛等;寿桃要贴上大红的“寿”字。‍


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

荣成三面环海,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传统花饽饽习俗,在不同的节日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如清明节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龙王、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从正月到腊月,从孩子出生到老人祝寿,无处不见花饽饽的身影。百姓们除了用白面作为原料,还用玉米面、豆面制作花饽饽。

荣成花饽饽造型丰富,老虎头是专在孩子出生或过生日时蒸制的,寓意祝福小婴儿像小老虎那样健壮有活力。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寓意爱情圆满、吉祥如意。金鱼和鲤鱼取自“连年有余、五谷丰登”之意,也是面花常见的造型。‍


此外,玫瑰花、荷花代表爱情,牡丹花、菊花代表富贵。梅花配小鸟代表喜上眉梢,荷花配鸳鸯代表百年好合,牡丹配凤凰代表花开富贵,菊花配蝴蝶代表吉祥长寿等。漂亮的面花配上文雅的名字,可谓锦上添花。

“龙腾凤舞”“鲤鱼穿荷花”“牛郎和织女”等各式各样的花饽饽,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做花饽饽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有全家团圆、日子兴旺、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是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乡俗。‍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饽饽在荣成传统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格古朴、粗犷、豪放,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同时,又将各种不同的造型融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荣成面花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庄户人家浓浓乡情的物化,也是荣成沿海乡土民风的代表。‍


年销售近亿元的花饽饽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荣成的民间艺人以智慧不断创新,使荣成大花饽饽更加多姿多彩。

2017年,吕晓霞应邀到北京故宫参加中国与南非联合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进行面花作品展示并教授孩子们做花饽饽;2015年至2017年,她连续3年代表威海到韩国参加花饽饽、剪纸等民间艺术交流活动;2015年,代表威海到新加坡参加艺术交流活动……现如今,花饽饽已经成为荣成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