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莫文蔚翻唱的《初恋》,背后有一段香港民歌的历史

儿童节那一天,莫文蔚又上线了她的一首新歌《初恋》。当然,用更严谨的话术来讲,这是一首全新推出的经典翻唱,原作是一首整整三十七年的粤语老歌《初恋》,演唱者是林志美。

依然用更严谨的话术来描述,《初恋》真正意义上的原唱,是日本歌手村下孝藏,而他本人同时也是这首歌曲的作者。

现在回过头再去听听《初恋》的原版,真是一首特别有年代感的作品。对于很多60后、70后来讲,这种味道一定会让他们想起了《排球女将》、《血疑》等八十年代早期的日本剧集,并瞬间激活了童年和少年的回忆。

不过,对80后来讲,《初恋》这首歌曲的回忆,却和村下孝藏无关,甚至和演唱者林志美的关系都不大。他们的记忆入口,全和一本电影有关,这部电影,就是《食神》。

《食神》也是周星驰巅峰时期的代表作,甚至也可以说是莫文蔚的电影代表作之一。在电影上映25年后,莫文蔚选择这样一首歌曲翻唱,说明她对这部电影,对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一定还是很有感怀的。

当然,这个事情不能说得太具体。毕竟,往事不要再提,往事只能回味。

只是,为什么要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上线这首《初恋》?

不可避免的是,很多人又要开始对比了。结论当然是林志美的版本,更接近于初恋,而莫文蔚的版本,并不太像初恋。

不过,我还是挺喜欢Ariel Lai全新编曲的《初恋》的,毕竟初恋这种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各人有各人的记忆,并不是所有初恋都是清纯懵懂、年少无知的,像莫文蔚这种带点Sex的《初恋》,听起来还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当然,林志美版本的《初恋》虽然深入人耳,但对于林志美这个歌手,熟悉的人却未必会多。而但凡是熟悉林志美的内地歌迷,那就一定是对广东歌有很深入研究,并且是用追溯历史的方式,才补全了对林志美过去经历和作品的认知。

说到这个,还是要聊一聊那个特殊年代,关于流行音乐渠道传播的问题。

香港地区的流行音乐,真正意义上传播到中国内地,其实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才开始。而当时最早、最重要的渠道,还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以进口音带的方式,将一些香港歌手的专辑引进至内地。

到了1987年,随着“中唱广州”历史性的引进了《爱在深秋——谭咏麟精选》,此后也开启了粤语流行音乐的引进版脚步,大量的广东歌,也因为引进版的出现,从此不断北上并深入内地。

但提起当时的那段历史,很多内地歌迷基本都会围绕着两个厂牌转,一个是“宝丽金唱片”,另一个就是“华纳唱片”,前者的谭咏麟、张学友、徐小凤、陈慧娴等等,后者的林忆莲、陈百强、林子祥、“太极”乐队等等,都是很多内地歌迷对于香港流行音乐最早的集体记忆。

但从现在来看,我们内地歌迷的这段记忆,是有相当程度缺失的。毕竟,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CBS/SONY和EMI这两家国际巨头,同样已经进入了香港地区的音乐市场,再加上本土的Crown、“永恒唱片”等等厂牌,它们都推出过很多重要的新人,也出版了很多重量级的唱片,是早期香港流行音乐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主要说一下国际厂牌。

相比“宝丽金唱片”和“华纳唱片”将音乐输入内地的商业先机把握,CBS/SONY和EMI在行动上显然有些迟缓,后者虽然也通过“中图”渠道,向内地输入过刘德华国语和粤语版本的《回到你身边》等少量专辑,但整体上来讲,这两家唱片公司比起“宝丽金唱片”和“华纳唱片”来讲,早期都不算太重视内地音乐市场。

然而,说起香港早期的流行音乐历史,又怎么能少了CBS/SONY和EMI呢?比如,你要知道林子祥和陈百强,就是从EMI出道的。至于CBS/SONY,除了招纳过甄妮、徐小凤这样的本港天后之外,同样也培养出了林忆莲、蔡枫华、郭小霖等等歌手,当然也包括了林志美。

我没有经过严谨的统计,但凭记忆模糊的概括,林志美在香港流行音乐历史上,恐怕是创造了这么一个纪录。那就是在正式出版个人专辑之前,就已经拿到了一首“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这个成绩,至少在以个人专辑作为出道标志和年度考核的传统音乐工业时代,是极其罕见的。

而让林志美拿到“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作品,就是《感情的段落》。

《感情的段落》这首歌,后来虽然收录在林志美加盟CBS/SONY的首张同名专辑里,不过这首歌最早的亮相,还是在一张名叫《香港城市民歌ENCORE》的合辑。而说到这张专辑,也不得不提到林志美一个很重要的音乐标签——民歌手。

香港乐坛?民歌手?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奇怪!

因为说到华语流行音乐的民歌,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杨弦、李泰祥、齐豫、李宗盛、蔡琴、李建复、黄大城等等音乐人和歌手作为代表,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不仅影响了台湾地区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还对整个华语流行音乐,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最为人所知的区域外扩展,就是新加坡的“新谣”运动,陈佳明、梁文福、巫启贤、邢增华、许环良、黎沸挥等等“新谣”的中坚分子,后来不仅创作出大量为华人喜爱的作品,还奠定了新加坡华语流行音乐的根基,其影响力甚至延伸至今。

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的,是当时的香港乐坛,同样也受到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影响。至少在八十年代初期,以“香港城市民歌”作为指向标签,民歌于香港乐坛同样曾经泛起过一些涟漪。

这一切,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两地厂牌同宗的家族渊源,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历史上,由“新格唱片”主办的“金韵奖”,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很多优秀的民歌手和创作人,都出道于“金韵奖”。

而投资举办“金韵奖”的“新格唱片”,背后的东家则是当时台湾地区的“新力电器”,用现在的话来讲,其实就是日本索尼电器的台湾公司,在台湾地区投资开设的音乐厂牌。至于“新格唱片”取名的寓意,破题之后就是“新的风格”。

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和SONY家族同宗的香港“新力唱片”,也即香港CBS/SONY,很顺利的就将齐豫的《橄榄树》、李建复的《龙的传人》等专辑,引进到香港市场。这其中,《橄榄树》这首歌曲,还拿到了第二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成为“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历史上,第一首获奖的国语歌曲。

而下一首国语歌曲拿到“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还是五年之后,那首歌就是苏芮的《酒干倘卖无》。

《橄榄树》等台湾现代民歌在香港地区的传播,也让香港电台在1981年,主办了第一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用来鼓励并发现本地的民歌创作。

比赛分为“新曲新词组”和“旧曲新词组”,在最后的决赛上,区志华的《问》问鼎了“新曲新词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则分别是吴秉坚作曲、苏颖睿填词的《城市之歌》,以及石金华作曲、石金利填词的《渔村风光》。

在“旧曲新词组”中,何洁玲改编刘家昌《我家在哪里》的《望乡》,获得了冠军。拿到亚军的,是冯德基改编刘蓝溪代表作《微风细雨》的《昨夜渡轮上》,而季军则是梁美薇填词的《半日偷闲轻歌调》。

梁美薇填词的这首《半日偷闲轻歌调》,改编自威尔士民谣歌手Mary Hopkin的作品《Those Were the Days》。这首歌曲虽然后来并没怎么传播和扩散,但梁美薇本人,后来却因为在MV导演、填词人和经理人等角色上,经营的有声有色,成为了香港流行音乐幕后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因为带出了“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更成为业界的精英。

不过,那时候梁美薇更为人所知的名字,是小美。

这届比赛的一些优胜者作品,后来也由香港CBS/SONY,整理并出版了《香港城市民歌》这张合辑。

虽然林志美本人,在两个组别里都没有进入三甲,但因为歌手潜质被CBS/SONY看好,所以也在合辑里,被安排演唱了三首歌曲。其中包括了“旧曲新词组”的冠军曲目《望乡》,以及陈真诚创作的《晨曦》,以及她自己包办词曲的《归途》。

不得不说,林志美确实是早期香港乐坛,极为稀有的能够同时拥有词曲创作能力的女歌手。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后来的香港乐坛,虽然商业上越来越成功,但却越来越少见兼具词曲创作才华的歌手,尤其是在女歌手层面,更几乎是荒芜一片长达二十年。

不过,《香港城市民歌》推出市场后,真正出圈的作品,却是区志华词曲,并由区桂芳和叶源春合唱的《问》。

区桂芳即另一个香港民歌王子区瑞强的妹妹,而这首《问》也成了区桂芳唯一一首正式灌录的作品。此后的她,除了帮哥哥做和声及做幕后之外,就再也没有走到前台。

而关于《问》这首歌曲,现在很多歌迷熟悉的,恐怕就是张学友和关淑怡在九十年代的翻唱版本。

在《香港城市民歌》这张合辑里,最后一首由李颖康作曲,杨国华演唱的《城市外的清晨》,也算是香港城市民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比较接近于Simon and Garfunkel那样的民谣曲风,旋律悦耳、编曲清新、和声优美,而音乐文本则更偏向于逃避都市的田园诗。

这其实也是香港城市民歌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重要区别,前者更局限在一种音乐表达形式上,而后者则涵盖了年轻一代的觉醒意识,包括了更多文化的内涵,甚至还有乡愁、历史、劳工等等的反思型延伸。

这种音乐属性的不同,也决定了香港城市民歌,很难在音乐层面上,能够通过不断的叠代,形成一种有体系的音乐文化。最终在欧陆舞曲、日本流行,以及本港的武侠剧歌,和借鉴日本偶像造星文化的夹击下,很快就全面溃败,并退出了香港流行音乐的历史舞台。

而说回《城市外的清晨》这首作品,其实林志美和作曲李颖康、主唱杨国华,还有一个共同的民谣组合Delta。就在参加完第一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大赛”之后不久,他们还参加了1981年的“工人歌唱比赛”,并以一首翻唱曲《A World of Our Own》夺冠。

虽然《香港城市民歌》这张合辑不算特别成功,但CBS/SONY还是很快又发行了另一张《香港城市民歌ENCORE》,算是把第一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的资源用到了足。

在这张合辑里,林志美同样唱了三首歌:《风筝》、《孤想》和《感情的段落》,其中的《风筝》,依然是她包揽词曲的作品。而后来拿到“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感情的段落》,除了词坛名家郑国江填词之外,作曲人则是当年顾嘉辉的年轻弟子周启生。

《风筝》和《感情的段落》,也是这张合辑里最为出圈的作品。

与此同时,林志美在《香港城市民歌ENCORE》合辑里,还为Delta组合的搭档杨国华,填写了后者作曲并演唱的《失落》。

一年半后,开始并无意进入商业歌坛发展的林志美,最终被CBS/SONY说服签约,并赶在会考前,录制完成了个人首张专辑《林志美》。这其中,《情人路》成为了香港电台的冠军单曲,而《你的眼神》则登上了商业电台的榜首。

最终,林志美的这张同名专辑,以超过十万的销量,成为1983年香港乐坛的双白金唱片,对于一个新人来讲,这个起点可以说是相当的可以了,至少会让现在的香港歌手羡慕不已。要知道如今的香港乐坛,所有歌手在一年里发行的实体新专辑销量,加起来都很难达到10万张这个数字……

1982年,香港电台还主办了第二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当时总决赛的评审,包括了顾嘉辉、泰迪罗宾、罗永辉、卢国沾、郑国江、叶汉良(卡龙)和周慕瑜等大佬,并邀请了张德兰、区瑞强、蔡枫华、张明敏、王雅文、夏妙然、邓惠欣和费玉清等歌手,作为表演嘉宾。

最终,李大安词曲的《谁造》,获得了“新曲新词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是古倩雯的《吾乡吾土》,以及谭云生作曲、区志华填词的《桃园梦》。

而“旧曲新词组”的前三名,分别是林敏恒的《人》、潘源良的《望乡》和罗卓为的《晚浪》。

第二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里的大部分作品,同样被灌录成了唱片,并以《香港电台城市民歌创作比赛82优胜作品选》的名字推出,只不过这一次的发行商,不再是CBS/SONY,而换成了香港本土的厂牌“永恒唱片”。

和CBS/SONY借合辑力捧林志美一样,“永恒唱片”同样借这张合辑,力捧了在两组都未入三甲的李丽蕊,她也成为合辑里,唯一一位拥有两首作品的歌手。

这两首歌曲分别是《我愿》和《快乐将烦恼尽忘记》,后者由黎明阳词,而他也是李丽蕊的同校学长。

巧合的是,第二届“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和第一届一样,也为日后的香港乐坛,挖掘了一个重要的幕后音乐人,她就是《吾乡吾土》的作者古倩雯,即后来的古倩敏。张学友的《不老的传说》、《纽约司机驾着北京的梦》,以及郑中基的《你的眼睛背叛你的心》,就都出自古倩敏之手。

当然,古倩敏传播最广,甚至影响无数幼儿的作品,还得说是《别看我只是一只羊》。

在《香港电台城市民歌创作比赛82优胜作品选》之后,“永恒唱片”还发行了另一张民歌合辑《身在FOLK中》,后来成为“太极”乐队中坚的雷有辉、雷有曜兄弟,以及邓祖德,也在这个合辑里亮相,而他们身上的民歌烙印,甚至是很多熟悉“太极”乐队的歌迷,都不太了解的历史。

除此之外,在1982年到1984年之间,还有一系列的民歌唱片在香港推出,比如《香港城市组曲》、《香港校园创作民歌专辑》、《灵芝草——香港青年创作专辑》、《嘉莉娜的忧郁》、《青葱小径》和《我地嘅》等等等等。

但还是如之前所说的,由于香港城市民歌题材单一,所以无论是创作延续性,还是商业拓展性上,都很难形成一种持续效应。

更重要的是,香港民歌手相比台湾民歌手,由于数量的不足,更无法形成冲击主流审美的群体出现,从而树立新的音乐话语权。所以即使有像林志美这样的优秀民歌手,但在进入主流制作领域之后,同样会被同化并模糊了民歌的印迹。

比如像《什么是缘份》这张专辑,虽然在选曲上,肯定会和公司同期的歌手,如蔡枫华、甄妮等有所区别,但大体的制作走向、曲风分配,其实又是很接近的。专辑同名曲《什么是缘份》,如果交给徐小凤演绎,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而说到徐小凤,1978年从“永恒唱片”转档至CBS/SONY的她,也在香港的“新力唱片”,留下了四张经典的专辑。其中,1981年发行的《新曲与精选》中的《风的季节》,和1978年《风雨同路》里的《人生满希望》,更是小凤姐音乐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代表作。

《风雨同路》,也是香港CBS/SONY成立后的首张原创专辑,当时封底的显示的公司全称,是CBS新力香港有限公司,而地址为:香港干诺道中122-124号海港商业大厦22楼。

《风的季节》由汤正川填词、李雅桑作曲,这个创作组合,在《什么是缘分》里,还给林志美创作了《着了魔》。与此同时,汤正川还为顾嘉辉的曲,填写了《年青的感觉》的这首歌词。

汤正川最重要的身份,其实还是唱片骑师,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DJ。

在七十年代的香港,香港商业电台有13位非常受欢迎的唱片骑师,这就是传说中的“六啤半”。啤是Pair的音译,六女七男的“六啤半”恰好正是六对半——13位整。

让我们记住这“六啤半”的名字,关西蒙、曾路得、钟保罗、卢业瑂、俞琤、杨振耀、汤正川、陈少宝、乐仕、钱钱、朱明锐、苏施黄及梁安琪。

这些名字中,有些发过唱片,有些演过电影,有些后来成为了香港乐坛重要的幕后人。比如陈少宝就是“新艺宝”的创始人,钟保罗就是那个在《失业生》里除张国荣、陈百强之外的另一个“三剑侠”,俞琤后来成了商台的高层,而曾路得、卢业瑂等还曾经跨界发了唱片,曾路得的歌手身份,对不知道“六啤半”的内地歌迷来讲,甚至还更为出名一点。

汤正川同样以歌手的身份亮相过,他和黄绮加在“娱乐唱片”发行的专辑《寻知己》,也是1982年香港乐坛很重要的唱片之一。

最后回到《什么是缘份》这张专辑,除了《什么是缘份》、《初恋》之外,我还要特别推荐改编桑田佳佑《夏をあきらめて》的《营火》,虽然林志美的演唱,在音域上压得有些低,但那种轻熟味,听起来真的非常美。

而翻唱Mike Oldfield名作《Moonlight Shadow》的《月影》,被很多人评论为远远不及原唱,但在我听来,林志美这个粤语版本,虽然用了原版的编曲,甚至还延用了那种延时的和声设计,但因为《月影》的延时效果用得更足,听起来甚至更有效果上更梦幻。

专辑也收录了林志美的两首作品,《进我生命里》和《蝴蝶梦》,而听《蝶梦蝶》时,总是觉得后来王杰和叶欢的那首《你是我胸口永远的痛》,和这首歌曲的旋律很像。

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证明爱老师见多识广而已,你也可以当我胡说八道的。

关于林志美的《什么是缘份》专辑,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