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元故事 | 烘焙“小确幸”

2022年,刘天庭“出圈”了。

今年5月份,他在深圳迎来了自己的30岁生日。也是在这个月份,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大陆官方发布的文件上。本年度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揭晓,刘天庭榜上有名。

他成了今年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台湾人。

在深圳定居的台湾人不下5万,台资企业更是数以千计。刘天庭,既无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名校学历,也没有投资大型工厂企业。脱颖而出,凭什么?

另外,刘天庭是这份获奖名单里唯一一位餐饮从业者。深圳固然还称不上“美食天堂”,但作为移民城市,这里也算是多方风味汇聚之所。刘天庭压倒一众大厨,拔得“头筹”,他究竟为这座城市的餐饮带来了什么?

“其实,我就是一个面包师。”坐在面前的刘天庭,比照片上感觉瘦小一些,也并不善于言辞。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面包师。2014年,22岁的他大学还没毕业,就在新加坡举行的FHA国际厨艺大赛中获得金牌;2018年,又在卢森堡举行的烹饪世界杯大赛上获得银牌。

来深圳7年,经营着自己的一间小面包房,“金牌冠军”师傅刘天庭可谓“大隐于市”。

不过,一个疑问也浮现在我心头。既然有这样耀眼的资历,在深圳这样一座不缺资本的城市,何须自己苦苦守着一间小店面,找家机构合作“技术入股”,轻轻松松开个连锁店难道不香吗?

“钱(投入)太多,我们会感到有些恐怖,我们只想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刘天庭的回答,大概是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

幸好,作为曾经在台湾驻点的记者,我是能解其中意的。刘天庭就是想用自己的方法做好一件事情,店面不用很大,但必须是保持自己的口味。这种想法很“台湾”,或者用一个曾经在两岸流行的词来说,这很“小确幸”。

他究竟给深圳饮食文化带来了什么?答案也许在这里。

孤儿立志

“每一块面包都是有生命的。”刘天庭说,比方说他面前的这几块欧包。它们的“生命”就来自于里面的干果,“你知道吗?它们都放在朗姆酒里,至少发酵三个月”,干果和酒都是他和妻子黄惠君亲自采购的。

所以,你跑遍深圳的众多面包房,也找不到雷同的口味。这就是面包的“生命”。说起这些的时候,刘天庭的话语里充满激情与睿智。

不过,在说到其他话题的时候,刘天庭就显得有些沉默和木讷了。“他其实不太喜欢表达。”黄惠君为丈夫的性格做着注脚。在采访中,有时候她的话比丈夫更多。

内向,很难确定是性格使然还是与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

刘天庭是一个孤儿。生于台中,从小家庭贫困,五六岁时,父亲、母亲相继去世。刘天庭和哥哥一起,住进了当地的育幼院(相当于大陆的福利院)。

时隔20多年,刘天庭在回忆幼年时代时,说出来的都是美好。

“童年,其实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刘天庭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很特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回想起来,同期在育幼院一起长大的几十个、上百个孩子,都是他的“发小”。大家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那种感觉,一般的孩子是体验不到的。“那是一段很特别很珍贵的记忆。”他说。

刘天庭至今还记得当年育幼院里有一位姓黄的老师,对他们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她告诉我们,要给自己定位,要知道长大了自己要干什么,因为我们很快就要靠自己出去生活。要学着自己独立。”

寥寥数语,受益终生。

人生的定位,刘天庭很快就选好了。“其实就是因为我不太喜欢(用语言)表达,我喜欢用食物去表达。”这话如果是别人说,你可能会觉得矫情,但出自刘天庭之口,那一定是发自肺腑的。

高中毕业之后,刘天庭考入台湾嘉义大同技术学院餐饮系,成为岛内糕饼制作专业名师王颖愷的弟子。

▲高中毕业之后,刘天庭成为岛内糕饼制作专业名师王颖愷的弟子。

▲2014年代表台湾地区参加新加坡FHA国际厨艺大赛,刘天庭的作品“怡然”获得金奖金牌。

年少成名

去过台湾旅游的人都知道,台湾地区的糕饼制作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各大技术学院埋头苦学的“准面包师”们,自然是“卷”得厉害。如何出人头地?到国际大赛去拿个奖项,不失为一条捷径。

刘天庭刚进大学不久,王颖愷老师就接到组队代表台湾地区参加新加坡FHA国际厨艺大赛的邀请。作为A1级厨艺赛事,这项比赛在国际食品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刘天庭当然想参加。但是,出境参赛是需要自己掏钱的。算下来需要新台币10万元,按当时汇率大致相当于人民币2万元。钱并不算多,但是对一个穷学生来说仍然是天文数字。

“我本来应该2012年就去参赛的,但是那一年没有凑够钱。”其实,那一年他已经偷偷地把哥哥送他的生日礼物——一辆机车(摩托车)卖掉了。但是,远远不够。

为了参赛,拼命挣钱。上课时间以外,不是在打工,就是在去打工的路上。去面包店帮工卖面包,在餐厅当服务生,“其实那时候同学们下课打工是天经地义,挣点生活费而已;但是因为我要去比赛,所以我(打工挣的钱)不能花。这才是最难的部分。”

一个便当(盒饭)分成两顿甚至三顿吃,成了那段时间的常态。说到这里的时候,妻子黄惠君补了一“刀”:“所以他那时候很瘦。”当然,今天的刘天庭也没有“胖”到哪里去。

辛苦打工一年,新台币10万元终于凑齐。可以参加2014年赛事。接下来就是准备参赛作品。参加大赛的作品,并不只是一块面包,而是要把面包做成艺术品。这是对面包师的基本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考验。

刘天庭的作品创意造型为一只大龙虾带着300只小龙虾怡游大海。取名“怡然”。大龙虾和小龙虾当然都是用面包粉制作的。

“(做的时候)必须要精准,要快,时间要抓得准。”在刘天庭的记忆里,这也许就是改变自己一生的一件作品,难中之难是密密麻麻的小龙虾,每只才0.2厘米长,这些都需要用面粉一只一只慢慢做出来。要命的是,材料面团再塑型后,时常会因热胀冷缩而扭曲变形,甚至断裂崩毁,作品经常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半年之间,不知多少次就这样突然“崩”了,让他顿时感到心灰意冷,“当初我其实做到100只的时候,就已经有点崩溃。”

幸好,在王颖愷老师关键时刻的指导和鼓励之下,历时半年工夫,“怡然”制作成功,在新加坡FHA厨艺大赛露面。西方面点技巧与中华文化意境完美融合,惊艳评委。

“Liu Tian-ting”,当公布金牌得主的评委念出这个名字时,刘天庭感到自己“懵”了一下。有了冠军的风光,他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以“面包师”之名安身立命了。但是当时他还不知道,他这个“金牌冠军”面包师的主场并不在家乡台湾,而是在一个还从来没有踏足过的城市——深圳。

▲目前,刘天庭夫妇重新出发,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面包店。

“大”与“小”之争

其实在2015年之前,刘天庭根本就没有来过大陆。

那几年,海峡两岸之间各种经济文化互访活动十分频繁。就在刘天庭2014大学毕业前后,深圳一家国企考察团前往台湾,考察了大同技术学院,观摩了王颖愷老师的糕饼制作课程,大加赞赏。考察团回深不久,一纸邀请函发往台湾,说准备创办一家食品培训机构,诚邀王颖愷老师前来深圳担任教学工作。

“但是王老师的教学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刘天庭自嘲说,王颖愷老师于是找了一个替代人选,“老师就把我‘丢’了过来。”

面包师刘天庭来到大陆,成了“刘老师”。不久之后,当时还是女朋友的黄惠君也从台湾飞来深圳。二人一起在深圳安家。

老师一做就是两三年。“我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每个学生下课之后都会说,老师放假之后到我家乡看看,比如说贵州啊,湖南啊,青岛啊。真的很幸福。是一个很快乐的时光。”大陆之博大,着实让在台湾岛长大的刘天庭开了眼界。

执教合同期满,两口子决定留在大陆发展。深圳,一个总人口相当于台湾全岛的大城市,如此广阔的市场近在眼前。再者,在当培训老师期间,两口子也对深圳的市场作了一番考察。面包西点消费份额固然不小,但有特点、高品质的面包房委实不多。这样广阔而有潜力的市场,不正是“金牌冠军”面包师刘天庭大显身手的场域吗?

于是,刘天庭夫妇继续经营烘焙培训,同时与一位深圳朋友合伙,在福田中心区开了一家甜品店。

国际大赛“冠军金牌”面包师的身份,果然有不小的市场号召力。“我们(甜品店)很快做到了大众点评福田区甜品类排行榜第一名”,刘天庭小试牛刀业绩不俗。

果然,打开“大众点评”,按照店名搜索,好评率97%。从留在页面上的顾客评论,仍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生意的红火。“这家店由获得过国际大奖的Nick(刘天庭的英文名)师傅创办,怪不得甜品如此好吃”……诸如此类的评论不一而足。俨然是一家受人追捧的网红店。

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大众点评页面显示,该店状态为“已关门”。

好好的一家店,位置优越,生意兴隆,冠军面包师坐镇,为什么做不下去?刘天庭坦言,不是经营问题,而是文化差异所致。

“人家给我们一个很棒的机会,我们也很努力地研发产品、制作产品、培训员工。”刘天庭说,开始大家合作非常愉快,营业额一路飘红。这时候,合作伙伴就想着既然有了一些热度,那就趁热打铁赶快开第二间店面,把甜品店做成连锁店。

事实上,彼时确实是一线城市网红连锁店爆发式增长的当口,喜茶、奈雪遍地开花,合伙人心里痒痒,实属正常。但是,来自宝岛的刘天庭夫妇不这么想。

“我们就是不太敢做没有把握的事情。”黄惠君这样说,“合伙做生意就是拿别人的钱去做事,如果做不好,就是糟蹋了别人的心意,我们做不到(心安理得)。”

“我发现(大陆)这边很多餐饮店砸钱做连锁。有的开不到一两年就收了。所有投资的钱远远超过收入。(如果那样)我们是无法承受的。”刘天庭这样说,他当时觉得店里的收入还支撑不起开连锁店的规模,“如果别人投资在我身上,一旦失败,那我真的会爬不起来的,真的会压力山大的,同时对资金和食材也是一种浪费。”

虽然没有见证他们当年的讨论,但是可以想象,合伙人听了他们这番话有怎样的反应:这对夫妻太安于现状了,做生意怎么能这样“不思进取”呢?

作为曾经在台湾工作、生活过的新闻工作者,我倒觉得刘天庭夫妇的想法也无可厚非。台湾的饮食与大陆的巨大差异就是,除了少数大型商家以外,很少有连锁店的存在。你听说过台北的“林东芳牛肉面”“思慕昔芒果冰”,花莲的“公正包子”,台中的“宫原眼科”(雪糕店)有过什么分店吗?但是,它们小本经营数十年,可以保证口味不变,并且与同行之间绝不雷同。

这无关对错,只是文化的碰撞。股东表决,支持扩张的一方票数占优。于是就开了第二家店面。不久之后,连锁店的经营果然如刘天庭夫妇担心的那样,开始走下坡路。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就在甜品店面临危机的时候,刘天庭又接到王颖愷老师的邀请,参加卢森堡烹饪世界杯大赛。打开银行账户一看,此时手头只有人民币4万元。但世界杯大赛错过一次,就是4年,咬咬牙,还是去了。这次带去参赛的是面塑作品“武媚娘”。面塑女皇雍容华贵,气度不凡,一举拿下面塑组银牌。“我用自己的作品把中国文化元素带到大赛舞台上”,刘天庭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和感动。

不过,载誉归来后不久,甜品店终于关门歇业。刘天庭夫妇在深圳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刘天庭与妻子黄惠君。

夹缝中的“小确幸”

“本店每周日公休”,店门口挂着的告示牌上写着这样几个字。一位客人从店里走出来,服务员小妹送到门口,躬身告别,说了一句:“再见!欢迎下次光临!”

这一幕,让我恍惚回到了在台湾驻点采访的时候。不论生意好坏,每周公休一天。不论消费多少,临走时一声告别问候,这是宝岛餐饮店的标志性特征。

不用说,这是刘天庭夫妇开的新店。操作间里,刘天庭和几位面包师身穿工装,虽然开着空调,汗水仍然渗入了口罩。烤箱关掉之前,液晶数字显示的温度为240℃。冷却片刻,刘天庭打开烤箱门,将一炉冒着热气的夏巴塔面包取出。

片刻之后,黄惠君和其他员工一起将当天烤出的面包切片包装,按照前一天“群接龙”小程序上订购的名单和地址,通过速递发往深圳各处。如今,她的朋友圈就是店里的客户圈。

走出厨房,刘天庭在门外的餐椅上坐下稍事休息。“当时(上次创业失败之后)一度准备回台湾了。”他说,但是终究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一位朋友手里有一间40平方米的店面,就邀请他们合作。

上次的失败,教训深刻。这一回,刘天庭夫妇觉得在有些方面,应该更加坚持。

来深圳7年,深圳已经成了他们成年之后生活最久的地方。不过,他们仍然觉得深圳有一些让自己难以习惯的元素:这座城市的脚步,太“匆匆”了。

“很多人都静不下心来好好品味东西。”黄惠君又“抢”过丈夫的话头,“不像台湾,生活节奏比较慢,大家就很懂得享受美味。”

的确,有静下心来享受美味的人,才有静下心来做美食的店。台湾有的面包房就只做一种台式香葱面包,可以延续几十年,用不变的口味陪伴当地几代人。刘天庭和妻子,想的就是在深圳开一家这样的店,一家在这座城市无法被复制的面包店。

首先,产品就无法复制。“我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没事就喜欢研发新的东西”,刘天庭说,来大陆7年,大江南北诸多土特产都成了他的原材料,像新疆核桃、无花果,广西罗汉果,甚至潮汕牛肉丸,已经被他做到了面包糕点里。

一般面包房至多每季度更新一次主打产品,而刘天庭的周期则是三天。“每三天换一半的面包。”刘天庭说。

“台湾很多面包房是这样做的吗?”我有些好奇。“哪里,只有我们一家这样”,刘天庭不禁得意,至少这一点在海峡两岸还没有发现雷同的。

妻子黄惠君成了“营销总监”。其实这种营销很简单,黄惠君每天定时在朋友圈里发布当天面包产品,再通过群接龙小程序统计订购信息。刘天庭把面包烤出来之后,打包快递发货。

不与平台合作促销,不打造网红IP,生意好做吗?“我们的营业额从每天人民币几百元,到一千元,到现在……每天都还不错”,具体数字当然是商业机密了,刘天庭说,其实他们只要服务好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吃东西的人,也就足够了。久而久之,这些人不仅仅是顾客,也成了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刘天庭夫妇也许是深圳生活最“规律”的生意人。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骑电动车来到店里,做面包、烤面包、发货。忙到夜幕降临,回家稍事休息,9点多就寝,日复一日。

在深圳,这样做生意的也许不多。但是,你如果在前些年去过台湾“自由行”,宝岛大街小巷那些口味各异,让你食指大动的餐饮店,莫不如此。店里卖的不光是吃的,更是一份“小确幸”。

深圳,脚步匆匆、资本碾压,这种大城市夹缝中的“小确幸”可以持续多久?刘天庭也说不准。也许会留在这里很久,也许有一天会回台湾养老。“希望深圳人说到我们的时候,会想起,哦!就是那一对台湾夫妻,做面包的”,“冠军金牌”面包师刘天庭不无谦虚地说。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马骥远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真实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