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61岁的王晓芹面色红润地站在门口,欢迎远道而来的老顾客到公司参观。如果不是亲口说出,没人会想到神采奕奕的她曾在22年前身患乳腺癌,经历4次大小手术又遭公司解聘。
病魔没有压垮她的意志,反而让倔强的她愈发坚强——她不但创立了“晓芹甲鱼”“晓芹海参”品牌,创下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多项行业第一,还实现了从一个2米柜台到年销售超过8亿元的奇迹。
“晓芹海参”的发展历程是大连海参产业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大连作为中国最好的海参产地,在海参养殖、加工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海参年产量达5万多吨,全产业链产值200多亿元,最高峰时占据全国海参年产值的半壁江山。
如今的大连海参产业正围绕消费者的需求聚焦营养健康,谋求创新发展,把海参加工作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进行海参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北纬39°海参黄金产区的大连海参,正以创新姿态再次起航。
“工科女生”与丈夫远赴青海工作
1957年,王晓芹出生于大连庄河。受父母影响,她的性格质朴开朗、热忱待人而又倔强坚强。
1977年恢复高考,从小就成绩优异的王晓芹报了名。她凭着扎实的底子考入沈阳化工学院自动化系,成为一名不多见的“工科女生”。那个年代的大学录取率远远低于现在,读大学给王晓芹带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改变。
在大学期间,她依旧门门功课成绩优异,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还遇到了一生的伴侣。
结婚那天,母亲的一番话让王晓芹终生难忘。“从今天起,你是老李家的儿媳妇了,以后不要老是惦记家里,挣了钱要先孝敬婆婆,还要好好照顾丈夫,做个贤妻良母……”
1981年,王晓芹大学毕业,与丈夫一起被分配到青海一家大型化工厂。王晓芹从化工厂基层做起,她理论基础扎实,愿意向前辈请教,还经常结合所学,解决生产遇到的难题。8年间,王晓芹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后又因工作出色被提拔到工厂的中层管理岗位。
调回大连 与水产品结下不解之缘
就在王晓芹和丈夫铆着劲工作、事业蒸蒸日上时,一个问题出现了。
1989年,王晓芹的儿子高原反应强烈。为了孩子,王晓芹和丈夫费尽周折调回家乡,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因为孩子而调回大连,是我们从没想过的……回到大连就意味着8年的工作经历成为过去,一切要从头再来,但我能坦然接受。”
在新单位,王晓芹从仓库保管员做起。因为外语好又懂得专业知识,她再次成为工程师,还担任了行政部长。这段时间,她因公司业务开始接触海鲜水产领域,把公司进口的竹节虾推销进了大连各大酒店,而且在同行中保持了领先位置。
因为看好王晓芹的销售本领和不服输的性格,1994年,新加坡一家独资企业高薪聘请王晓芹担任公司总经理,她又转战到陌生的甲鱼养殖领域。
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晓芹把大量时间花在养殖场,做实验并写下大量分析。通过不断学习,她成为一名甲鱼养殖专家,开创了甲鱼在东北冬季产卵的先例,给公司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效益。
从学习自动化专业到竹节虾销售,再到甲鱼养殖,王晓芹每到一个陌生领域,都能潜心学习成为行家。
身患重病遭解聘 她创业卖甲鱼
1996年7月,王晓芹被确诊为乳腺癌。经历了大手术后,王晓芹回到公司。有同事私下劝她多休息,这样拼命工作不利于身体恢复,但王晓芹感谢之余却忙碌依旧。
但她没想到的是,1997年,公司以其身体状况不再适合担任总经理为由,与她解除了劳动合同。
身体虚弱的王晓芹遭受了双重打击,在短暂的失落后,她认真地思考并得出了结论:“我在经历过的岗位勤奋工作,取得了相当的业绩,不论本专业还是跨领域我都能胜任,丢掉工作又有什么好怕的?再多、再大的困难也打不倒我!”这一次,她决定自己创业。
在家休养期间,她突然想到:“得病期间我一直吃甲鱼,现在恢复得很好。如果选择卖甲鱼并把这段经历与人分享,不就是一条很好的创业道路吗?”
王晓芹想给顾客的,不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超越以往的服务和产品。市场调研时,她发现很多人喜欢吃甲鱼,但多数人不会买回家自己做,原因是宰杀甲鱼很麻烦,烹制也不太容易。所以她定下的第一个策略就是出售宰杀好的甲鱼,而且教顾客如何烹制。
为了研究如何给甲鱼去腥,她先后买来300多只甲鱼进行试验,摸索出了“甲鱼四步去腥法”,然后在大连一家知名商场租下一个2米长的柜台正式销售。
很快,“晓芹牌大裙边甲鱼”火了,柜台前顾客排起了长队。
从2米柜台到年销售超8亿元
就在创业有了起色之时,王晓芹却因为癌细胞转移再次入院治疗。亲友们来看望她,有人带来了“煤灰干海参”,让她能更好地恢复身体。所谓“煤灰干海参”,是把海参用煤灰和草木灰搅拌后制成。这个加工保存干海参的方法现在看来有诸多弊端——看着不干净,吃着牙碜,彻底洗净后还得用水泡发8次以上才能食用等等,不过在当时却是主流工艺。
王晓芹身体恢复,回到工作岗位后一直想:为什么不能研究更好的加工保存方法,让干海参吃起来更干净、更方便?如果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未来的市场前景一定会更广阔!
2001年,王晓芹的档口开始销售海参。一开始,很多顾客在柜台前转一圈就走了,工作人员就追上去问为啥,顾客们给出的最多的答复是:“嫌麻烦”“不会发、不会煮、不会做”。
“顾客没必要会这些,而这正是我们应该做好的。”王晓芹安排员工专门教顾客发海参、怎样剪“沙嘴”,还发动员工上门帮助顾客代发海参,在业内创下数个第一。
与此同时,她还研究海参加工方法。在煮烂上千斤海参后摸索出一套新工艺,并推出了营养成分破坏少、食用方便的即食水发鲜海参。
“晓芹海参”5年前投资7000多万元兴建厂区,为把好品质关,光是质检化验室就投入200余万元,设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从卖甲鱼到卖海参,从简单加工到工艺创新,从2米柜台到投资上亿元的厂区,如今“晓芹海参”在全国130多个城市拥有400多个连锁店,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买甲鱼找晓芹,买海参更要找晓芹”已被全国人熟知。2017年,晓芹海参的销售额超过8亿元,今年正向10亿元的目标迈进。
问及成功的秘诀,王晓芹表示,“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站在顾客角度考虑问题,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顾客。”
未来之路更注重营养与健康
“晓芹海参”的创业史,也是“大连海参”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大连海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国海参”的代名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连就有专业人士研究海参的特性和分布。90年代,大连形成海参产业,之后还出现了“北参南养”等行业发展态势,东南沿海的海参养殖产业技术大多由大连输出。
2005年12月,大连海参获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能够打上“大连海参”标签的商品,检验标准十分严格——必须位于东经120度58分-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40度12分之间;海水平均温度要求在12.1℃,最高25℃,最低1℃;潮差要在1.5米-2米(最大4米-4.5米),盐度要在30%-32%且垂直分布一致。真正的“大连海参”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至少生长3年,皮质厚重,养分富集口感又好。
今年7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在行业报告《海参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中表示:2016年,我国海参养殖量超过20.4万吨,产值约600亿元,产量位居全世界第一。大连海参年产量5万多吨,全产业链产值200多亿元。海参产业已成为大连海洋渔业经济优势最突出、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支柱产业。
如今,消费者对海参的认知不再囿于珍馐佳肴,而是更注重营养与健康。朱蓓薇表示,围绕消费者需求,聚焦营养健康、创新发展应该成为下一阶段海参加工领域重点关注的话题,海参产品应多元化开发。
随着国家环保工作力度加强,南方不少区域的参圈大幅缩减,前几年海参产量大幅增加的局面正发生变化,未来几年海参资源的稀缺性将逐渐凸显,全国的海参产业正面临一次深度洗牌。
海参产业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海参消费群体年龄段不断降低,从以往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向30-40岁扩展,这一年轻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之中,未来的海参消费市场将比现在更大。
大连一家公司的海参生产流水线上,工人正在劳作。
【记者手记】 大连海参持续创新 引领全国产业发展
回顾王晓芹20年的创业历程,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她是个朴实谦逊的人,骨子里又充满自信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她的性格代表了“晓芹海参”的性格。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正是“晓芹海参”的品质写照。在既有的海参产品基础上,“晓芹海参”今年又创新推出“海参香肠”,在食用方便性、可口性上更进一步,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晓芹海参”壮大的同时,正是大连海参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长足发展的时期。大连海参年产量占全国40%,高峰时年产值为全国50%左右,占据了全国海参年产值半壁江山。
2009年6月,大连海参商会成立(前身为大连市总商会海参商会),成为大连第一家无业务主管单位的独立法人社团,进一步促进了大连海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连海参商会从最初的十几家发起单位,到2017年年底已拥有会员企业76家,全产业链创造产值达百亿规模。
我国的海参产业从资源稀缺到资源培植,从以品质立足到品牌价值体现,如今的消费者更为看中的是海参的营养和健康。在这样的转变中,大连海参产业正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扬工匠精神,打造极致品质,凸显品牌影响,从海参产品升级、新品研发、销售服务等多个关键方面入手,继续引领中国海参产业发展。
辽沈晚报/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