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开封5月20日电 题:“非遗”传承人张俊丽:讲好灯笼文化解海内外华人乡愁
作者 杨大勇 李军涛 许娜
“就是它,这就是我要找的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灯笼!”当美籍华人钱行俭专程飞来中国,在张家看到要寻找的“汴京灯笼”时,泪流满面。忆起多年前的这一幕,张俊丽记忆犹新。
“汴京灯笼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张泰全(1740-1806)是清代制作彩灯的名家,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
张俊丽是“汴京灯笼张”的第七代传承人,她还是民盟河南省开封市委会盟员。七八岁时,张俊丽就跟随父亲张金汉学习彩灯制作技艺,十几岁时,已经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一盏又一盏精美的灯笼,伴随张俊丽一路成长。
张俊丽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做灯笼的技艺,更给与了她发扬和传播灯笼文化的责任。“做出最精美的灯笼,让更多人了解汴京灯笼技艺和文化”,她默默在内心中定下目标,要让“汴京灯笼”走向世界,让灯笼文化缓解海内外华人的乡愁。
“从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它就不仅仅是张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张俊丽说,父亲的这句话将成为她一生努力的方向。
怎样把家族技艺展示出来,扩大世人了解面?是张俊丽早先一直追寻和思考的问题。2011年6月她与哥哥一起,将百年老宅改建成展览馆,并免费向社会开放。400多平方米的展馆里,鲤鱼跳龙门灯、千手千眼佛灯等数十个品种400多盏彩灯,数种家传老工具和清代、民国时期的灯画印版,以独特方式向参观者展示着“汴京灯笼张”的魅力。
展馆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万多人次,从开封市到全国,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的团队也慕名而来,一睹汴京彩灯的风采。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现在做展馆,是想向更多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张俊丽希望搭建一座“桥梁”,让中国文化走进世界人们的生活。
她讲述,2019年9月的一天,她正在医院输液,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台湾的一支学生团队希望能聆听张俊丽的介绍和讲解。放下电话、拔掉针头,张俊丽立刻返回工作室准备材料。只要有传播“汴京灯笼”的机会,她从不会放过。
在2015年“根与魂--中原文化澳门行”活动上,当张俊丽指导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徒弟们”制作完成了一盏盏“汴京莲花灯”,听到“徒弟们”举起亲手做的莲花灯欢呼时,她说:“这盏灯把澳门和开封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汴京灯笼张”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先后赴英国、南非等国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尝试着让灯笼文化及灯笼制作技艺在当地落地。
谈到钱行俭从美国飞来中国寻找儿时记忆中的灯笼,张俊丽说:“张家灯笼了却了钱行俭刻在心中的乡愁。没想到,我们家的灯笼竟是海外华人回家之路的守望,有什么理由不用心去弘扬和传承呢?”
如今的张俊丽,日常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的。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视频连线讲座……她带着亲属和一些热爱汴京灯笼的年青人,正在以常态化方式传承、传播和弘扬灯笼文化。
“现在感觉时间不够用,哪怕每天不吃饭不休息,事情都干不完。”当年父亲经常说的话,现在成了张俊丽的最大感受,因为她已站在了“汴京灯笼张”传承的赛道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