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安茶续香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纪实)

《品茗图》 刘熙寅绘

舌苔上的记忆,总是那么顽固而清晰,有时候甚至有些不可思议。饮茶之人,尤其如此。

1983年的一天,安徽省茶叶公司收到一个邮寄包裹,里面是一篾篓装的老茶,随附一信:此茶叫安茶,是半个世纪前的茶品,产自安徽祁门,历来在广东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一带畅销。现因几十年未见,广东、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老茶人十分想念,特来信致意,寄望复产。为方便复产,特附上老茶一篓,以作样茶……

落款为:“华侨茶叶发展研究基金会关奋发”。

当时,茶叶在内地仍实行统购统销。安徽省茶叶公司是安徽省内专门从事茶叶产、供、销的国有企业,但都不知安茶是什么茶,更不知“关奋发”为何方神圣。

从“华侨茶叶发展研究基金会”追根溯源方知,关奋发系香港爱国商人,华侨茶叶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人。协会于1981年在北京成立后,致力于扶持茶叶的生产、加工、出口,研究改进茶叶品质,资助奖励对茶叶发展作出贡献的有志之士。

关奋发祖籍福建,茶叶世家,13岁即在武夷山做茶,后落脚香港,并到东南亚经营茶叶。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受阻,他被迫改行做其他生意。但他不忘祖业,始终惦记着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遍访内地各大产茶区。

关先生寄来的那篓茶,是产于上世纪30年代的安茶。茶篓藏有茶票:“具报单人安徽孙义顺安茶号,向在六安采办雨前上上细嫩春芽蕊,加工拣选,不惜资本,加工精制,向运佛山镇北胜街经广丰行发售,历有一百八十余年……”

安徽省茶叶公司询问祁门县,方知新中国成立前,安茶已经停产。

祁门历史上生产饼茶、青茶、安茶、毛峰,茶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颇具规模。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马张途所著《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载:邑“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齎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清光绪初,绿茶销路不畅。胡元龙、余干臣在祁门周边的贵溪、至德(今东至县)试制红茶成功,并劝导茶农改制红茶。自此,红茶逐渐成为祁门茶业的主要产品,蜚声海外,畅销欧美,与印度大吉岭、斯里兰卡乌伐红茶并列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门所产绿茶、安茶反倒退居其次了。

一般认为,安茶创制于明末清初,产于安徽黄山市祁门县南阊江沿岸芦溪一带,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的一种半发酵紧压茶。安茶历来称谓较多,光在祁门民间,就有广东茶(大约因主要销往广东)、软枝茶、六安茶、青茶等叫法,在广东、港澳、东南亚一带,有安徽六安笠仔茶、安徽六安篮茶、陈年六安茶、矮仔茶、徽青、普洱亲戚茶等叫法,凡数十种,不一而足。

好茶靠好种。祁门当家品种称祁门种,其中槠叶种占81.1%,属国家级珍贵茶树有性种优质资源,为祁门独有,酶活性高,安茶正是采自此种茶树。采摘鲜叶一般以芽叶为主,采一芽二叶、三叶或对夹叶,以芽蕊为佳。

安茶用篾篓装,篓呈椭圆形,内衬箬叶。茶色黑褐尚润,条索壮实均齐,口感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汤色澄明,带箬叶香味,适宜热带潮湿地区人们饮用。

茶为药用,茶草同源,茶最早本是解毒之物。相传,在香港广东一带,海边渔民喝海水后腹胀,把安茶放在炉子上煮一煮,喝上一碗,病就好了。百年前,岭南曾瘟疫流行,当地中医以安茶开方之药引,治好了不少病人,“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被当地人奉为“圣茶”。

“楼下喝普洱,楼上喝安茶”。当年两广、港澳台及东南亚热带地区家境殷实的人家,几乎家家备有安茶,且越陈越受欢迎。清末民国年间,香港盛行喝安茶,作为上乘饮品,已然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安茶在近代曾远销亚洲各地,制茶商号繁多。据《祁门县志》记载,安茶历史上由茶号经阊江从江西运至广州、佛山等地,转口销往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1932年,祁门县有安茶号47家,其中“顺”字号6家,“春”字号30家,名气较大的有“孙义顺”“新和顺”“向阳春”等。

抗战期间,受战事影响,水路荒废,安茶市场萎缩而逐渐停产。1945年,最后一批安茶运送抵香港后,就此销声匿迹了。

让人没想到的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远在香港的关老先生居然还对安茶念念不忘,专门来信寻访,希望恢复生产,再续半个世纪前的茶香。

安茶复产,有幸赶上内地改革开放春风。1984年,国务院下达文件,宣布除边销茶(指专供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习惯饮用的茶叶)外,内销茶和出口茶一律实行议购议销,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多渠道经营。这一年,祁门县有关部门派技术人员深入安茶原产地芦溪乡,遍访当年安茶制作、经营者,终于试制成功,安茶得以恢复生产。

复产后的安茶,很快在广东佛山等地引起反响,逐渐行销原有市场。1997年,根据广东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一位经理的建议,老茶号“孙义顺”商标重新申请注册,1998年正式启用。

不巧的是,安茶复产后,正赶上祁门茶业“红改绿”浪潮,绿茶受青睐,安茶销售市场受到很大冲击。

谁曾料想,2003年爆发非典。安茶可消瘴的药效被广泛传播,广东人纷纷购买安茶加以防范。一时间,安茶火了一把;不仅如此,安茶的经营者们一致决定,非典期间,货源再紧俏,也绝不提价,坚决不发“国难财”——安茶总算站住脚跟,市场从此稳定下来。

关于安茶的过往,我早已耳熟能详,但却从未到芦溪去看看真正的安茶产地。直到今年清明前夕,我从祁门县城驱车沿山路蜿蜒40分钟,来到安茶的核心产区——芦溪村。一条不足500米长的街上,两旁茶企、门店毗连,老远就能闻见淡淡的茶香。

受邀走进一枝春安茶厂喝茶,得知他们刚创办了“安茶故事馆”,还原安茶历史。我问老板戴海中:“与祁门红茶和普洱茶相比,安茶在制作工艺上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

“安茶亦分初制和精制两大过程,初制和精制前面几道工序和一般的茶叶制作比,工艺相差不大,精制后面的几套工序比较独特。比如补火,主要作用是提香;夜露,用竹垫把白天补好火的茶叶摊于露天,吸收露水中的养分精华,改变茶叶的口感;装篓,使茶叶与箬叶、竹篾近距离接触,温温热气促使茶香、箬香、竹香三香合一;打围,把装满茶叶的小篓串连起来,把握好竹篾收紧的力度,这是紧压茶叶的过程,普洱茶要越紧越好,安茶讲究外紧内松……”

戴海中说,“新制的安茶一般需储存陈化2至3年后,使其火气退尽,方可饮用。”

“火气退尽”四字,颇有意味:原来茶也有火气,退尽后方能成为好茶——茶尤如此,况人乎?

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局负责人告诉我,芦溪乡现有15家生产安茶的加工企业,安茶销售市场相对稳定。2018年安茶产量近200吨,产值近2000万元,这些年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产量和产值都不算大。

“做大一点,不是更好么?”

“那倒不一定非要追求数量。目前来说,制定安茶标准,确保安茶品质,保护好安茶品牌,才是当务之急。”

这话说得实在。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一定要贪多求大。只要做精做细,做到唯一,即使再渺小,照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顽强的生命力,自会有其无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安茶比较小众,产量不高,销区不大,目前主要内销广东、北京、上海,外销日本。之所以能在销声匿迹数十年后被人记起,浴火重生,就在于它的精与细,还有它独特的口味和效用,在爱茶人舌苔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片茶叶,富一方百姓。离开芦溪乡时,当地人告诉我,芦溪村有农户585户,其中520户从事安茶生产。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5920元,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从事安茶生产的纯收入达11148元,占全年70%。农户不仅从事安茶的种植、采摘、生产、销售,还忙于采摘箬叶、编制篾篓……

续香后的安茶,又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