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包装用日语,2大国产品牌“日本化”,别再被假“洋牌”骗了

随着中国市场的潜力被开发,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而在很多外资公司的营收“战绩”中,中国市场更是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品牌更是越来越“中国化”,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以为他们是国产品牌。例如来自日本的养乐多,新加坡的金龙鱼等等。

而除了不少外国品牌化身为“国产品牌”以外,我们发现也有不少国产品牌,一直想要将自己包装成“进口货”。以金坷垃为例,来自河南郑州的它,一直将自己包装成美国品牌。在广告中,金坷垃号称自己是一款由“美国圣地亚戈”研发,中国生产的肥料。在他的宣传广告中,有日本人、非洲人、美国人,并且反复强调来自美国。而实际上,金坷垃和美国毫无关系。煞费苦心地将自己包装成外国品牌,也成为了很多国产品牌的“通病”。

可能说起来太过绝对,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网友在网络平台上,这样评论国产品牌:听起来不像国货的,都是中国品牌。例如楚雨荨最爱的美特斯邦威是名副其实的国货,而韩束、韩后等化妆品也和韩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甚至包括一些蒙娜丽莎瓷砖、罗浮宫家居等,一听就是外国货的品牌名,也统统都是中国品牌!

而这些中国品牌有一个特点,就是起一个很容易让消费者误解的“外国名”。而一些勤快的创始人,更是会去国外注册一个公司,通过“包装”,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国际品牌。首当其冲的就是名创优品,和今年大火的元气森林。

名创优品

1977年,叶国富出生自湖北十堰的一个贫苦家庭。迫于生计压力,叶国富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走上社会的时候,叶国富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1998年,21岁的叶国富因为拖欠学费未能拿到中专毕业证)。这样的学历,让其求职之路并不顺畅。

“三无产品”(无背景、无学历、无资金)的叶国富,能做的工作也是屈指可数。而且在创办名创优品之前,叶国富还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这一次的创业之路,更是让他背上了沉甸甸的债务。无奈之下,叶国富不得不再次回到打工市场。而当时周边的同事,各个学历都比他高,叶国富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可见其付出的努力是多么的庞大。据悉,叶国富一直是业绩排行榜的冠军,每年光是销售提成就高达12万。而这样的工作,也让叶国富还清了债务,并存下了一些资金。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叶国富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认识了杨云云。而正是杨云云的到来,帮助叶国富打开了第二次创业的大门。第二年,两人就在广东佛山开了一家“10元饰品店”,生意做得热火朝天。2005年,叶国富在此基础上正式创办了哎呀呀。2013年,叶国富又在哎呀呀的基础上,成立了名创优品。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叶国富将心思放在了所谓的“日本品牌”上。

无论是名字,还是品牌LOGO,甚至是店铺的陈设,名创优品都充斥着日本品牌的身影。名字来说,山寨了日本大创。而LOGO,则和优衣库非常的相似。最后就是陈设,无处不在地透露出无印良品的味道。也正是如此,很多国人到现在为止,依旧认为名创优品是一家日本品牌,却不知道他从研发、运营到生产销售都在国内,完全是中国品牌。

而叶国富为了让自己的名创优品看起来更像日本品牌,还邀请了日本设计师三宅顺也担任联合创始人。不过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三宅顺也在加入名创优品之前,履历几乎是空白的。所以名创优品的真实身份,恐怕也不用多说了。

但是不可否认,名创优品的成绩还是不错的。2013年问世,短短五年时间(2018年),就实现了营销过200亿。更是走出国门,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了3600多家门店。但是不安心做国货,而是将自己处心积虑地包装成日本品牌,还是引来了大众们的质疑。当然,名创优品并不是唯一一个钟情于将自己“包装”成“日本货”的品牌。最近大火的元气森林,也有类似的操作。

元气森林

创办于2016年的元气森林,是一家互联网+的饮料公司。而他并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来自中国朋克之乡河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不过,就包装而言,元气森林想要将自己包装成为“日本货”的想法,还是比较明显的。

除了用日本文字“気”代替中文“气”以外,元气森林还在瓶身上特地标上了“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气森林监制”。而在很多日本产品的包装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所以很多消费者,自然而然认为这是一款日本饮料。再加上本身就充满日系风的包装,更是让大众的误解更深了。而这样的误解,或许也是元气森林想要看到的画面。

当然,元气森林和名创优品一样,在营收成绩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2020年3月《天猫V榜年度单品2020》显示,元气森林成为饮料类榜单中的第一名。而在去年,问世仅3年的元气森林就在双十一的时候,成为了全网的销售亚军,“打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一众大品牌。有业内人士表示,元气森林已经成为了我国饮料市场的一匹黑马,业界估值40亿。而这些赫赫“战绩”,和伪装成“日本品牌”有没有关系,难以得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综上而言,无论是名创优品还是元气森林,在假“日本货”领域上,算是教科书般的存在。至少就他们取得的营收成绩而言,似乎还是很有效果的。而也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纷纷效仿,将自己“包装”成日本品牌,或者其他国家的品牌。对于这样的营销模式,你能接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