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老街的商业店铺橱窗,
其反光镜面把玻璃里外的世界连在一起,
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尽情将具有南洋风格的建筑揽入怀中,
变幻出一幅幅既有前卫感、又具古韵美的画面。
博爱路,
海口老城区最早的商业街、居民街,
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
这里曾驻扎遐迩闻名的海南书局、五邑会馆、精华公司。
还有来自佛山谭氏家族的正合、正兴、正益、正安、正昌、正利和正祥七家商号,
从事着纸业、爆竹等生意。
如今,
繁华热闹依旧,
在此的店铺主要经营灯具、布艺、茶叶、零食与冷饮。
新华路,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被称为“海口的银座”。
在这条街道上,
新加坡归侨黄先生兴建了“中华戏院”,
其罗马建筑风格追求华丽、高雅,
高耸的圆形柱、拱形门,
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图案及线条,
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今天,
服装鞋帽、金银首饰、特色小吃、冷饮奶茶店铺比比皆是,
家家生意兴隆,
户户财源茂盛。
得胜沙,
古称“外沙”。
清道光二十九年,
把总黄开广带兵在此战胜入侵的著名海寇张十五,
因而便改为现名。
自海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
这里就成为洋行最多、争夺最烈的地方。
现在,
街道两旁的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
商品琳琅满目,
以销售服装为特色。
富兴街,
原为外沙溪,
东连海田溪、西经椰子园,
与盐灶溪汇合再纳入大海。
民国初期,
河床淤浅而填成陆地。
上世纪二十年代,
军阀邓本殷为榨取老百姓钱财,
曾在此开鸦片烟馆。
大家都知道,
这一帶有海口最正宗的小吃,
炒田螺、炸地瓜、萝卜糕、韭菜饼、甜薯奶、海南粉,
各式各样的美味,
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
水巷口,
因早年河流经过街道而得名。
那时,
船来船往、装货卸货,
为海口主要的商品集散地。
1924年,
填平河道,
曾经的兴旺发达也随之埋葬。
近年,
好在临街开张的几家特色小吃店,
“猪杂辣汤饭”、“蒜香炸排骨”色香四溢,
诱惑着过客,
才留住些许人气。
解放路,
可说是原来“永乐街”的加长版。
其始建在军阀邓本殷拆城时期,
得益当时盛极一时的娱乐场所“永乐戏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填塘扩路,
向西发展,
陆续建起和平戏院、邮政大楼、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和工人文化宫,
逐渐造就为海口老城区的文化与商业中心。
中山路,
原名“环海坊”。
据传,
孙中山来海口时曾在此地短暂休息,
后为纪念而重新命名。
沐浴三百多年风雨,
这里,
骑楼依旧、店铺依旧、商业气息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