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个优秀学生的“堕落之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2013-2015年期间,我曾在一家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担任心理咨询师。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些孩子,小至七八岁,大至二十多岁,因为网瘾或者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而被送过来,接受教育与辅导。

在这期间,我接触了大量青少年学生的故事,感触很多,收获很多,我计划把之前的一些记录资料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文中的所有名字均为化名,内容也不会涉及家庭隐私,故事较长,请耐心阅读。)

小A,17岁,因为厌学、打游戏、不回家等叛逆行为,被父母送到了特训学校。他妈妈很心痛,也很疑惑地对我们说:小时候他那么听话,不明白现在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


小A的父母都是底层劳动者,在工地打工或者摆摊,很忙,家庭条件也较差。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们把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落到了儿子身上,对他要求特别严格。他妈妈有一个专门的日记本,记录儿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成绩,几乎每次考试的成绩她都会记下来。

看了那本日记,我很不能理解。即使儿子双科都是九十多分,妈妈也不满意,因为没有达到双百;即使儿子考第一名,但是分数不是太高,妈妈也不满意。日记中也提到了一些打儿子的事情,她说儿子调皮,不得不打。

小A自己也有一本日记,从小父母就要求他每天写日记,但是他的日记,里面好多都是挨打挨骂的经历。我看了他的日记,觉得好心酸。

在这样的高压管理之下,小学和初中的小A,确实非常听话,成绩也非常优秀,是父母的骄傲。

他当时到底有多听话呢?

他描述了这样的经历:爸爸妈妈经常很忙,很晚才会回家,他放学后就一个人乖乖地回家,自己做作业,绝不会出去。


初中毕业后,小A不负众望,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家人对他的期待也更高了,他们甚至在学校旁边租房,爷爷奶奶过去陪读。

在重点中学,他不再名列前茅,只是年级前一百左右,父母对此很不满意,经常唠叨他的成绩,这让他很反感:“看一个人怎么可以只看成绩呢?”


在高中,他认识了很多朋友,其中不乏爱玩爱打游戏的朋友。对父母的反感,从小的压抑,又加上朋友的带领,他有些失控了,越来越沉迷游戏,当然,成绩也越来越差。

父母看他状态不对,给他办了休学。休学之后,他玩得更疯狂,后来甚至去网吧做网管,工作的同时可以玩游戏,也可以帮人代练。休学半年,复学那天,他在学校待了一个晚上,就再也不想去了,因为他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氛围了。这让父母彻底失望了。



他说,他感觉父母要放弃他了,他不敢回家,甚至过年的时候,也是一个人独自在外,每天上网,或者躺在床上哭。他怕回家和父母争吵,深深的内疚感让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他们。

而且,从小他就是亲戚朋友圈中的好孩子楷模,他已经习惯了那种优越感,现在却成了别人的反面教材,这样大的落差,也是他怎么都接受不了的。

所以,他只能逃避,他用玩游戏、抽烟等方式麻痹自己,但越是这样,心理的内疚感反而更强,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他也想回头,却发现已经不能回头了。父母从小灌输的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尽管他很反感,却也已经内化到了他自己内心。

虽然他想重新回到高中,但是他害怕自己成绩太差,害怕考不上大学。

他说,他已经这么失败了,不允许自己再失败了。所以,尽管父母已经反省,对他说,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尽力就好。但是他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导致他仍然不敢去尝试。


经过我和他多次的沟通和疏导,他答应回去后重返高中,但是,他说,他不确定自己能否扛得住。扛不住的话,他或许会选择外出打工,再苦再累都没关系,身体上的苦,都好过精神上的压力。他也不敢回家之后去面对亲戚朋友,害怕他们会有异样的眼光。

小A在特训学校待了五个多月,因为他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不错,师生们都对他信心满满,只有我有些担忧,不敢抱有太高的期望。


他回家不久,收到他家人的消息,他没有去学校,而是外出打工了,且没有和家人联系。

除我以外,所有人都觉得很惊讶,很不理解,大家都认为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应该重返学校,应该上重点大学,以后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好工作。他的选择,却让众人失望了。

虽然我也觉得遗憾,但是也能理解他的选择。唯有祝愿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自己,或许这条路会很艰辛,但那是他自己的选择,即使错了,他也不会遗憾!


小A的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第一,其实现在的很多孩子面临着过重的精神压力。

90后、00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有不少可能是通过上学才走出了农门,所以,他们深切地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子女成绩优异,和他们一样,依靠读书改变命运,同时,他们也很难接受子女不如自己。

而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则希望孩子不要重走自己艰辛的老路,希望他们上重点学校,拿高文凭,圆自己未圆之梦。90后、00后很多都是独生子,独生子一人承担着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期望,压力可想而知。



如小A所说,他真希望父母再生一个,这样的话,父母就不会把一切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了。

写到这,想到一个笑话,孩子因成绩不好被家长骂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家长问,那第三种呢?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第二,孩子太听话,不一定就是好事。

不只是小A,我接触过的很多青少年,上小学时候都很优秀,听话懂事,成绩优异,是父母的骄傲,但是初中高中的时候却突然像变了一个人。父母会很疑惑,小时候那个听话的孩子,去哪里了?

孩子的听话,可能只是不想让父母失望;或者,他们是在父母的威压下被迫听话,而后者情况会更为糟糕。


但是,当他们步入青春期后,会开始有独立的渴望,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他们不会再甘于做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这时候,冲突也就出现了。

小A最后选择了自己的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其实是成功突破了原先的自我。



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并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大部分都是希望他们上大学,找好工作,做所谓体面的工作,但这样的期待,真的太单一,也并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


曾看过一篇文章,讲新加坡的教育。新加坡会在小学的时候,就会对学生进行智力测试,然后根据智力水平安排不同的教育层次,高智力的那部分人,可以获得很好的教育条件,国家也会给予很多的资助。其他人,可以选择去技工学校,毕业后做普通劳动者。在新加坡,普通劳动者是受到重视的,蓝领的工资,并不会比白领差,甚至更高。



但是我想,如果这项措施在国内实施,估计会引发很多不满:凭什么通过一项测试,就说我孩子智力不高,不能上好学校?不是勤能补拙吗?

现在实行的中考分流,似乎是朝这个趋势发展,但这好像反而加大了小学生、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因为,没有谁想被分流。

所有人一开始的期望都是高等院校,考不上的时候才不得不屈从于二三等学校,很多学生也就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混个毕业。


小A想,长大后去开个游戏工作室,或者开个奶茶店,这样的想法,在他父母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还有一个学生小B,特别喜欢街舞,鬼步舞跳得非常出色,他自己在广场教人跳舞,收入还不错,但是他家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父母形容鬼步舞就像抽筋一样,所以,小B也被强制送过来接受“改造”。

如果,所有的职业都可以被尊重,如果,各行的收入可以更平等,学习内卷的问题才可以得到缓解。



最后,

希望小A的案例,可以给更多的父母一些启示。

教育孩子,应该多给予爱和陪伴,而不是把孩子当成延续自己梦想的工具,强制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The End!

如果你有任何烦恼困惑,欢迎联系我们。

你放心,这里没有道德审判,只有温柔的理解,和理智的解答。

关注我们,一起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