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每月花4万块,培养“世界冠军”

前两天看了个腾讯新出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还没播完,我看了4集,把我看焦虑了,跟你们分享一下,大家一起焦虑...


01

第一集的家庭构造:


坐标美国,妈妈静涵来自吉林长春,在孩子上小学前是全职妈妈,娃上小学后在学校当兼职中文老师。


24岁时跟世交家的公子华二代John结婚后来到美国,John毕业于耶鲁,静涵力争上游在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牛津又读了两个教育硕士。


他们家把6岁的女儿当成未来的花滑冠军培养,请教练的费用是2美元/分钟,每天120分钟,一周需要6天。孩子外出打比赛得带着教练,就要负责教练外出的吃、住、行等相关费用。



我算了下:2*120*6*4=5760美元/月(按照当前的汇率,这算成人民币是:38441元/月)这仅仅是训练的费用,还不包括比赛的支出!


这位妈妈的目标是让孩子参加奥运会。


6岁的娃主要训练花滑,还需要跳舞、练体操、正常课业成绩也很好、上网课学编程、拍广告...



这位妈妈说:


其实经济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孩子的时间成本,你把时间花到这里,就意味着这个时间你干不了别的。


小孩子的机会成本是最高的,因为她现在有太多可能性了,她可以去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你把时间花在这,就没有时间尝试别的了。


所以,到底我们愿意牺牲到什么程度?真的需要她往那条路上走,所带来的牺牲是不是我能够接受的?这是需要权衡的。


这一集看完,我就觉得涨了个见识。原来人有钱到一定程度,追求的是荣誉,当然荣誉有了钱也跟着来了。我觉得他们家的这个育儿策略离我很遥远,拓展了我的眼界吧。


而且,其实对于6岁的孩子,大多是“逼”、“训练”,孩子对这个事情是无法享受其中的,所以就没有所谓的沟通,也学不到什么“上层人士的沟通技能”,谁又知道谷爱凌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02

第二集的家庭构造:


坐标上海,父母都是上海人,在上汽工作,妈妈还兼职经营着一个公众号叫做“胖仙女的晚托班”,公众号一年收入就有上百万,但这依旧只是她的副业(其实我能理解,上汽的福利很好,放弃可惜了)。


她鸡娃很厉害,从幼儿园开始就带孩子做名校的真题测试、带娃上各种兴趣班:大提琴、足球课、编程...


目标就是先上名校小学,再进阶到名校中学、大学。


结果去年上海市出了摇号政策,导致娃被就近分配到了家门口的菜小,气得她差点跟老公离婚,怪老公没买学区房。



这位妈妈说:


现在所有的论调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他所有的行为都是父母反射的,都归咎于家长教育失当


所以,他一有什么问题我立刻就揪心:天啦,肯定是我哪教育得不对,进而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然后就会回忆各种过程,接着就崩溃。


从这一集开始我焦虑了:因为我自己本身就在上海,我买的房子将来也是被分配到菜小,而且我们这个小区的菜小跟这个妈妈家所在区域不一样,他们那要更好一点,意味着师资力量就要更强一些。


我上次在公司跟一个同事聊天,同事说她老公当年就是在我们小区对应的这个学校上的小学。上海本地人只有家庭条件差的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这个学校,他们家就是因为不满意这个学校,所以才把房子换去别的地方了。


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



可我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离我儿子上小学还有2年,我也不晓得要怎么办,可能先在这个小学上到3年级,这样我就有5年的时间,我想着这几年再攒攒钱,努力把我老公的户口搞定,然后再买个小的学区房?


具体怎么做我也不知道,反正各种方案我都想过,现在我也在到处搜集信息。


我儿子目前上的是小区内的公立幼儿园,每个月700块钱左右,环境不错,我挺满意的。


我去看过那个小学,真的就是在菜市场旁边,门口破破烂烂的...



03

第三个家庭构造:


坐标云南,这是位单亲妈妈,曾在北京生活多年。她跟男友分手时怀孕,决定要这个小孩,男友毕业于哈佛,于是问她:那你需要我做什么。


她说:你跟我结个婚吧,孩子需要户口。

就这样他们结婚了,孩子生下来、户口搞定后,就办理了离婚。


之后,他们就几乎没有联系,巧的是他们俩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来大理定居,而且离得很近。这对孩子好点,可以见到爸爸。



她之前有过一段婚姻,已经有个二十多岁的大儿子了,现在这个小女儿六七岁。大儿子的原话:父母离婚后,自己是跟着妈妈和她的男朋友们长大的。


她一个月前又新交了男友,带男友回家,女儿有点想法,就说:我今晚想跟你睡。


结果,她跟女儿说:你今晚想跟我睡可以的。但你想一下,上次你朋友来家里了,你跟我睡,让你朋友一个人睡,你觉得好吗?这是待客之道吗?


女儿很快理解了,说:那你去陪你朋友吧...


PS:他们住的小区房子均价2万/平。



这位妈妈说:


一个妈妈不照顾好自己,怎么照顾好孩子,因为牺牲里面没有爱的,很多妈妈说我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我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我为了孩子去挣钱,我觉那本身就是一个谎言,那个谎言的单是没人买的,因为孩子其实是需要你舒服。


我永远把自己放在优先顺序的第一位,只有我舒服了,我对他们的好就非常自然,当你自己别扭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让别人舒服


我觉得如果能把孩子跟自己分开,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孩子有孩子的命运,你自己有你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一集算是缓解了我看上一集的焦虑,虽然我肯定无法做到像这位妈妈一样潇洒,但,对于孩子的教育我其实也可以选择“量力而行”,不要太逼自己、让自己舒服更重要一点。


可我又纠结,像我们家其实父母辈传承了很多坏习惯下来,相当于家族是没什么文化底蕴的,我都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如果我不一鼓作气往前冲,那这个家庭还有谁往前冲呢?


这位妈妈之所以能这样豁达,那也是因为她可以随便找到哈佛的男友、买2万/平方的房子,可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看别人的生活态度也要看到对方的实力,轻松豁达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


这样一想,我依旧焦虑,还是不能放松,得一步一个脚印的好好规划。



04

第四集的家庭构造:


妈妈秀玮是福建人,从小学习钢琴,在2007年她以钢琴专业考进新加坡艺术学院,却因为经济压力转学去了其他专业。后面又因为热爱音乐通过努力后加入了新加坡国家级民乐团,这是她最爱的工作。


但孩子大了,经济压力也就大了,她选择放弃自己所爱的音乐,在一家科技公司做一个普通文员,这样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家庭。



丈夫是新加坡本地人,一起努力多年才买下这间政府的房子,家里有两个孩子,女儿老大,儿子老幺。秀玮请了外公、外婆来帮忙带娃,这个家庭每个人分工明确,从女儿的视角来看:


外婆负责陪她睡觉、做作业;

外公负责陪她出去玩、接送上下学;

妈妈负责布置作业、陪练琴;

爸爸负责教做作业。


秀玮周末在家里开钢琴私教班,收入是本职工作的四倍。也因此周末两个孩子不能待在家,得由外公外婆带出去。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就开始层层分流,通过三年级的GEP考试前1%的孩子进入天才班,接下来是小六会考,学生会被分为三到四个梯队,前5%的孩子可以进入直升高中的直通车。



新加坡的精英治国造就了上世纪的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治国的精英就来自于新加坡一直推行的精英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筛选,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匹配给顶尖学生


这一集主要说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她要练习钢琴、二胡、GEP英文家教补习、武术、中国民族舞蹈、网上上中文作文课....


女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我很爱妈妈,每次见到妈妈都想冲上去抱她。妈妈在生弟弟的时候差点死掉,我不想让她死掉,就在旁边说“妈妈你不要死掉,她就真的没有死掉”,我想多一点时间跟妈妈相处,可是早上和晚上没有跟她相处的时间、周末也不可以跟她相处。



看这一集看得我好紧张,他们家的节奏太快了!


还有我也觉得新加坡的教育机制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还好我不在那个国家,所以跟我关系不大,跟看第一集似的,增长个见识。


后面还有好几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每一集才半个多小时,我开1.5倍速,十几分钟可以刷完一集。


现在的纪录片也很聪明,一集很短,观众刷起来容易,所以我在想,我现在每篇文章都搞四五千字,是不是太长了,要不要把字数压缩到两三千就好?


你们觉得呢?


我可以根据你们的阅读要求来调整我文章的篇幅~



我现在开始零散的搜集一些教育信息,来源可能是:我看到的书、我刷到的视频,全部搜集在我石墨文档里:




部分截图


这些信息我就不发公号了,发在我跟临公子的知识星球里。


对了,我们知识星球还有位把女儿培养成博士的妈妈,我链接到了她。希望去她那取经,问她是怎么培养女儿的,她答应我说会写一篇文章给我。


哈哈,不放过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