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一场战争。全球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经济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却直到1941年底才宣布加入反法西斯战争。为此有人谴责美国一直做缩头乌龟,才导致了如此漫长的战争和惨重的代价。
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在其通俗历史著作《光荣与梦想》第一部中,还原了当时美国经济社会总体状况,从中可以窥见美国迟迟没有参战的原因。
一、自顾不暇
根据作者的叙述与对比,从1933年希特勒成为独裁者到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美国国内正乱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1、大崩盘重创经济
二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而说起30年代的美国,必须从20年代末回溯。
1929年,美国股市在经历了长期上涨后崩盘,拉开了大萧条的序幕。
1932年,美国主板股票市值只剩下1929年的11%;5000多家银行倒闭,GDP从1040亿下降到410亿美元;钢铁公司只卖出了产能的19%。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恶性循环的弊端在这场大萧条中一览无余地暴露出来:
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企业不得不维持价格,于是销量下滑;因此,企业只好用裁员的方式削减成本,这又导致这些失业者也丧失了购买力,从而使销售进一步下滑;这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的裁员,并引起购买力的全面收缩。
大崩盘之后,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持续了近十年之久。
1932年8月,一位《星期六晚邮报》的记者问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徳·凯恩斯,此前是否出现过像大萧条这样的时期。他回答说:“有。持续了400年的黑暗时代。”
大萧条带来的失业浪潮席卷了美国,仅纽约就有100万失业人口。
苏联设在纽约的一家交易机构要招6000名技工,报名超过10万人;一个阿肯色人步行900英里找工作;记者问脱衣舞皇后萨莉·兰德,为什么选这个职业?她回答:我不脱裤子,哪里会有钱赚?
1932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有3400万城市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总人口的28%;此外,还有1100万忍饥挨饿的农民。
阿肯色州300多所学校停课十个月,全国超过30万儿童因贫困辍学。
许多人像牲口一样,才勉强活下来。在宾夕法尼亚州乡下,人们吃草根和蒲公英;在肯塔基州,他们咀嚼紫罗兰花蕾、野葱、勿忘草和牲口吃的野草。
最大的危机也是转机出现在1933年。2月14日,胡佛下台,美国银行崩盘;3月,纽交所关门,芝加哥交易所更是85年来首次关闭。
3月,罗斯福上台,《紧急银行法》开始实行,百日新政拉开序幕;6月,《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美国经济自此才开始慢慢复苏。
但是美国经济也并不是从此就高枕无忧了。193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再次遭遇黑色星期二,股价暴跌程度比1929年大崩盘头几个月更甚。
股市暴跌再度重创美国就业市场:1938年春,500万人在1933年找到工作后再度失业。
请注意,这已经马上到了德国闪电占领波兰的时间点,而美国还在经济萧条中煎熬。
▲▲2、大冲突搅动美国
中国有句古话,“饥寒起盗心”。经济萧条,人们没有饭吃,必然会带来社会的动荡。
1932年夏,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绝望的气息。
2.5万名一战退伍老兵带着妻儿老小在华盛顿公园、垃圾场、废弃的仓库和停止营业的商店安营扎寨,请求政府发放“退伍军人补偿金”。
7月28日,这些曾远征欧洲的军人与现役军人发生冲突。,麦克阿瑟接到命令,在桥上架起了重型机枪,迎接当年的远征军。现役军方发射超过3000颗催泪弹,冲突造成至少100人伤亡,包括两名婴儿死亡。
混乱不久扩展到全国范围:
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4000人攻占州议会大厦;5000人占领了西雅图市政大厦;5000名芝加哥教师冲进城市里的银行;
俄亥俄州失业者联盟的口号是:“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人和农民的共和国。”
美国资本家和劳工的矛盾在1930年代也集中爆发。
1934年,美国发生1800起罢工;
1936年12月,全美48万汽车工人罢工;
1937年5月27日,7万钢铁工人罢工,冲突中,10人死亡,90人受伤。
可以说,美国即使到了1937年,后院还燃烧着熊熊大火,根本顾不上欧洲和亚洲。
▲▲3、大灾害雪上加霜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大混乱引起的恐慌平静后,美国又遭受了全国范围的气象灾害。
1934至1935年,干旱一直持续,“土地上青草稀疏,小麦长得稀稀拉拉”。
1934年,大风暴袭击了德克萨斯州,连续三个星期,俄克拉荷马城街灯日夜亮着,雪上加霜的是,那些日子气温一直高达42摄氏度左右;
1937年,俄亥俄河爆发洪水,摧毁了50万人的家园,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洪灾。
在国内经济社会都还不够稳定的时候,美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二、实力不济
不论哪个时代,发动战争或者参与战争,都是一项极耗钱物的活动。美国在二战早期,各方面力量都不算最为强大。
▲▲1、军事力量
由于美国地理位置的优越,避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30年代前期,美国对于军事装备并没有特别上心,这导致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在世界上还不及三流国家。
自股市大崩盘后,美国的基础制造业几乎完全消失,全国最大的锻造厂也也只能制造浴缸和汽车车架,榴弹炮只能靠制造有轨电车车轴的机器。
1932年,美国兵力世界排名第16位,位列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西班牙、罗马尼亚、波兰之后,仅有13万士兵,这种状况持续到1938年。
《财富》杂志称,美国陆军是世界上“装备最差”的军队,只能派出1000辆过时的坦克、1509架飞机,只有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位记者这样描写美国军队:“穿着松垮垮的制服,敞着怀,慵懒地拖着一支过时的步枪,在广袤的大地上没完没了地走来走去。”
即使到了1938年5月,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手下也只有22.7万名士兵,且只有7.5万人配备了武器,而夸张的是,美国上尉的平均年龄是43岁。
以这样懒散的风格和落后的装备,去对付蓄谋已久的德日法西斯,美国还差得远。
▲▲2、世界地位
虽然美国已经从脱离英国独立了一百多年,并且在一战时通过发战争财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当时还没有GDP概念)。但工业生产不代表世界地位,尤其是不重视军事力量的美国。
在多数美国人心目中,那时候,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那就是大英帝国:
大英帝国仍然是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占据地球上超过1/4的耕地,统治者4.85亿人民,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新加坡海峡、好望角这些世界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都由英国海军控制,《财富》杂志认为,英国舰队早已称霸海洋。
因此,在二战早期,美国还不能确认自己是哪根葱,要它冒然参战,根本没有可能。
三、人心不齐
罗斯福在1932年的选举中胜出后,虽然身为美国总统,但由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约,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 1、反对派拆台
能当选为总统,显然有人支持他,当然,也有人反对;有拥护他的集团,也就有拆台的集团。
在罗斯福新政第二个100天快结束时,第一个反罗斯福联盟形成,包括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反犹银衫党,以及1934年11月11日成立的全国争取社会正义同盟。
反罗斯福集团打着孤立主义旗帜四处游说,最后于1935年通过了《中立法》。《中立法》规定,总统不能向交战国出售军火。1935年,罗斯福又不得不签署《皮特曼中立决议案》,该法案向世界宣布,美国不会帮助被侵略的国家,绝无例外。
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深叶茂,这不,都21世纪了,美国还在干着拒绝经济全球化的勾当。
美国政坛受孤立主义影响至深,罗斯福尚未树立起巨大威信前,难以扭转这种局面。
▲▲2、美国人惜命
美国人一直不愿意卷入战争,甚至认为美国不应该保留军队。 从《三个士兵》到《永别了,武器》,学者们一直在强调,为和平付出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一次全国民意测验中,39%的大学生表示绝不参战,33%的人说,除非美国遭入侵,否则绝不参战,50万大学生签署保证书,保证如果国会宣布参战,他们一定拒绝入伍。
70%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从远东完全撤出,包括神职人员和传教医生。
从后来的越战以及海湾战争不难看出,美国人较为惜命,不肯轻易卷入战争。
四、步步为营
虽然美国国内面临各种困难,但连任三届的总统罗斯福并没有放松警惕。尤其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罗斯福步步为营,最终促使美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军工生产
战争拼的是财力与物力。1938年,美国只有1650名飞行员,几百架老式飞机以及13架还没到货的B- 17轰炸机,而纳粹德国拥有8000架轰炸机战斗机。因此,加大军费开支是第一要务。
1938年1月28日,罗斯福总统前往国会,要求拨款10亿美元建立两洋海军。
1941年,美国国内外购买军火的资金增加到260亿美元;1942年,罗斯福甚至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高达1089亿美元的军事预算方案。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战争开支高达2450亿美元,而1939年美国全年GDP仅为910亿美元。
1940年,慢慢警觉的美国钢产量高达6700万吨,同年德国只产钢2000多万吨。
法国沦陷后,美国重工业雇用300万名新工人生产军工设备,1940年之后的五年,美国生产了29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37万门大炮、245万辆卡车、87000艘军舰、580万吨飞机炸弹、2000万件轻型武器、440亿发子弹。
1943年底,斯大林举杯祝酒:“敬美国生产力。没有他们,这场战争早已失败。”
▲▲2、外交援助
1938年9月26日,罗斯福曾经亲自发电报给希特勒,要求他停发最后通牒,提议,“目前争议直接涉及的国家”召开会议,而不是兵戎相见。
罗斯福多次站在轴心国对立面的角度发表言论,1940年总统竞选期间,他向英国提供了50艘超龄驱逐舰。
1940年底,罗斯福收到丘吉尔来信,称英国已经弹尽粮绝。两天后,罗斯福拿出一套计划,即众议院第1776号法案,也就是举世闻名的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予罗斯福其他总统从未要求过的权力,即“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总统认为他的国防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那么美国就可以为其提供援助。
同年10月1日,美国与苏联外交官签订了十亿美元的租借条约。
美国通过”租借“的形式,在正式参战前,将美国生产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欧洲战场,延缓了法西斯军队前进的步伐。
▲▲3、挑起摩擦
由于美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美国很难找到好的借口直接参与战争,因此,罗斯福做了大量“小动作”,想要通过摩擦,达到参战目的。
1941年7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冰岛首都雷克亚未克登陆。罗斯福发表声明指出,他应冰岛政府邀请派兵入驻冰岛,目的是防止别国利用冰岛的海军和空军基地来对付西半球。按照轰炸机航程计算,雷克亚未克距离纽约3900英里,但距离柏林只有2800英里。
罗斯福原本希望让美国舰队出入与德国有冲突的路线,那么早晚就会产生矛盾,引起公开的敌对战争,但是希特勒一直都是审时度势的高手,总是选择一忍再忍,视而不见。希特勒命令海军上将埃里希·雷德尔,尽一切可能严加避免美国的船只遭到袭击。
日本也屡次遭到这样的挑衅,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也并没有上钩。
▲▲4、经济杀招
德国和日本都是老狐狸,知道美国打的什么算盘,因此尽可能地避免与美国正面交锋。美国只好再使杀招:
1939年在国会议员的强烈要求下,美国终止了1911年的美日贸易协定;
1941年7月24日,日本军队占领中南半岛,两天后,罗斯福总统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这就意味着日本再也不能来美国买石油了。
9月,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到达华盛顿时告诉媒体:“现在全东京连一辆出租车都没有了。”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然迅速成为经济军事力量都堪称一流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资源短缺这个痛点被美国人拿住,日本不得不率先发难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终于对日正式宣战。只是对美国国内来说,这个代价有点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