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能扛65吨,不用绕弯会抄近路
随着新兴技术的加速迭代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强烈,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业。但在港口、机场等室外环境下,物流作业面临着高温、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大型货品的运输需求也成为了智慧物流落地应用的“拦路虎”。4月16日,半岛记者探访发现,青岛一家企业研发生产的室外无轨导航重载移动机器人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并成功打败5家国外优秀机器人企业,进驻世界最大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成为唯一一家中标的中国企业。
“灵活的巨人”可载重65吨
一个长达15米,可载重65吨的庞大机器出现在青岛高新区新松机器人的装配车间里,十几名工程师围着“它”正在紧锣密鼓地装配着,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长勇介绍道,这台机器是新松刚给新加坡港定做的新一代港口无轨导航重载移动机器人。
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是一位“灵活的巨人”,“虽然体积大,但定位精度不超过5cm,最大运行速度7m/s,制动距离小于13m,实现了对高载荷与高精度的两手抓。同时,支持多类型载货需求。”总裁刘长勇说。
近年来,伴随着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港口装载效率变成瓶颈,成为了货品物流大动脉中的血栓点。而招工难、用人成本的不断提升、人工效率低下、作业时间受限等难题困扰着全球各大海、陆、空交通枢纽,以室外重载移动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物流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案,这一场智能化的升级浪潮已经开始席卷全球。更智能、更高效的室外重载移动机器人也必将在户外大型物件自动化搬运,全自动化海港、空港、陆港改造升级等领域发挥它们巨大的作用。
新加坡港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世界各地,每天各种岸吊、门吊、集装箱吊等设备纷纷运转,对于这样一个流通量巨大的港口来说,装载、卸货的速度与精度是命脉,而港口的特殊环境也常常会使机器设备面临高温、降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的考验。“新松机器人凭借自主研发的高运速、高精度、高承载量的港口无轨导航载重移动机器人,成功打败5家国外优秀机器人企业,成为唯一一家中标的中国企业。”刘长勇说。
创新算法让机器人“横着走”
作为生产港口无轨导航重载型移动机器人的后起之秀,青岛新松是如何击败其他竞争对手的呢?总裁刘长勇告诉记者,这款机器人有着多种制胜法宝,首先是楔形运动方式,以前使用卡车运载集装箱时有一个突出的劣势,卡车由于车身较长在转弯时占用相当大的场地,而且运动缓慢,这就造成了集装箱运载作业占地大、效率低的缺点。青岛新松研发的这款港口AGV极限载荷65吨,长达15米,但在转弯时并不受车身长度制约,这归功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楔形运动算法。“普通的车辆只能前后运动,这款机器人可以楔形运动,就是还可以横着走,这比转弯过去要快很多。”刘长勇一边介绍一边转动机器人模型演示运动方式。
能够让青岛新松一举中标的,除了新颖的楔形运动方式,还有设备出色的快速响应能力。港口往来岸吊、集装箱密集,机器人的快速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我们的工程师为这款产品开发了最适合的算法,并进行了多次测试、修改,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成果。”刘长勇说,凭借该款机器人,青岛新松在港口自动化领域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谈及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成功进驻新加坡港口,刘长勇说:“作为科研院所出身的机器人企业,我们的团队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这是我们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全公司250人的团队中70%以上为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
纯电动更环保电量低自动充
“这么大一台设备平时怎么运作呢?”不少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刘长勇告诉记者,以前港口作业是人工驾驶卡车运送集装箱,大量的尾气排放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而青岛新松的这款港口机器人采用纯电动方式,不产生污染,相比传统运作方式更环保。既然采取电动,就一定会面临电量耗尽的情况。刘长勇介绍,在港口都有特定的机器人充电桩,当设备感应到自身电量不足时就停止作业自动到充电桩充电,一般充电40分钟就可以支持设备作业4小时。而且设备配备的电池包是可拆卸的,即使电池包没电了也可以直接更换电池继续作业。“新加坡港现在已经实现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参与,中央有调度系统控制港口所有的岸吊、门吊、机器人等设备,机器人要把集装箱从哪里运送到哪里调度系统会统一安排,只要设备有电就会一直作业。”刘长勇说。
为更加贴合新加坡港的实际使用情况,新松机器人定制化研发二代港口无轨导航重移动机器人,在优化整车结构的基础上,运用仿真技术,极大程度上降低产品的自重,提升整车的动力性。同时,新设备还升级了部分系统,新采用的模块化设计,能更清晰地区分设备结构层次,方便港口工作人员的使用和维护。
自复工以来,新松机器人已经完成厦门、大连、沈阳等地的多个订单,“我们发出货物后,在第一时间派遣技术人员上门进行现场安装调试,目前客户定制的产品都已经顺利开工,为厦门某企业打造的按摩椅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也已由客户完成验收,即将达产。”
延伸 青岛机器人力争三年营收破百亿
“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作为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之一,一直以来积极鼓励区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致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累计引进智能制造产业链项目170余个,全球排名前10的机器人企业已成功入驻6家。随着新松机器人、博世、埃地沃兹、毕勤、海克斯康等一批优质内外资项目落户发展,青岛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将为落地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支持。“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加强‘双招双引’力度,不断扩充产业链条,持续为高新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注入新生活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青岛高新区招商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事业部李庆北说道。
青岛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发起“智能制造装备迭代升级攻坚战”。其中,培育壮大机器人产业是这一攻坚战的首要攻坚任务。青岛市出台精准的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将快速聚集整合各种要素力量,助推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跨入国内先进城市行列。
文/图 半岛记者 娄花
[来源:半岛都市报编辑: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