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碑骨文心 大家气质——论王明明书法艺术

名家评论

□金肽频

王明明1952年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北京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无党派代表人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自幼酷爱绘画,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后师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启功、卢沉、周思聪、姚有多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1978年10月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曾在北京、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出版个人画集多种。

历任北京画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第七、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第五届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统战部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唐诗宋词三百首”小楷长卷(局部)

碑骨文心 大家气质

——论王明明书法艺术

□金肽频

当代画家在通往大师的路上,有一道很高的“坎”:书法。在书法的背后是文化,在文化的背后是哲学,只有打通了这三者之间的关节,形成彪炳独异的风格,进而影响到一个时代,泽披后来者,这才是成为“大师级”人物的基础,也是真正名家必不可少的前提。当代画家善写书法者众,但将书法写到专业书家的水准,极为鲜见。著名画家王明明先生的书法,葆有帖血碑心,以拙藏巧,文质昂扬,业已形成画家当中独特的“文人书法”,实乃罕见并值得深研。

学养弘厚 “写心”为贵

王明明先生在当代美术界,早已成声名遐迩的大家。他以中国画为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类皆精、齐头并进。自五岁开始画画、临习书法,书法与国画共同构建成他的艺术生命。从艺六十余年来,王明明的书法犹似“保留节目”,观者得以赏鉴的机会较少,这符合王明明一以贯之的低调稳实、清雅儒静的性格。直到2013年,为感恩令尊王念堂先生一生的悉心培养,王明明和弟弟王卫明协同96岁高龄的尊甫,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了“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王明明的书法终让艺术界一饱眼福。父子三人共展出真、行、草、隶等各体精品七十余幅,书写形式包括中堂、对联、扇面、手卷等,展览序言由王明明之子、著名青年学者王加撰写。王加自述道,在他的印象中,打幼小开始,他在这个艺术世家里耳濡目染最多的词汇就是“传统”与“传承”。从家庭到北京画院,再到王明明的艺术实践,承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了核心使命,这也是王明明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所在。

书法、绘画、文学自古以来都是携手而行,它们共同穿越历史的烟尘,感受人间世道,最后又形成各自的审美体系和品格追求。中国画自近代遭受“西风东渐”的改良与变革以来,书法传统正在逐渐消弭,尤其进入当代,更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艺术现象——书法水平的降低,导致写意精神的丧失。因此王明明认为书法不但可以写心、写情,还可以写意,他以独立的书法人格,塑造了个性率真的审美世界。“以书入画”这是广为人知的传统,但当下一些画家以为只要将自己的书法写在中国画上一大段,或者来个标新立异的题款,就达到了“以书入画”的境界,这是一个误区,“以书入画”的书法水平与国画作品需要般配和合拍才行,即是说,只有达到或高于国画水平的书法,才可以为国画作品锦上添花,否则,可能是相反效果。故而,写好书法是当代画家不可或缺的技术活和系统工程。

王安石《晚楼闲坐》(行书)

在书法的美学品格追求上,王明明有着独特的历程。尊父王念堂先生是位资深书法家,自幼开始,始终没有放松对王明明书法上的苛严要求。1973年,尊父曾带王明明、王卫明兄弟俩到北京小乘巷的启功家里,拜师学艺。王明明五岁即跟随李苦禅、徐之谦、顿立夫诸先生,笃意书法,深嗜卓旨。篆、隶、行、楷四体书法,在他已出版的《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集》(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均有收录,尤其是行书作品,贯穿了王明明的个人“书法史”,字古式新,以古人之拙,写现代文心,堪为典范。篆书、隶书稍少,主要集中于手卷引首等紧要位置。王明明的行书篆籀味道明显,用笔之势,藏于锋内,因而内劲充盈,韵气弥溢,条幅行书有高骈《山居夏日》、王羲之《兰亭》、江淹《效阮公诗》、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罗大经《鹤林玉露》等,手卷行书有《滕王阁序》、《洛神赋》等;条幅小楷有苏轼《石钟山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等,扇面小楷有李日华《渴笔颂》、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曹操《短歌行》等,册页小楷有陆游《夜登白帝城怀少陵先生》《临安春雨初霁》《自嘲》等,范仲淹《岳阳楼记》、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潜《归去来辞》、《桃花源记》近于中楷。书写形成多样:条幅、对联、扇面、册页、横披、匾额、手卷等。2022年6月举办的“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亦展出部分书法精品,特别引人关注的是“唐诗宋词三百首”小楷长卷,是本次展览的重中之重。引首为篆书“唐诗宋词三百首”七字,总长1134厘米,高34.5厘米,如此长篇巨制的小楷,即使是专业书家想要完成也是困难的,何况作为专业画家创制如此宏篇巨幅。王明明除了绘画、书法之外,常有精辟的论评文章问世,已出版著作《我心观道》(北岳文艺出版社),其诸多独特的观点以及对时代的思考,将历史、人文、美术、书法、美学、哲学等多维价值融合一书,是难得的高校美术课外读物。可以说,正是这些弘厚的学养,支撑了他以人文性为基础的书法文本。

作为“文本”的书法相对于“非书法”概念。只有进入“文本”、形成“文本”的书法,它才能彰显规范的要领、示范的意义。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曾以“文人画”三个字来代表国画三原则:深厚的文化学养、高尚的品格风范、卓越的艺术技巧,这三原则是“文人画”的三件套。画家的画以“文人画”作为高标风致,画家的书法是否也有“文人书法”的定义,笔者以为,王明明的书法正是当代画家“文人书法”的代表,清雅、劲逸、趣真,饱含了正大恢宏的时代气息。他深悟古人用笔之妙,“全以疏密、疾徐处见意”(清·陈玠《书法偶集》)。篆、隶、行、楷的基本特点:工夫深,结体稳;资性好,落笔超。书卷气行乎其间,绝无俗态,章法浑成,神明贯注。“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这是西汉扬雄两千年前的惊天一叹,也开启了中国书画理论史上著名的“心画说”。言能达心,书能达言,王明明的书法正是这种情志的彰显、“心”的展现。“情”与“志”皆由心生,它们不但可以诗的形式,也可由书法的形式来实现。

高骈《山居夏日》(行书)

王明明的书法诚然乃“心之迹也”。他与朱长文一样,深切地从颜真卿的书法中体悟到 “心画”的意涵。清人周星莲曾经从训诂角度阐述过“画字”与“写字”的区别,认为只有两义兼备,方可写好书法,尤以“写心”为贵。王明明的书法并非建立在“置物之形”的“形学”之上,而是“输我之心”,与文学中“诗言志”的观念相同,书法应当“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清刘熙载《书概》)总之,书法要具备“写志”的功能,将自己的内心、情志、才识、志趣,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在书法的审美上超越形的限制,进入“意”与“象”的层面,与人的内心情志相融合,最后达到“书言志”的神妙境界——从这一角度来说,王明明的书法就是一部“心”的传记,写满心灵的故事。

帖血碑心 书气养人

“书卷气”是当代书坛的热门话题,也是“文人书法”的标配,然并不是将书法写得外有整齐观感,内有古法可循,看上来很美,就代表在书法上获得了成功。王明明书法体现出的“书卷气”,是蕴含于作品的精神与气质,彰显我心以明志,激扬众心以醒时,这是千年书法难觅的精神之魂。

王明明书法的“书卷气”,就是古人常说的“士气”,士之精神,士之精华。在古人眼中,“学问文章之气”即为“士气”,也就是常人理解的“书卷气”,但在王明明心中,这“书卷气”要体现“士文化”的果敢与坚定意志,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精神,有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最为闪耀的气质,却是当代书法或缺或残的时代因子。因此,从精神气质上改变当代书法的结构,只有饱含学识之士的真正大家才有这样的深沉思考。

王明明在六十余年的书法实践中,一边思考,一边前行。他在书法作品中追求的是大文化背景下的“书卷气”,而非古人所讲狭义的“书卷气”,这一点在他的楷书中最为分明。《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集》收录的王明明小楷作品有:苏轼《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曹操《短歌行》、陆游《夜登白帝城怀少陵先生》《临安春雨初霁》等,其小楷笔法天然清新,雅秀质朴,有法可循。在这里,我们可以拟出王明明小楷风格承传的时间轴:钟繇、王羲之、欧阳询、米芾(黄庭坚)、赵孟頫(文征明)、邓石如(何绍基)。收录于《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集》中的20余幅小楷,师法王羲之、欧阳询较为明显,魏碑的书风渗透其中,质妍共存。尤其魏碑的“质”,正是北派书法所形成的古朴、豪迈的风格体现,王明明在小楷中融入北朝碑刻的用笔形态,锻造出刚劲有力的身骨,使小楷具有“立定”的精神。同时又继承了欧阳询温婉秀庄的楷书风格,使作品透出南方的那种秀美温婉、潇洒轻松的艺术特质。

“唐诗宋词三百首”小楷长卷(局部)

收录于《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集》的小楷作品,和2022年“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上的长卷小楷“唐诗宋词三百首”相比,前者古意十足,后者韵味更浓。《古意毫端——王明明书法集》中的小楷作品,线条排布利落,起笔多中锋侧入,收笔则是轻提、略按、速收,画面古朴简净。转折、勾挑时,不作过分处理,许多撇折似断笔之后重又提笔,折笔成方,撇捺结束时有着类似于魏碑的切尖效果,收放自若,清劲古雅,整幅布局如“千里阵雨”。“唐诗宋词三百首”长卷小楷,适量吸纳了行书用笔、隶书笔意,使整个作品珠圆玉润。很多横笔画暗含了隶书收笔的微小波磔,平中寓奇,在工稳中见跌宕之姿。如何将小楷写得字法端劲,是历代书家所难。小楷水平的高低,重点在于偏旁的处理上,王明明对小楷的偏旁处理有着独到的经验,即分有主客,自相映带,趣向与心志统一,表达出楷书难得的意境之美,真正做到“其楷字盖自有风流蕴藉,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画谱》)。

书法自古以来讲求“血、骨、筋、肉”四者俱全,有间架,有结构,有形势,才能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壁坼路。由于王明明在童少时代,已做足“童子功”,后又拜启功等书法大家为师,拾得书法三昧,乃情理之中事。历代书法传承主要有两条路子:临帖与摹碑。“书卷气”的概念就是伴随清代碑学运动而兴起。王明明自幼临帖,帖血融贯,深入骨髓,使书法在形制上法规谨严,流美谐和。随着他在中国画创作上迈向更高层面,愈发感觉到书法取碑的重要性,因为碑性不但可以改变书法,也可改变中国画。后期的王明明书法,无论篆、隶、行、楷,碑味的渗入和融通更为明显,这是他进一步体会到“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的原理。至此,他书法中的“书卷气”又增加了“金石味”,呈现“帖血碑心”的双重之妙,其大文化视野下的“书卷气”更为丰盈沉实。

徐渭《青藤书屋》(行书)

王明明的行书作品最为丰富,从王安石《晚楼闲坐》、高骈《山居夏日》、汤显祖《许湾春泛至北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羲之《兰亭》、谢朓《和王中丞闻琴》等作品,均可看到以中锋为主的运笔,出笔、放笔、收笔、转笔,笔笔讲究,实乃“笔笔分得清,又笔笔合得浑,庶几锋锋相向,斯为妙耳。”(明·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一字得一字之势,尤其是起笔和落笔这两个环节,体现出王明明的书法功底。起笔轻入逆锋而行,平稳运笔,笔正锋藏,姿态乃出。一些字的横笔画,颇似苏轼的“偃笔”笔法,“偃笔”属于一般书家难以掌握的“神秘笔法”,如王安石《晚楼闲坐》中的“四”、“里”、“清”、“凉”等横笔画,在起笔时,王明明用逆锋轻提,微顿,轻悠内转后,向右上行笔,笔头留有微小蚕头的“顿锋”,收笔时则笔锋向下,这种笔画特征在该诗结尾“凉”字上反映最为突出。董其昌在谈到这一起笔现象时透露玄机:“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王明明深悟其道,在简单的横笔画中因势取妍,才致笔墨生动传神。高骈《山居夏日》中的繁体字“樹”、“濃”、“樓”,由于连续的短横笔画,短横意向上,偃笔势向下,成为相对的呼应而让字形更加俊俏可爱。较为集中的短笔横画,具有管束全字的作用,在王明明的笔下,彰显出生命的多姿意味和人生哲学的意涵。

在笔画的使转中,王明明并不完全恪守“行书之道”,用中锋与侧锋相结合,实现偏锋、侧锋向中锋的过渡之后,他又轻提笔管,铺毫、裹毫转为聚毫状态,又可以继续中锋用笔,这种转换的奥妙正是篆籀用笔的特点,所谓“笔断而后起”,由此可见,王明明书法用锋的灵活性。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就是正偏锋兼用的绝代高手,他的《兰亭序》就是“取妍处时带侧笔”的经典。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也是此种笔法的高手,清人杨守敬总结这种“中侧兼用”时,曾感叹:“古人所贵能用笔者以此。若锋在画中,是信笔而为之,毫必无力,安能力透纸背?”王明明的笔锋是霸气侧露的,在貌似平稳的运笔中,让人感到字外有笔,笔短意长,而这也是他的行书含有魏碑意味的见证。收笔果断,犹如以斧刻石,在笔画到位后,笔意仍在绵延之际,突然收斧入怀,气势在空中回荡。

王明明行书用笔的最大特点,在于徐疾火候的掌握。曾有书家认为书法“贵速而贱迟”,“书者虽速而法备”,这是对书法的过激理解。古人谈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王明明曾专研国画大师黄宾虹、李可染的书法用笔特点,李可染的书法用笔一开始总有“疾”的特点,用笔过快肯定会留下浮滑之弊。李可染跟随齐白石学画以后,终于悟到书法用笔最为关键的机玄——“慢”。在“慢”中可以使尽笔势,收纵有度,得其真态。王明明从李可染向齐白石学到的“慢”中,有了自己更深的切身体会。但王明明并不是所有运笔都较慢,转笔时也有较快的节奏,做到提笔无迹。撇捺时的空中抽锋,先快后涩,实锋与虚锋隔空取势,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气如奔马,亦如朵钩,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手。

范仲淹《岳阳楼记》(行楷)

不论是篆、隶、行、楷,王明明的书法中蕴藉着文人之气、诗人之真。这些小楷作品大多是王明明公务殷繁之余,难有完整的绘画时间,便借着时间的间隙写就。每次搦笔之前,王明明都要澄神静虑,端已正容,临池逸思,在完全放松的心境中创作而成。王明明的书法总体上属于典型的“文人书法”,其总体风格是峭拔俊逸。以诗书涵养胸怀,以文气涵养书法,去尽了人间功利的世俗和虚伪,只剩下真性情的“真书法”,让人们看到他超尘脱俗的诗意心境。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健美阔达的审美为追求,使人生达到了孤迥超迈的境界。通过大文化意涵的“书卷气”,将从古老文化中陶钧出来的“文人书法”,葆涵性情,再传达给当世精英人物,生成共鸣,从而实现自己的书法理想。胸中有万卷书,然后笔下才无一点尘俗气,一直为王明明所景仰的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有诗曰: “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王明明书法中的“书卷气”,的确不但藏有“万卷书”,愉悦了自身,同时也让“万卷书”的境界愉悦了观者,温润了他人,传扬了现代版的“士风”和中国精神。

古意蹁跹 文质昂扬

书法是中国绘画的底线,只有坚守好书法,才会为中国画增加无限魅力。王明明作为当代国画大家,在此方面是以身为范,他在自己的学术著作《我心观道》中主张,画家不但需要精于书法的深造与磨炼,还需要更为精深的微观层面的笔墨及宏观境界的提升。因此,在绘画创作中他尽力拓展书法的空间,使书法与绘画相互映衬,相互激发审美的力量,臻至化境。

以古人之拙,写现代文心,这是王明明从书法到绘画的第一层意义。王明明在书法中对于“拙”的追求,超越了古人境界,但这种“拙”并不是完全因袭古人的创作方法、思路和技法,而是让这种“拙”内含有当代文人的书卷气。这种“拙”很厚,很重,也很满,当这种“拙”在书法中与当代文人的心灵相遇,就会发挥这种“拙”对现代画境中“俗”的干涉和影响,造就对当代中国画一种潜在的冲击。古人云:“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王明明用书法的“拙”来改变中国画的“俗”,才是他精心钻研书法的基本用意。

让书法对中国画形成一种穿透性,这是王明明从书法到绘画的第二层意义。书法与绘画无疑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主题之一,它们与文学都是密不可分。仅仅凭借绘画吸纳文学的营养是不够的,书法的背后是书法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支撑与成因。临习、创作书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吐纳书法文化的过程,将其精华融贯到中国画中,而不是简单地停留于书法形式美的借鉴和吸纳,更为重要的,是将书法文化以及背后包括文学性相关的思想、哲学等,统统都化为中国画的文化因素,使中国画的内容更为饱满坚实。这在王明明历经十三载创作的百幅古诗意画中,更为昭明与真切。每幅画取材于历史上的名诗词,同时王明明以书法将作为题材的古诗词完整地书写于画面,画风与书法结构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他从深度上拓展了“以书入画”的新内涵,不但以书法的形式美入画,在中国画创作中糅合进书法的笔墨技巧和用笔特点,而是将书法背后的文化思想与思考,哲学性地融贯到中国画创作中,从而在中国画里构建传统文化的“大文化观”。后者也是王明明从书法到绘画的第三层意义,书法是他观察文化、思考文化、推广文化的一条精神通道,这条通道的终点就是中国画。

为了使自己的书法能向中国画推进,王明明采取了“以书法作为文本”的方式,在书法里融贯文气、书卷气和超越性。中国书法是形而上道的学问,自古以来,它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担负着“由艺进道”的历史责任。在书法的身上寄托了古人太多的思考,“道”已成为人们触手不可及的最高境界,代表着一种书法的高度。因此,王明明有意从深度上来思考,来开拓,他始终保持了与古代先贤圣哲交流对话的姿态,而不仅仅是聆听。他将自己的书法集取名《古意毫端》,将“古诗意画百开册页展”命名“意飘诗外”,将花鸟作品集名之“心迹自然”,将手卷作品集取名“情寄古怀”,从这些画册、展览的名称上就可看到王明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入与切入,古意蹁跹是他毕生心之所向,一切有形或无形的艺术语言都沉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深处。

王明明祖籍山东蓬莱。在山东这片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以天下为己任,以圣人君子为理想,这是儒家思想的至高点。置身于书法文化之中,我们从书法里看到了王明明光明磊落、至大至刚的道德人格理想,以及与天地往来的心性修为,这是他的书法拥有雅正力量的背景原因。欧阳修评颜真卿“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画”,书法与绘画有着天然的结构性关联,这为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王明明刚劲爽朗的笔墨,不但有其“实”,更有其“文”,体现出儒家“正心诚意”的思想,诚实而无一丝虚伪,因而他的书法必定自然刚劲,如山川水脉奔涌,洋溢着久以难觅的“士”之精神。

《秋趣》花鸟画

《秋实》花鸟画

《双栖图》(花鸟画)

《秋塘野趣》(花鸟画)

王明明运用在古诗意画中的书法,用笔率真,突出了结构的趣味,与画面有机地呼应。他的手卷《桃花源寻幽图》、《醉翁亭同乐图》、《西园雅集图》、《琵琶行》上,原诗词的书写基本占到三分之一位置,但书画之间紧密缠结,同气相和,异体律动,书法与画面互构呈现出谐和之美,使尺幅之内,含情万里,黼藻情灵,披封睹迹。特别是王明明一些花鸟作品,画中题款与落款都体现着极大的想象力,释放着书法的绘画功能。《秋趣》中的题款“秋趣”二字行书,两笔右捺笔画含有隶变的意味,右翘如燕尾,两笔左撇则呈现黄庭坚的力道,与浓淡墨画成的鹭鸶,枯笔扫拖出的芦杆,极为和谐生趣。再如《秋实》,“秋实”二字的笔势与画面中石榴倒挂绽开的姿势,有彼此唤醒之妙。《双栖图》因画面上的浓墨点较多,朱砂泼洒在画面上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时的书法落款只需要雅俊清秀的字迹,实现与浓墨的浓淡互衬效果。《秋塘野趣》题款,既不是常规的上下左右,或者画面的靠边部位,而是在靠近左上角但很不靠边的植物根部,印章也是,这没有大胆且理性的想象,没有良好的书法功底,谁也不敢这么做的。但王明明就是这样做了,在中国画作品上打破常规题款,实质是打通书法与绘画、文化与哲学上的关键节点,达到思想境界上深融互通的结果。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上曾写道:“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王明明的书法运用于绘画,是充分掌握了毛笔运行时蹁跹的姿彩,在用笔、结字、章法上大胆赋予行书以俊美,赋予楷书以雅劲,赋予“书卷气”以时代气质,使他的书法内含古质,继而又将这种古质移植或嫁接到中国画作品中,呈现“烟霏露结”的动人景观,在俊美与古质之间实现了微妙平衡,散发出继古开新的魅力。

(金肽频,艺术评论家、当代诗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