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下火神水”让一家三娃变“蓝精灵”,民间秘方究竟害了多少人!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孩子吃饭没有胃口,上火、内热,来点儿“下火神水”——冬瓜水吧?喝了让你秒变“蓝精灵”!

最近米粒妈看到一则源自《广州日报》的新闻——《喝下珍藏3年的“下火神水”,一家3娃变“蓝精灵”紧急送医》,看完以后,真是心塞啊!

2018年2月28日下午6点半左右,广东中山的吴女士(化名)为了给家里的三个孩子降火,便给他们喂了一点儿珍藏三年多的“下火神水”——“冬瓜水”,结果,晚上8点左右,三个孩子陆续发病,先是大儿子口唇青紫,伴有恶心,接着一对10个月大的双胞胎儿子也出现相似症状——全身变蓝!

三个儿子全部“亚硝酸盐中毒”,一起住进了医院的ICU!

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三兄弟目前已康复出院。

不得不说,三兄弟真是命大!

可是,又有多少运气吃得住大人们把孩子们当小白鼠来对待?

一想到,有那么多的麻麻们拿民间秘方在孩子身上做实验,米粒妈整个人都不好了!

Part1

什么是冬瓜水?

冬瓜水,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冬瓜煮成的汤水。它是由新鲜冬瓜洗净切成小块,放入瓦埕或陶罐中,加盖盖严,用红泥封口,放入阴凉处,密封三年,发酵而成。也就是说,这种冬瓜水是冬瓜块发酵三年,化成瓜汁,才成了“下火神水”的。

这种做法在我国珠海、中山一带广为流传。七夕节浸“冬瓜水”已经是那一带的民间习俗,据说饮用七夕浸泡的冬瓜水对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有奇效。在我们的中医书籍中,也经常提及到冬瓜水的这种疗效。

由此看来,冬瓜水还真的是大有来头,怪不得那位妈妈敢给三个儿子都服用它呢。

可是,去没去火我们没看到,我们看的是三个孩子都变蓝中毒了!

据专家介绍,长期浸渍而成的冬瓜水,化学反应之后会产生亚硝酸盐。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沈群教授曾介绍说,如果误把亚硝酸盐当成食盐使用,会引发急性中毒!

因为亚硝酸盐与人体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在一起,会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它会抑制正常血红蛋的输氧能力,导致人体组织缺氧。

我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科普这些呢?

因为我想让各位妈妈明白:

即便是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也未必是科学的!

即便是大家都说有用的民间偏方,也不可以轻易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Part2

哪些常见食物中含有“亚硝酸盐”?

上面新闻中令三个孩子中毒变蓝的罪魁祸首是“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不但会引起急性的食物中毒,更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虽然亚硝酸盐中毒是需要一定的量的(人体的致死剂量约为22毫克/千克体重),但是谨慎点儿总是好的。

为了让大家避免在生活中“踩雷”,米粒妈特意整理了一些含有亚硝酸盐的常见食物,希望妈妈们谨慎对待!

粉嫩熟肉:各种外卖熟肉、烧烤肉制品、肉类腌制品等。

亚硝酸盐可以令肉在煮熟后颜色粉红,口感鲜嫩,还能延长肉的保质期,因而在肉制品中加入亚硝酸盐的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美国的定义,如果不添加亚硝酸盐,肉就不能被标记为“腌制”。在美国,肉制品中允许的最大亚硝酸盐浓度为200ppm(相当于20mg/kg)。在中国,肉制品成品中的亚硝酸含量要求≤30mg/kg。

如果肉制品都按要求来的话,想中毒不容易。但难免有不法商贩为利益而不顾道德!

所以,妈妈们对颜色太红、口感太嫩的熟肉一定要警惕哦!至于烧烤,孩子能不吃还是别吃了吧!

腌制菜,尤其是刚刚腌制的菜,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一般,腌制20天以上的腌菜,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明显下降,腌制一个月后,亚硝酸盐的含量才会较为安全。

喜欢吃腌菜的妈妈们,自己吃点儿就算了,小孩子还是免了吧!

隔夜菜,尤其是吃剩下的隔夜菜。

隔夜菜放的时间越长,产生的亚硝酸盐越多,即便放到冰箱里也不可避免,被筷子翻搅过的隔夜菜尤其如此。

炒菜最好现炒现吃!

存放24小时以上的凉拌菜。

冰箱里放了一两天的凉拌菜即便看起来很新鲜,但其实里面的亚硝酸盐含量已经很多了。

提醒大家,存放24小时以上的凉拌菜,可以直接丢掉了!

煮久了的火锅汤。

火锅中蔬菜和肉中的硝酸盐在高温下很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涮的时间过长,很容易亚硝酸盐超标,汤里的亚硝酸盐一部分还与肉、鱼、海鲜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合成亚硝胺,使汤更加危险。因此吃火锅时,想要喝汤的话,请在半小时内喝!

小朋友最好不吃或少吃火锅!

刺鼻的海鲜干货:虾皮、小虾米、小鱼、贝粒、鱿鱼丝、鱼片干、咸鱼等。

这些海鲜干货食品都含有亚硝酸盐。所以吃海鲜干货一定要控制数量。大家吃之前,需要好好闻一闻,如果味道刺鼻,那么亚硝胺类物质含量肯定不少。另外,发红的虾皮表明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者被染色,建议不要买。

有的家长爱给孩子买鱼片和鱿鱼丝,但这些真的只能偶尔吃吃,不能多吃!

Part3

亚硝酸盐中毒怎么办

生活中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亚硝酸盐,包括鱼类、蛋类、肉类、豆类、蔬菜等,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避开亚硝酸盐。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多摄入!

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头痛,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皮肤黏膜呈典型的蓝灰、蓝褐或蓝黑色,甚至心率变慢、心律不齐、烦躁不安、血压降低、肺水肿、休克、惊厥或抽搐、昏迷等。

万一不幸出现中毒症状,一定要在两小时内催吐,并尽快送到医院!

Part4

盘点近年民间秘方伤害到孩子的案例

NO.1 两岁孩子高烧抽搐,家长听信偏方开水灌喉治病!

2018年2月底,网上一则新闻令人震惊。一名2岁的小女孩因高烧而出现抽搐,她的父母非但没有及时送孩子就医,反而听信了偏方——“开水可以杀死病菌”,于是,用滚烫的开水灌入小孩口中。

沸水直接烫伤了孩子的口腔、咽喉、食道,导致孩子呼吸困难,甚至还出现休克,最终家长不得不把小女孩送往医院抢救。

这得多么无知,才会给孩子开水灌喉啊!

NO.2 “鸭子咬宝宝小鸡鸡”逼毒!

2017年7月,相信很多妈妈都被“鸭子咬宝宝小鸡鸡”的视频刷屏了。视频中一只鸭子死死咬住男孩的小鸡鸡,男孩哭得撕心裂肺,但双手双脚被大人抓住,无法挣脱。据说,这是在给孩子逼毒。

民间偏方认为,小孩阴茎脓肿是被蚯蚓给吹了“毒气”,抓鸭子咬阴茎,能将毒气逼出。偏方据说是有依据的:鸭涎治疗蚯蚓表皮黏液造成的皮肤红肿溃烂。

米粒妈最恨这种打着科学的幌子的愚昧恶行!

NO.3 “点灯火”去黄疸,男婴多处被烫伤!

2017年,长沙市中心医院,接收了一名被烫伤的小宝宝。那位小宝宝出生第3天就全身发黄,家里有“经验”的老人告诉孩子父母,小孩可能是撞邪了,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才会全身发黄。于是,他们采用民间“点灯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所谓“点灯火”,就是用点燃的灯芯草在刚出生几天的宝宝身上戳,戳出一个个血点,这样就可以“治病”“驱邪”。结果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全身多处皮肤被烫伤流血。

情急之下,妈妈赶紧将孩子送到了医院,医生严肃地对家人说,这种“点灯火”不仅治不好黄疸,反而会导致新生儿多处皮肤破损,甚至能引发败血症和脑炎,危及生命。

看到新闻中小宝宝身上的惨状,米粒妈心里好难受!这么小的宝宝,他们怎么就下得去手呢?

NO.4 “无花果叶洗脚治腹泻”灼伤孩子皮肤

2017年7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一位医生在微博上说:

连着两个夜班接诊同样的孩子,均是老人为了治疗腹泻等病应用无花果水给孩子洗脚,造成化学性的皮肤灼伤,提醒大家千万别给孩子轻易应用所谓的偏方!不要尝试给孩子用偏方治病,经不起当小白鼠试验,这样后悔了吧!

米粒妈只想说,说得好!

无数个人掉进同一个偏方坑里,还是有人接着掉,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NO.5女儿生病,居然用眼镜蛇以毒攻毒!

2016年1月7日,一位河北的父亲王某,眼看女儿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折磨,却没有钱医治。因不忍心看女儿长期忍受这种折磨,王某听信偏方,托朋友从南方弄来剧毒眼镜蛇,让毒蛇咬女儿手腕“以毒攻毒”。

女孩因此差点丧命,幸好被吓坏了的王某将女儿及时送到医院,女儿被注射了抗眼镜蛇毒血清,才捡回一条命!

这位父亲,因为偏听偏信了偏方,差点要了孩子的命!

NO.6美国妈妈用烈酒为10个月儿子止牙痛获刑

在美国,曾流行过用烈酒止痛的“偏方”。2015年美国阿肯色州,一位28岁的妈妈,不忍心看自己10个月大的儿子出牙痛,便根据偏方,将威士忌抹在孩子的牙龈上,结果令宝宝失去了知觉。尽管孩子最终保住了性命,但是那位妈妈却被逮捕并控重罪。

真是偏方无国界,蠢也无国界!

幼儿的肝脏尚未发育成熟,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很差,少量的酒精就可能造成神经和大脑的损伤。幼儿喝白酒超过25毫升,甚至可导致死亡。所以千万不要试图让孩子抿上哪怕一口酒!不靠谱的爸爸们尤其注意!

Part5

民间秘方黑名单,你中标了几个

1.驱邪治疗热性惊厥

在一些偏远地方,热性惊厥被视为鬼怪附身。一些家长会请道士或神婆来给小孩子“驱邪”:掐人中、灌神符水、为了怕咬伤舌头不断将毛巾、筷子塞入孩子嘴中……

米粒妈提示:科学上,使劲掐人中并不能中止疾病发作,用力过猛还会造成患者皮肤出血等。而将异物塞入孩子嘴里更会阻塞孩子的呼吸道,令孩子呼吸困难大脑缺氧,进而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热性惊厥往往十五分钟会恢复正常,那不是驱邪的功效!

2.发烧捂汗降温

很多老人认为,发烧了赶紧躺在床上,盖上棉被捂一捂,等捂出汗就好了。

米粒妈提示:发烧不能“捂”,而需“散热”。每年因为发烧焐热丧命的宝宝不计其数!小婴儿的体温调节功能本就差,捂那么多汗是出了,可体温上升更高更快,同时伴随脱水、缺氧,不久就会抽搐昏迷。再严重就会导致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3.宝宝尿液可以治鹅口疮

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有偏方认为,用宝宝尿液涂抹在宝宝的患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米粒妈提示:使用尿液治疗很不卫生,而且这一偏方并无科学根据。其实新生儿的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1.喂奶前,将乳头擦净(非母乳喂养的请将奶瓶、奶嘴消毒),双手洗净。2.注意孩子的口腔护理,喂奶后让孩子喝几口温开水,冲走口中的奶汁。

4.缠红线治受惊夜哭

宝宝夜间哭闹,一些老人认为是有“魂魄”缠着宝宝,所以就用红线缠着宝宝的胳膊或手腕,还有在妈妈枕头下放菜刀驱魂的……

米粒妈提示:缠线很危险!别说人为缠线了,就连宝宝的袜子、手套在穿戴时都要非常小心,避免里面的线头缠绕住孩子的手指、脚趾。每年都有婴儿的手指、脚趾因为被线缠住导致缺血性坏死的报道,这个一定要引起重视!

5.喉咙痛时喝盐水

有偏方认为,喉咙有点儿痛、好象要感冒时,可以喝1杯盐水加点儿醋,来缓解感冒的症状。

米粒妈提示:盐水如果浓度过大,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喉咙,而且盐水味道不好,很容易让孩子排斥喝水。所以如果不严重的话,还是建议让孩子喝白开水缓解,如果严重的话还是及早就医!

6.喝葡萄糖抵抗力更强

有人认为孩子小时候,抵抗力差,易感冒,喝葡萄糖水可以给孩子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

米粒妈提示:常喝葡萄糖水,会让孩子过早进入厌食期,喝了甜味的葡萄糖水,孩子会不爱吃正餐的奶水,长久下去怕是营养缺失!此外,葡萄糖水会让孩子的乳牙遭到伤害!还是给孩子喝白开水吧!

7.黄连水解胎毒

一些地区有给新生儿喝黄连水的习俗,认为宝宝来到世上,应先给他尝点苦头。还有人认为黄连水可以解新生儿的胎毒。

米粒妈提示:黄连被美国FDA收入“有毒植物数据库”,而且它在新加坡曾被禁用38年。1978年新加坡卫生部就发布公告,宣布黄连及其所含的小檗碱为毒物,禁止买卖、临床使用。婴儿服用可引起急性溶血、严重黄疸。尽管后来禁令被解除,但仍建议不能给婴儿、G6PD酶缺乏症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女性服用。

8.金戒指、金项链煮水喝治小孩受惊夜哭、降温

米粒妈提示:这个偏方应用广泛,而且有正统来源——源自《本草纲目》:“食金,镇精神”,常常用在不会说话的宝宝身上,如果他们在夜里经常哭闹,据说这个偏方可以让他们安静!

米粒妈提示:这个偏方有没有疗效我不予评论。我只举一个事实,别不多说:黄金中常常掺杂了重金属汞、砷,加热后,还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有毒物质,《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年5期就记载了一个祖母用金戒指煮水喂宝宝引起心脏、肝脏损伤的病例。

9.缠足治婴儿腿不直

宝宝小时候都长着一双O型腿,而大家又都希望宝宝的双腿又直又长,于是研究出了一系列民间偏方:用襁褓把婴儿包裹起来,再将其双腿缠紧,绑得笔直,甚至连手一起绑上。

米粒妈提示:人为地将宝宝的腿绑直,不仅会导致宝宝血液循环受阻,还会限制宝宝的正常发育!在此,米粒妈给大家科普一下,宝宝小时候的O型腿是正常现象,试问,谁小时候又不是一双O型腿呢?

10.关于烧伤、烫伤的各种偏方

烫伤或者烧伤后,有多种涂抹建议:抹猪油、清油、芝麻油、酱油、烟叶、牙膏、锅底灰、辣椒……

米粒妈提示:天啊,这是要开杂货铺吗?这些做法不利于皮肤散热,对烫伤只会帮倒忙!

11.鱼刺卡喉立马拍背

吃饭卡了鱼刺,或者被异物呛到,赶紧拍拍背,或者大口吞咽馒头米饭把异物“带下去”。

这些做法很容易让异物越陷越深,很玩命啊!

下面推荐一个儿童卡喉急救法:

将孩子面朝下,放在大人大腿上,拍打其背部,约五六次,若异物未出,接着再将孩子翻转过来面朝上,放在大腿上,用食指、中指反复按压孩子的下胸部。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上述两个动作可交替进行,约3分钟后,若异物仍未排出,就应该马上送往医院急救。乘车途中可继续拍打。

12.给宝宝戴琥珀项链或者手链止牙痛

来来来,再给大家PO一个国外的危险偏方!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位美国妈妈用烈酒止牙痛。其实,在国外(特别是欧洲)还有更为流行的缓解出牙不适的偏方,就是给宝宝戴琥珀项链或者手链。

米粒妈提示:这个做法历史悠久,但是从未被科学数据证实。它就跟我们中国的给孩子“缠红线治受惊夜哭”是一样的愚昧和危险!

Part6

民间秘方,信还是不信?

民间秘方,千奇百怪,除了上述偏方外,还有给宝宝脚心糊蒜泥治百日咳、给新生儿喝艾草水、给新生儿挤乳房、被狗咬到用米饭糊伤口、嗓子卡了鱼刺画只猫、摔骨折的地方贴生鸡肉,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

有些民间偏方、秘方,看上去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可是还是有人在相信,更是有人在用,为什么?

有句话叫“病急乱投医”,民间偏方之所以盛行,大概该归咎于人们追求的心理安慰吧!

一些人缺乏必要的医学常识,有了病,认为民间偏方可以收到奇效,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我们不排除有些偏方是前辈流传下来的精华,但事关生命,我们还是多存一点怀疑精神为好!

参考资料:

  • 《医食参考》2010年第12期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trite

  • http://www.cnhuadong.net/system/2018-3-4638/content_2014063.shtml

  • https://www.douban.com/note/223500877/

  • http://www.hzdajiangdong.com/thread-261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