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谈了两次恋爱

文/折了又折

图/王铁松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 王铁松摄

导语: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0年7月2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第1760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这样一个高山景行的中国肝胆外科医学家,却常说,自己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做斗争;只谈过两次恋爱,一次是和吴佩煜,一次就是和自己的那些病人。

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

他原本是要学工的。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他的名字同样如现在一样,像一颗闪亮的星,在某个科技领域,熠熠生辉。

小时候,他家境贫寒,父亲在他三岁时,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割胶谋生。五岁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远涉重洋,投奔父亲。七八岁时,便跟着父亲去胶园割胶养家。贫困的童年、艰辛的少年,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

1940年,他与6个同学,历时一个月经新加坡、越南,从云南入境,回到了祖国,入学同济大学附中读高中。这一别,他与父母,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吴孟超在李庄羊街 王铁松摄

因小时候喜欢编篮子、雕刻等这些手工艺,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他准备报考同济大学的工学院。然而,一个女同学却给了他另外一个建议。

这个建议,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女同学说:不要念工了,跟我们一起念医吧。

正当吴孟超犹豫不决时,女同学的一句话打动了他。她说:你还是念医吧,医念出来后以后不求人。

他想,也对,我上面既没有后台,也没有什么政治背景,那就考吧。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 王铁松摄

就这样,吴孟超与那位女同学一起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共赴那时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宜宾李庄上学。

同济大学是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李庄坚持办学。

在生理学、解剖学、生化三门基础学科中,最难的是解剖学。一是教解剖学的方召老师,非常严格。用学生们的话说,“这个人凶得不得了,厉害得很。”二是解剖学的尸源很难,不容易找。

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截图

在李庄,他第一次拿起了手术解剖刀。第一次,难免有些害怕。

漆黑的夜晚,他拿着一个油灯,晃晃悠悠,忽明忽暗,像萤火虫一样。走进解剖室,迎面便是一股刺鼻的石炭酸及福尔马林的气味。阴森的感觉,让他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可是,不学,考不出来。只得硬着头皮迈进解剖室。

幸好,室内不止他一人。一群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衣者,正在忙碌。有的翻着图,有的磨着刀,每人都很仔细地割,谁也不敢将一根细小的血管或神经割断。

严师出高徒。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考核下,他不仅扎实地掌握了深奥的医学理论、外科技艺,外语也非常扎实。更重要的是,他承继了严师的工作、学习作风:严谨、严格。

这种严谨、严格的作风,他一辈子都没改变过。不管是对自己、对工作,还是对学生、对同事,他都始终如一:严谨、严格。

王铁松摄

吴孟超先生对李庄,有着最朴素最真实的感情。一是感恩铭记,二是牵挂回报。他说过:“我的从医之路是从这里开始的,我的理想之帆是从这里升起的,所以李庄在我心里的地位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难以替代的。”

2016年,在李庄同济医院建成时,他回到李庄,为医院做了第一台手术。而且,成为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2016年吴孟超先生在李庄同济医院手术 王铁松摄

1949年,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正值上海解放,吴孟超参加了救治解放军伤员的工作,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他觉得外科手起刀落,痛快。他决心做一名外科医生。

可是,他差点与外科手术台无缘。

  毕业分配时,教务处老师想把他分配到小儿科。他不干了,找到老师:“我要当外科医生。”老师看看眼前1米62的小个子学生,“你的个子这么矮,能干外科吗?”气得他撒腿就跑。

  立志非当外科大夫不可。于是,他报名参加华东人民医院(1951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招聘,顺利考取,成为一名外科军医,圆了外科梦。

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截图

  其实,个子矮重要吗?不重要!平常人用一双增高鞋便可解决 ;他,用一条小脚凳解决。

他在小脚凳上一站,便是70多年。

其实,小脚凳增高的只是他在手术台上的身高,他不屈地奋斗、不懈地努力取得的非凡成就,才是他真正成为中国肝胆外科巨人的原因。

他用一辈子的实行来告诉那个老师:矮个子一样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是一名卓越的外科医生; 他用他的成就告诉人们: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门技艺,与身高无关,只与奋斗、智慧、坚持有关。

电视节目《朗读者》截图

1956年,已经是主治医师的他请教恩师裘法祖,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老师说:“我国是肝病高发区,但肝脏外科在我国几乎是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

老师的这个建议,犹如10多年前那个女同学的建议一样,改变了他的一生。

老师的这个建议,使他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从那以后,他的名字,便总是和“奇迹”相连,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长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1958年,某外国医学代表团来医院参观时傲慢地预言:“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起码要30年。”

听到这话,他彻夜难眠,连夜向院党委赶写一份向肝胆外科进军、成立攻关小组的报告。报告写完,他意犹未尽,又提笔写下16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

他和方之扬翻译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入门》;

他创造性提出“五叶四段”解剖学新见解,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

他首创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改变了西方沿用已久的传统技术;

他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勇闯肝脏手术“禁区里的禁区,手术时间速度比拥有先进设备的美国还要快一倍!

仅仅7年,他的团队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水平提升至世界前列,创造了世界外科医学界的奇迹。

中国肝胆之父,他实至名归。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席子巷 王铁松摄

1975年,他切下惊世一刀。

患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徽农民陆本海,肚子犹如怀胎十月一般。这种瘤,从来就是捅不得的马蜂窝。更何况,如此之大。

当陆本海找到他,他没有犹豫,决定给他动刀。如果一名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禁区永远是禁区。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胸腹联合切口完全打开,一个巨大的蓝紫色瘤体让所有人毛骨悚然:上端顶入胸腔,下端侵入盆腔,瘤体像一头狰狞异兽,随着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

  他镇定自若。切断一根小血管,缝合;再切断一根,再缝合……瘤体在他刀下慢慢与人体分离。

  整整12个小时。手术接近尾声,他已经没力气把瘤子抱出去了,便让一位身高马大的年轻医生,从病人腹底捧好瘤子。最后一刀,庞然大物顺利落下。

陆本海手术前后照片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

  巨型的血管瘤当场测量。体积:63×48.5×40厘米;重量:18公斤。而在国外文献中,收治的最大一例是45×25×25厘米。迄今为止,它依然是世界之最。这次手术成功后,他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

2004年,82岁。他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定给武汉甜甜做手术。甜甜的肿瘤比篮球还大,多家医院都说只能换肝才能保命,而他,却决定做摘除肿瘤手术。有一些年轻人同事说:“这么大瘤子,人家都不敢做,你做呀,万一出了事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他却说:“我的名誉算什么呀,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嘛,那算啥!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孙思邈《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他,便是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一心赴救的苍生大医者。

电视节目《朗读者》截图

从医70多年,有将近16000名病人因为他而摆脱了生命的绝境。肝脏方寸之间,他仿佛是一匹老马,驮着一个个病人过河。因为长期地拿着手术刀,右手的关节,明显地发生了变形。

97岁时,他仍然每周要做2-3台比较复杂的手术。因为,他说自己的身体还行,他还要带年轻人教年轻人。

2019年,吴老退休了。他说,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进入战位,投入战斗!我觉得我身体还可以,所以我有信心,也有决心。

他说,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与肝癌做斗争。

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坚持到底也不难,难的是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他,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做肝胆外科的研究、实践、创造,使中国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有到领先世界水平。我们敬仰,我们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 王铁松摄

一辈子只谈了两次恋爱。

吴孟超先生,一辈子只谈了两次恋爱。

一次是与同学吴佩煜。

吴佩煜,就是文章前面提到的吴孟超先生报考大学时,建议他念医的那位女同学。

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截图

他俩是高中同学,又双双考上在四川宜宾李庄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在一个班上学习。

吴孟超聪明好学、吃苦耐劳,让吴佩煜心动;吴佩煜温婉娴淑、体贴大方,让吴孟超心仪。

在学习中,俩人感情越来越深,恋爱了。

吴佩煜眼睛不好,吴孟超是班长,便动用自己小小的“特权”,把她安排来坐第一排,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意;两人还在操场你拼我赶。吴佩煜参加百米比赛,第一,吴孟超是校排球队员,在赛场上努力拼搏。

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截图

两人最浪漫的事 ,便是去离校一里路外的中国营造学社,帮梁思成、林徽因绘制建筑图,得到的工钱去“留芬饭店”吃一份鱼香肉丝,你给我夹一筷肉丝,我给你添一勺菜汤。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王铁松摄

即便这样,两人在李庄学习四年多时间,也只一起去“留芬饭店”吃过两三次鱼香肉丝。经常时,经过饭店,只能在门口看看,抽抽鼻子闻闻——兜里没钱,进不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鲜花,没有海誓山盟,唯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让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河边、操场,到处都留下他们青春的足迹。

吴孟超与吴佩煜 图片来自网络

1951年,两人走进婚姻殿堂,携手婚姻生活。这一携手,便是一辈子,不离不弃。

再一次恋爱 ,便是与那些病人。

修自行车的或者是修 汽车的,面对的是一个个物体。而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病人是人,有思想、有情感、有感觉的人。

吴孟超说,我跟病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互相信任、互相亲切。谈得好,就跟谈恋爱一样。

他对待病人,像对待恋人:细心、体贴、尊重、亲切、温暖。

他叮嘱病人:早上吃好一点,中午吃饱一点,晚上少吃点。

查病时,他总是先把手暖热,再轻轻撩起患者的衣服,离开时还不忘帮患者把被角掖好。常常弯下腰把患者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手术时进行结扎,他全部用手用线而不是专门的器械。他说:“器械用一次,“咔”一声一千元;我用手用线,分文不要。”选择用手,用一名医生的技术,用一种最优惠的方法,来减轻病人的负担和痛苦。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 王铁松摄

大多数患者都有肝炎,也会传染。可他总是紧紧拉着患者,拍拍他们的手,摸摸他们的头,甚至用额头贴着他们的额头试体温。

90多高龄,他依然坚持站在手术台上。春节放假没有手术的时候,他也要去手术室,洗一个澡,仿佛这样,才是与恋人约会了一次。不然,他会心绪不安。

甚至 ,他愿意倒在手术台上。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同济医院手术室 王铁松摄

在一次精疲力竭的手术后,他靠在椅子,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向上,双手微微颤抖。他叹了口气,说:“力气越来越少了。如果那一天我真的在手术里倒下了,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 擦干净,别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他与病人,不是恋人,胜似恋人。他对病人如恋人般好,他的每一个病人,对他也终身挂念。

前面提到的武汉甜甜 ,将9月24日这个日期,多年选做自己的结婚日期。因为,这天,是她重生了。

那个肿瘤达36公斤的陆本海,手术成功以后的三十多年,十分健康,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每年春天,都会给吴孟超带去一些自家种的蔬菜, 以最朴实的方式,感谢救命之恩。

吴孟超先生说:“阳光无暇,才把温暖传递给每一个人,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恋人之间不正是如此吗,你想着我,我念着你。你心里装的全是我,我心里想的全是你。

吴孟超先生在李庄同济大学操场旧址 王铁松摄

吴孟超先生与这些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病人恋爱,如同他的初恋,一恋就是一辈子。

两次恋爱,都是一辈子。与吴佩煜的恋爱,是异性之间人之常情的恋爱,吴孟超先生忠贞、忠诚,一牵手,一辈子;与那些病人的恋爱,是医生的职责使然,吴孟超先生同样忠贞、忠诚,一恋上,一辈子。

结束语:吴孟超先生,一辈子一件事,一辈子两次恋爱。他是传奇,更是榜样。正因有无数吴孟超先生这样的人,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去做一件事,我们的国家,才走出贫穷,才有今天的繁荣富强,才屹立于世界东方!

最后,致敬吴孟超先生,致敬所有为国家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你、我、他,你们和我们!

本文是 @折了又折原创,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我是@折了又折,欢迎您关注。谢谢您的阅读、点赞、评论、收藏。

参考资料:1.纪录片《吴孟超的李庄情缘》,2. 通讯《97岁吴孟超:退休了,但我随时投入战斗》,3. 通讯《吴孟超院士:一位96岁军医的忠诚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