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南洋生活小记

作者|王欣荣

前言

本来应咏晴阿姨之邀,在O水准放榜之后便要写下这篇文章,结果因为各种学校开放日和住宿的事宜一拖再拖,直到今天才能与大家见面。实在不好意思。

自我介绍

2020/01/18

先跟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我叫王欣荣,02年生,福建人,于2017年下半年来到新加坡。我是一名自费学生,于中二年第三学期加入巴西立美廉中学(Meridian Secondary School),并在去年10月参加了O水准考试。

今天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新加坡两年半多的生活,给我的见闻和改变。

认知差异

教 育

Education

(i)课程资料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我刚来新加坡时,由于想要多些练习以尽快跟上班级进度,我找科目老师想多要一些练习却被拒绝。老师的理由是教育部规定不可以私下给个别同学多的练习,如果要给的话必须提供给所有的学生。当然后来我还是拿到了上半年的、同学们之前已经收到了的讲义,但新加坡教育系统的公平精神还是让我颇为佩服的。

(ii)师生关系

另一点是新加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颇具默契的相互尊重。老师绝对不会体罚学生,也不会当众指责学生,而是把违纪的学生送到反省室处理。而学生们一般再调皮,也会尊重老师。在这两年半里当众与老师顶嘴的情况我从来没见过。

(iii)课程设计

新加坡教育系统对于学生选择的宽容性也是让我颇为赞叹的。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科目数量,然后还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科目搭配。一些在国内较为少见的科目(艺术,不同语言的文学,设计与科技)在新加坡也颇为流行。

(iv)职业讲座

新加坡教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校总是会时不时安排一些职业讲座,或者是从校外请不同社会机构的人们来开讲座或表演,让我们接触不同的职业和文化。这些讲座的目的是尽早地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而奠定他们的求学方向。

生活

Live

(i)双语系统

在新加坡颇为有趣的一点就是大家的双语化。每个人的家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英语或各自的母语,甚至有方言,但在外面大家一般都讲英文。但奇怪的就是每次我尝试着跟菜市场的人们讲闽南话,他们总是自动切换到普通话。即使上一秒钟他们的对话还是福建话,下一秒我接一句闽南话他们肯定用普通话回我。

(ii)学生卡系统

还有一个本地学生颇为方便的系统就是Ezlink Card系统。这些上面带有他们头像的卡可以用在交通上,可以用在学校里买吃的,可以用来做考场的身份证明,甚至迟到了也是刷这张卡登记。据我所知,政府每个月发给本地经济困难学生的津贴也是发到这张卡上。

性格上的收获与改变

自律

首先我想跟大家提的一点是自律。而这个自律又分在两种情况下讨论。

第一是我刚入学的时候,英文水平只够我断断续续地听懂老师的讲课,像地理等一些课程则需找同学借材料从头学起。在这个情况下由于半年后便要分班考的压力,和巨大的生活学习费用产生的压力迫使我加倍努力地学习。在中国我读的是寄宿学校,周日到周四晚上都有晚自修。而当时老师的监管也都比较严,因而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老师的监督。但来了新加坡之后,学习变成了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的事。平时下午放学后回家学习或者去图书馆,每天坚持晚自修等让我渐渐地追赶了上来。

但其实我更想说的是第二个方面,是在成绩相对于其他同学已挺理想,缺乏竞争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自律。为了保持学习的动力,我时常和自己打赌,与自己的纪录做比较。我想这份坚持是我在新加坡收获的独特经历之一。

文化上的融洽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对于其他文化、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的尊重和包容。

我想这点我在中国时是比较少在生活中用到的。毕竟国内汉族占了绝大多数,而我身边少有的少数民族的人们也大都汉化了。但是当生活在新加坡之后,社会向我们传达的种族和谐的理念也逐渐成为了我们这些所谓外来者共同认可的信念。而这份信念在我后来去到其他国家或者是与其他种族的人们打交道时愉快而顺畅了许多。

综合能力的进步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综合能力方面的提高。

我很幸运在新加坡一直都有贵人指点。无论是身边的朋友、长辈,我的监护人,还是学校的老师,都能在我碰到疑问时指点方向。而向他们所指点的方向的尝试和探索,则锻炼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例如从第一次去菲律宾大使馆申请签证的笨手笨脚到近来的娴熟;从当初混在小六学生里去看学校开放日为DSA作准备时的紧张,到近来一个人进出的坦然;从当初所有信息都要依赖询问认识的人,到现在无论是处理什么事情都要先在网上查好资料或致电询问各个机构。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是这两年半来的各种经历带来的。

Tixing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太过专注学业和太过焦虑了。适当地放轻松一些,增强对本地社会的融入。可以多参与一些义工活动,增强一点归属感,通过对本地社会做些贡献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愉快。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